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2025/08/3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珍珠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意思,

2,用课件请大家欣赏世界各国奇异的名泉,

(图文并茂,同时将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涵盖进去)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学生介绍珍珠,并猜测此泉为什么叫珍珠泉,

二、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

1,有困难的字词尝试用查字典或四人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2,读出问题来,读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抓住主线,探索交流

1,为什么此泉名叫“珍珠”呢?下面请大家同学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思考以后在小组上交流,

2,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语句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

⑴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⑵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⑶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3,品读以上语句,想象画面,

4,选择以上一处抄上画简笔画,并在旁边配上自己赞美的句子(如):

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图略)这真是一群调皮的珍珠泡泡,我仿佛看见他们在愉快地生长,快乐地舞蹈,开心地欢笑,你看,还笑得咧开了大嘴,咂咂地叫……

四、展开阅读,体验情感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不仅仅表露在这珍珠样的水珠间,还有一些地方也引起作者的无限热爱呢?找找看,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二、五自然段,先用“我喜爱珍珠泉是因为它()”来表述情感,再用“我喜爱珍珠泉不仅因为它(),更重要的是它(),”

3,出示“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让学生细细品读,并说说自己读出了“我”的怎样的情感,

五、延伸阅读,拓展情感

其实,作家吴然还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叫《歌溪》,老师把它发给大家,请课外抽时间好好读一读,思考一下,与这篇文章对比,有什么相似点,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语境,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写话。

4、积累名句。

5、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学习快乐读书法。

教学重难点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语境,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写话。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小明决定和妈妈一起进行大扫除,想一想,他们在大扫除的时候做了些什么?用到了哪些清扫工具?(课件出示)

二、认字写字。(课件出示)

sàozhǒu mābù tuōbǎ shuǐtǒng bòji bōli lājī

扫帚 抹布 拖把 水桶 簸箕 玻璃 垃圾

1、学生齐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去掉拼音读词。

4、读句子,巩固认字。(课件出示)

星期天,我和妈妈在家里打扫卫生,我先用扫帚把地扫了一遍,用簸箕把垃圾弄干净。妈妈先把拖把在水桶里洗了一下,然后拖地,在她拖地的时候,我用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很快,我们打扫完了,哇,真干净!

5、测试。用线将拼音和汉字连起来。(课件出示)

zhǒumātuōtǒngbōlājī

抹帚拖玻桶圾垃

三、字词句运用。

1、这些都是表示“笑”的词语,小组读这些词语,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查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然后小组同学互读。在读的过程中,根据词语的意思做出相应的表情,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提示:微笑:略带笑容。

造句:老师面带微笑地站在那里。

狂笑:放纵地开怀大笑。

造句:他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狂笑起来。

傻笑:傻傻的笑,难以控制的一种笑的表情。

造句:他坐在那里,一直嘿嘿傻笑。

笑眯眯:指微笑时上下眼皮稍稍合拢。

造句:这个老爷爷笑眯眯的,很慈祥。

笑呵呵:形容笑的样子。

造句:他整天笑呵呵的,乐观极了。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

造句:看到可爱的孙子,老奶奶眉开眼笑的。

破涕为笑: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

造句:他逗得小妹妹破涕为笑。

哈哈大笑:形容开怀地大笑起来。

造句:这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捧腹大笑: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的事情。

造句:这个笑话让大家捧腹大笑。

2、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我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加点的字,你能猜出它们的读音吗?如果不知道读音,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摸读mō:意思是用手摸索事物。

翻读fān:变动位置,改变。

焕读huàn:光亮,鲜明。

例读lì:可以做依据的事物。

测读cè:用仪器来量。

血读xuě:鲜血。

师:我们在读这些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前面四个字的读音和它们的组成中的一部分相同或类似。你们知道这样的字叫什么字吗?这叫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形旁,表示意义,一部分是声旁,表示读音。了解了这种组字方法,我们就可以认识很多字了。(课件出示)

3、写话。

(1)教师解读本次写话主题:同学们,我们很喜欢小动物,如果你可以养一只小动物,你打算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

(2)写话构思:我们写小动物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小动物的样子,写出其外貌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语言要生动活泼。还要注意理由要合情合理。(课件出示)

(3)同学之间针对自己的写话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4)将自己讨论交流的内容写成习作。

4、书写提示。(课件出示)

劝 蛙 根 积 转 炒

(1)教师进行书写提示:

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有些字做了偏旁,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就要发生变化。如,劝中的“又”的捺笔要变成点;蛙的“虫”要把横变成提,而且要写得短些;根的“木”的捺笔要写成点,而且要短些;积的“禾”的捺笔要写成点而且要短些;转中“车”的横笔要写成提;炒中“火”的捺笔要写成点。

(2)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认识了表示“笑”的好多词语,还知道了形声字的造字方法,更学会了写话,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吧!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人的一生会犯很多错误,面对错误,我们该怎么办呢?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现在让我们学习几条这方面的名言吧。

1、借助拼音读这些名句。

2、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这些名句的理解。(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意思是:见了善行要追随,有了错误要改正。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意思是:哪有一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而能改正,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孟子》

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听到别人有教益的话就拜谢。

师:我们明白了这些名句的意思,细细品味起来真是有道理。现在我们知道该怎样面对错误了吧?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能做到上面这几点。

二、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月亮的变化吗?有时,它有时像眉毛、有时像镰刀、有时像核桃、有时像圆盘。月亮姑娘想做衣裳,裁缝师傅应该怎么办?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

1、默读第1、2自然段。

这个时候,月亮姑娘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衣裳?能穿上衣裳吗?为什么?

看来裁缝师傅得重新给她做一件,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故事,这次她能穿上吗?

2、大声朗读3----4自然段。

师:裁缝师傅又给月亮姑娘做了件衣裳,月亮姑娘穿上了吗?为什么?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这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件出示)

3、听最后一个故事。

师:这次有没有成功呢?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名言,还听了月亮姑娘的故事,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听到了有趣的故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3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1、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咏”。

3、能读懂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首诗的意思。

4、会背诵、默写古诗;能根据《咏柳》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

1、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正在走近呢是啊,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这是一棵怎样的杨柳

2、那么在诗人贺知章的笔下,这又是一棵怎样的杨柳呢出示古诗:咏柳

3、一起读读题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歌咏柳树)

这首诗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诗呢在〈回乡偶书〉诗人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么在这首诗中,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解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

⑴、找出诗句中你还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并做上记号,

⑵、在诗人笔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你从哪里看出来

2、“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青绿色的玉石;妆:装饰打扮;一树:指满树。这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绿色的新叶,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丝带子,形容柳条的轻柔婀娜。这句诗的意思是:千万条柔软的柳枝,像是垂着的绿丝带,迎着春风,轻轻地飘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叶:指新长出的细嫩的柳叶;裁:裁剪。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美丽而可爱的'细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二月的阵阵春风啊,就像是裁剪细叶的灵巧的剪刀!

3、是怎样的柳树回答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出示图片。

三、悟诗情

1、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赋予了柳树灵动的生命,请大家拿起笔,也来画一画,写一写这么美丽的柳树,请四人小组合作,两人作画,另外两人把这首诗改写成优美的一段话,等一下我们把最好的画配上最好的文字,来做一次展出。

2、学生小组活动。

3、反馈并欣赏。

4、在诗人和大家的笔下,我看到了如此可爱而动人的柳树,那么诗人满腔热情地歌咏柳树,又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呢

5、是啊,春天是如此光彩夺目,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赞美春天,在同学们的手中,就握住了多少诗人心目中的春天,你能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并说说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什么吗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二、品析开头结尾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 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 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 桂花雨 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

思乡情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一位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知错就改的坦诚品格。

学情分析

我是一位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新老师,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有着特殊的情感。我所教的这个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很活跃,想象力丰富。但就是欠缺耐心和细心,做事很马虎。所以在教学中,我的`重点是放在学习人物品质上,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橡皮筋、练习、焕发、酝酿、肃穆、气氛、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东东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惋惜—懊恼—担心—紧张—高兴)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承认错误,受到表扬)

5.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知错就改)

四、总结全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五、作业布置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大自然赋予小城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记叙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媒体选择:录像机、电视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这一堂课继续学习第15课。(板书海滨小城)昨天,我们领着大家一起来到作者的家乡广东,欣赏了家乡的海滨,回忆一下,海滨在你脑海里是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欣赏一下这迷人的海滨小城。

播放录像。

[简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一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海滨小城的美。唤醒学生对海滨小城美景的憧憬,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

2、上节课通过合作学习,提出一个问题:

投影: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海滨小城》一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城的美丽与整洁?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投影: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读读书、看看图,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汇报员汇报:(板书庭院、公园、街道)

三、精读课文,领语研究策略。

(一)、现在我们一起随作者来到小城看看庭院,庭院到底美在哪儿呢?

1、投影:庭院美表现在()

①绘画:A、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B、理解这部分内容,给身边的画涂上色彩。

②品画。③感悟。④欣赏

2、我们准备按照以上4个步骤完成任务,首先来完成第一步绘画,指名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绘画。

3、(出示其中一小组一幅画)咱们来品味一下这幅画,看看你们自己合作画的画,看看庭院美在哪儿?(指名回答)

A、这一幅画中我看到了有按树、椰树、凤凰树……庭院栽满了树,绿村成阴,让人心旷神怡。

B、我仿佛从这一棵棵树上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让人神清气爽。

C、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一片片红云中。

D、看到这幅画,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大家唱《绿叶》。

[简评:树木多,读者看不出庭院的美,通过绘图、品味图,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视觉的感官协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4、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再来感悟一下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句子感悟、体会出来庭院很美。

指名学生回答:

①出示黑板填空: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好像小城都笼罩在()。

②指名填空:自由读这句话,“热闹”让你体会到什么。“红云”指什么?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师小结:这么多的树、这么艳的花,时时飘来阵阵浓郁的香味,谁还会说小城不美呢?让我们再一次欣赏一下庭院的美,小组自由读,读出庭院的美。

指名小组读。

[简评:由文给图,由图悟文,图文并茂,感知升华,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因而学生的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便水到渠成]

(二)、除了庭院美,其实公园更美,那么公园美表现在哪儿呢?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工作单上布置的各项任务。

1、出示工作单

①小组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②找出重点句子,体会公园的美。

③仔细观察图,发挥想象,说说人们在榕树下的活动。

2、指名分项解决问题

①指名小组找出重点句子。

比较: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桑

榕树就像大桑

读一读,比一比,感悟一下哪一句话好。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突出“一棵棵,一顶顶,绿绒,”读出榕树的美。

②过渡:榕树不仅形状美,颜色也美,请大家看看图,想象人们在榕村下的活动。

3、出示投影(公园里人们的'活动图)指名学生上台指着讲。

[简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减少了繁琐的提问,提高了训练频率,激活了学生参与热情,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加之句子之间的比较扎实了学生的基矗]

正因为这里环境优美,人们才在这里游玩、休息,请同学们在下面练一练,用你的朗读,读出公园的美。

(三)、小城的庭院美,公园更美,街道也美,从哪儿看出来呢?读读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1、指名回答。

2、出示练习,填空:小城的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咚吱咚吱地响好像()

填空:从这句话你感悟到什么?

3、指导朗读。

(四)、同学们,作者由海滨来到小城看到这么优美舒适的环境,会自言自语些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生质疑。

五、课外延伸。

出示投影:小练笔:模仿《海滨小城》写一处校园景色。

小想法:最近兴趣小组上完后,学校环境大变样,纸屑满地飘,灰尘满天飞,学了《海滨小城》有何感想?

小调查: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对家乡环境的污染做个小调查,写一份倡议书,向学校的广播台投稿。

[简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一课外延伸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消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2、自主积累词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语言美。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美。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贝壳,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今天分带我们去欣赏一下海边的贝壳,谁愿意去?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字音自己读不准。

(2)听老师读课文,学一学自己读不准的字音。

(3)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要求认识的`生字 ,并画出来,再读一读。

3、读文中识字。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2)第二关:出示字,让学生开火车式读字。

(3)第三关;加偏旁组成新字。

4、朗读感悟课文。

(1)放退潮的录像,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你是怎样来到海边的?

(3)你们来到海边你们发现了什么?读三---五自然段。

(4)海滩上有很多石头,贝壳,你觉得怎么样?你能读出来吗?

(5)指名读,看看谁的贝壳最漂亮。

(6)练习背诵,

5、拓展延伸。

把你喜欢的贝壳介绍给大家。

6、比赛读课文,看看谁读得又对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