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1
本节内容有三点:一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形复杂多样”,三是“山区面积广大”。教学之后,结合“国培”学习的理论指导,反思如下:
一、处理教学重点方面:
1、学习《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后,我注意帮助学生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由地图入手,通过分析分层设色地图的指导阅读,学生对“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内容掌握较快,基本上能理解三级阶梯的高低不同,教学效果明显;
2、根据《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地形的特征,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地形的特征,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很快找出五种不同地形类型。
3、让学生制作小模型,注明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掌握牢。
二、难点突破方面:
1、通过制作模型,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山脉的`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学生先掌握了我国地形总体特征后,理解我国五种地形比例,特别是山区面积广大就比较容易,费时较少;
3、在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时,抓住山区特征去分析“自然灾害”,抓住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对“交通”的影响去分析我国贫困县的分布,学生感受真切实在。
三、教学方法方面:
运用图导法,学生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效果明显。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的影响中,学生对因季风促使暖湿气流能深入大陆内部、但山脉对暖湿气流又有阻隔作用,理解不够深,往往说不清楚,可能教学中缺少直观的比喻,需要进一步探索教法。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2
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课后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研究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得益于课前准备的.地图和资料,得益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也得益于自己的博客。课前去教室把博客中准备好的资料都显示出来,上课时那么多的地图可以在瞬间切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中国的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在想,我们学校有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也懂这方面的知识,那些教学条件差的学校,能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3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
亮点:
1、导入有特色。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增加了解,心中已丛生万般自豪!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采用了合用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此部分内容,即:将全班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专题(A组:①题;B组:②题;C组:③题),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适当适时进行补充,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
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如能播放船舶如何经过阶梯交界处的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4
这是按学校要求推行杜郎口模式教学设计的一堂课。首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学习,并试图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听懂。这种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学生个个愿意且自主当好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上台讲课的胆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口才。长期以往,学生就凭着自己的口才也可以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敢于推荐自己,敢于展示自己的优点,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等等,其情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是,毕竟人都有惰性的一面,只要监督不严,学生很可能偷懒,只是被动做一个“收音机”,使其学习很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好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或班级的奖惩机制一定要跟上,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平台。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在讲授四大高原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课前布置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课下同学们选择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再进行交流汇报,互相补充,交流学习到的内容。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三班的学生。等高线中的鞍部、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地形了解后,课堂中来了段检测是否掌握的.环节。准备的一个Flash,只要学生答对就会发出鼓励的掌声。对于这个连班级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对。可见一些趣味性的环节对于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容易使学生在偌大的教室里开小差。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值得我思考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采用学案到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在思考琢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难点知识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需要去注意。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是五上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我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事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已有认知经验的调查,这使得我在课的设计安排上有点脱离了学生的 实际,高估了学生的认识基础。课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第二部分是观察地形图;在内容的安排上面是有层次性的。
我在教学的时候 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开头没有把“地形”这个概念树立好,其实学生对于“地形”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而我在教学当中,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有 效的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我出示了两幅地形图片,让学生比较地形的异同,然而学生的回答出呼我的意料,有些说一幅图片有 条小路,另外一幅没有小路;
有的说,一幅图片上有很多植物,而另一幅植物很少;学生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回答? 究其原因,主要还在 于学生对于地形概念的模糊,导致回答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其实这里,教师可以借助于形象的简笔画,把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 前,学生可能对地形的认识会更深一步;
在接下来一个环节:对不同地形图进行分类,其实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对“地形”概念清楚认识的基础上的`,否则就难以 对地形分类,之前没有树立好地形概念,导致这个环节也失败了;在观察地形图这个环节当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来观察地形图,以及地形图上各个信息所 表示的含义;其中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海拔的概念,另一个是地形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形的认识,而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有效的帮 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后面的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8
本节内容有三点:一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形复杂多样”,三是“山区面积广大”。教学之后,结合“国培”学习的理论指导,反思如下:
一、处理教学重点方面:
1、学习《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后,我注意帮助学生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由地图入手,通过分析分层设色地图的指导阅读,学生对“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内容掌握较快,基本上能理解三级阶梯的高低不同,教学效果明显;
2、根据《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地形的特征,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地形的特征,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很快找出五种不同地形类型。
3、让学生制作小模型,注明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掌握牢。
二、难点突破方面:
1、通过制作模型,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山脉的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学生先掌握了我国地形总体特征后,理解我国五种地形比例,特别是山区面积广大就比较容易,费时较少;
3、在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时,抓住山区特征去分析“自然灾害”,抓住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对“交通”的影响去分析我国贫困县的分布,学生感受真切实在。
三、教学方法方面:
运用图导法,学生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效果明显。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的影响中,学生对因季风促使暖湿气流能深入大陆内部、但山脉对暖湿气流又有阻隔作用,理解不够深,往往说不清楚,可能教学中缺少直观的比喻,需要进一步探索教法。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形,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这五种典型地形的特点能有感性的认识。
在对重点的切入上,先从导入开始作铺垫,知道如何简单地描述地形。出示广西部分县市的图片,先让学生猜测,但发现这个效果不好,因为好多学生没去过、或者去过没留意过当地的地形,无法猜测,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一个班的教学后,我就直接改成向学生“介绍老师去过的几个广西境内的县市”,要求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留意老师对当地地形的介绍,(介绍中,主要以介绍当地地形特征为主,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对地形的特点描述上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词汇,也让其在以后的描述上更有规范性)
再从学生介绍他所去过的地方以及当地的地形。有了老师介绍几个县市的地形的基础和示范作用,部分学生能大概粗略得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地方。
接着,老师介绍五种基本地形,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深刻、形象地去了解地形特点,就将图片印刻在心间。在出示文字的时候,学生很平静得默念。当展示图片,学生“哇,你看”等的惊喜表现中,我了解了学生在文字了解基础上,正将自己的前概念和经验进行比较,并深深感叹地形的奇妙之处。也许,学生对这些对于平原学生有一定的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前概念中的平原和真正的平原的地形进行重合,确认。而其他地形,是在学生知道地形名称的`情况下,深化地形特点,让学生有能有所感知,并且修正了某些不正确的前概念。
到此位置,学生已经能通过教学和前概念的结合,建构起地形的概念。后一环节,是教会学生在地形图上认识、了解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颜色深浅表示地势的不同高低。这一环节也是对前五种地形的进一步加深认识。在出示中国地形图时,明显的颜色深浅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让我们靠近很远的地域,让学生更接近世界,重点深化学生对各典型地形的概念,将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