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2025/08/3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1

与这本书相遇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老师把它递给我,这本书的封面鲜艳而明亮:在金黄色的麦田上,哦,是橙红橙红的麦田上站着几只小兔子。天上的白云又软又大,像一大朵棉花糖,真想抓一大把尝一尝,想必定会充满蓝天的气息吧!

不仅封面好看,内容更为丰富!在充满童真的语言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这本书中,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身边的人,作者董宏猷都能把人物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感受到自己就像走进了书中,那一个个片段都生动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在所有的散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红烧肉的感觉》的文章,里面讲述了学生们在演歌剧时,舞台上有一大盘红烧肉,其中一个演员唱一句词就夹一大块红烧肉,引起了作者的不满,真的与他展开斗争,却更贴合主题,令观众大拍手掌。文章给人的感觉轻松愉快。今天,大家对红烧肉可能不稀罕,但在作者那个年代,红烧肉是许多人都吃不上的佳肴。作者用幽默的语言组织成了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令人捧腹大笑之余更让人深思:以前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

迎着温暖的阳光,我又一次翻开了《红麦田》,这一次的阅读体验,说不定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2

“麦田”是最具象的一个,金黄、广袤、视觉和心理上的无限延伸。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环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真的不知怎么了?教育怎么了?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从不后悔,但他们真的不知道:青春禁忌游戏!难道真的是本性难以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追求“守望者”的理想,看着一个个孩子眼看着跳进悬崖,一次次地伸手去拉他们,本本分分地尽好自己的职责。我挽救了多少将要跳进或已经跳进悬崖的孩子(尽管只是在我所教的过程中),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很多年以后,他们还有他们的家长都还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我。这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现在我又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孩子,不遵守学校纪律,我行我素。晚上通宵达旦出入网吧、酒吧;头发染色,随意旷课,和书中那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孩子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纠正他们的思想,现在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好“守望者”了,不能当一个罪人。想想我们身边,看着一个个误入歧途的迷失羔羊,我竟然无能为力,做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谁敢站出来为这些买单?主人公的愿望: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愿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就让书中主人公的这句话当作我读后感的结束。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3

《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首次出版。六十年过去了,这本小说依然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们的欢迎。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的男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小说”。大部分的青少年小说里,主人公会从自身的经历中有所收获,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自始至终都懵懂困惑。有人说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的平庸,但又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今天,让我们翻开《麦田里的守望者》,感受青春年少时的困惑与焦虑。

小说以霍尔顿的自述展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他从被学校开除到纽约游荡的三天里的所见所闻和苦闷仿徨、挣扎纠结的内心世界,尖锐地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很孤独,抱怨憎恨着他生活的社会,找不到真正理解他的人。他最记挂的是妹妹菲比。他跟妹妹感情很好,总想着保护这个天真无邪的女孩。

这种保护欲正是霍尔顿性格的标识。他爱护菲比,不仅仅因为她是自己唯一的妹妹,更因为他知道长大后的成人世界多么可怕。菲比问他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霍尔顿说:“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青少年时期人们的不安和焦虑,而霍尔顿这个叛逆少年的形象也成为一代文学经典。当你读这本小说时,你会被霍尔顿的品质打动,进而更加钦佩他,或许爱上他。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红麦田》。这本书十分好看,不信的话,我就给你讲讲吧!

《红麦田》作者:董宏猷。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曾三次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他的作品《红麦田》用真挚的情感、纯真的美文来回忆并记述了他的童年和成长故事。

《呼唤》是《红麦田》里的一篇故事。它写到了作者发烧后,路人们说让作者的母亲去把他的魂给叫回来。他的母亲便踏破深山为儿子喊魂,希望让自己的儿子把高烧退了。表现了母亲对作者的爱。《红麦田》是本书书中唯一一个与书同名的文章。它讲到作者第一次读安徒生童话时的情景,他把他自己比喻成一个麦田的耕耘者兼守望者:有一天,他在梦中梦见一大片红麦田,他看见每一粒麦穗都是一粒粒金色的金粉,洒落在一大片红麦田,这,让他想到了那个姓“安”的叔叔,想起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读了这本书后,知道了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苦,知道了以前挣钱有多么辛苦,知道了以前的每一个农村小孩子是多么渴望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以就更加要珍惜父母的钱去好还读书,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5

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遗憾、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霍尔顿是一个出身在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少年。他的父母按照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将他送到收费昂贵的潘西中学读书。但在霍尔顿看来,潘西确实是个“阴森可怕的”“糟糕透顶的学校”。校长是最“假仁假义”的杂1种,教职员也都是“假模假式”伪君子。他的同学要么是整天只知道追逐女生,疯狂酗酒的浪荡子,要么就是难得刷牙、指甲随处剪得邋遢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真是苦闷急了”、“寂寞得要命”。学习成绩因此也一塌糊涂,除英语外,其余四门功课成绩均不合格,以致被学校开除。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很难相信这个句话是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理想或精神而牺牲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对妹妹说,他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很多人也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可是后来长大就因为现实等某些原因就放弃了原本追逐的,转而为生活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小时候,我们不懂人情世故,简简单单。如今,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与内心的小叛逆都隐藏在心中,说话也是字字斟酌;学会了欺骗;学会了假笑;为了追名逐利,麻痹自己的内心。我们离那个曾经的麦田里的小男孩越来越远,愈来愈认同那些大人们的人生观,做着与他们一样的事情,我们为了生活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6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守望麦田》这本书讲述的童年故事。十五个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他们眼中的童年,或悲伤、或欢乐、或困惑、或挚诚。原来不论在什么年代,童年都是那么纯真有趣、五彩斑斓,同时又充满了生活的琐事和成长的烦恼。

在油麻地最大的甜橙树下,男孩弯桥的故事正在悄悄上演。身世可怜的弯桥一出生就被遗弃,还好光棍刘四发现并收养了他,谁知八岁时却因为脑膜炎变得有些痴傻,成了孩子们玩笑戏弄的对象。勤快懂事的弯桥那么可怜,穷得连书包都用不起。当同学们去看电影时,他只能坐在台阶上,用双手抱着双腿,孤零零地等待。看到这里,我真想跑进书里给弯桥买一张电影票。当他打完猪草在甜橙树下打盹时,四个顽皮的孩子搞恶作剧,把泥巴涂在他的脸上。弯桥醒来后毫无察觉,兴致勃勃地向伙伴们诉说他的梦。在弯桥的梦中,甜橙树把四个伙伴最真挚深厚的友谊带到他身边,这是弯桥做梦都想拥有的。看着弯桥迷蒙的泪光,羞愧的伙伴们在自己脸上也涂满了泥巴,用孩子独有的方式弥补了过错。这就是天使般纯真的孩子们,就像我们班的同学,虽然也有争执和吵闹,但最终都会言归于好。这就是质朴而纯真的友谊。

《向往远方》则是一个伤感迷茫的故事。惨烈的车祸让金桥镇的人们对远方充满了恐惧。在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偏远小镇,人们对远方的憧憬和向往,变成了可怕的噩梦!在车祸中受伤变瘸的丁一程老师为了让大家重拾信心,独自到遥远的北京参加笔会。当人们都为丁一程老师担心时,他却平安归来并向人们讲述了北京的美丽和友好。这让我懂得:虽然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磨难,远方可能有未知的危险,但是只有勇敢地走出去,你才能发现远方的美好。

《守望麦田》里的十五个故事,就像天空中散落的星星,闪耀着耀眼的光辉,却又颗颗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童年里的趣事、糗事、乐事,语言丰富、情节动人,常常把我带到故事中,和主人公同悲同喜。童年是一片净土,就像作者守望的麦田,生机盎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