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2025/08/3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认真的阅读三毛的作品,从一个听者变成体验者,就像站在会飞的羽毛上肆意观望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敢爱敢恨,把生活过成诗意的人是如何挥洒自己的热情跟真我在干旱的岁月中,她用岁月赋予她的美,在撒哈拉沙漠上开出最艳丽的花朵。

一个敢于见证生活的人,活出了最真的洒脱,她不像个说教者告诉你如何爱生活,而是记录生活的点滴,在漫天黄沙中活的一尘不染,用文字堆积起来的记录,像地壳般嵌入每个人的内心,探索并感悟,她更像带着面纱的绝世美人,挥舞着,跳动着,即便一个小小的叹息都能引发一连串的猜想。

我喜欢上了她,喜欢上了她的生活态度,细腻又不乏味,激情又不浪荡,洒脱又不悲哀,每个人,每件事,她都用最细腻的心,去体会从未有过的感悟,会为一个奴隶而伤心,为一个地区的风俗而愤世,她的文字像造物者,像巨人摆弄家具,一切都那么的随心。从不沉浸在悲伤中来浪费每天的时光,会因日出日落而感慨,在感慨中激昂前进。

读不一样的书籍,就像跟作者进行了一次灵魂沟通,而三毛的文字更像夏日的冰淇淋,让人清凉通透,保持一股洁净之感不忘活出自我。

你能从这里得到的无非是灵魂的洗礼,细致的观察力跟无穷尽的乐趣,人生本来很苦,自己若不找点乐子,把一切看成是阻碍,你永远体会不到人世间的其他味道,人生得意须尽欢,爱就爱的彻底,喝就喝的大醉,玩就玩的畅快淋漓,毕竟,极致的背后是才是最真的自己,愿你不辜负自己的爱,不辜负自己的胃,不辜负自己的身材,用最辣的酒敬最好的自己。这里我再借用一句话“学会取悦自己”,如此便不负青春年华。

一个人,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保持虔诚善良的心,独自行走在四海,以苦为乐,乐中作乐,如此,韶华不再,又怎样。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这是三毛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与其说喜欢她的书,倒不如说喜欢三毛,喜欢她的生活,喜欢她的故事,喜欢她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做着我不敢做的事情。

此书描述了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后经历的一段艰苦而又浪漫的岁月。在撒哈拉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她却把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从她的身上我懂得了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生活依然可以很幸福,要用发现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

三毛与荷西的婚礼虽然简单但是不乏幸福。她在撒哈拉租的是一个又破又旧还漏水的小房子,但是经过她的改造,将它变成了一个艺术的“宝殿”,是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他们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很艰苦,这让我看到她的坚强和忍耐。三毛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着我,她没有因为环境的简陋,而降低生活的水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心建造着他们的新家。

同时,三毛也为我们呈现了撒哈拉沙漠奇特的风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于沙漠缺水,撒哈拉威人三四年才洗次澡。当地人都不识字,也不去医院。女性更不能见男医生。而他们的习俗更是可怕。一个叫姑卡的十岁女孩,还是天真贪玩的年纪,就被他父亲早早的嫁掉,直到结婚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并且在迎亲的车上不停的被殴打。想到做撒哈拉威的女人实在可怜,可悲。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

由于当地人的愚昧无知,使三毛一时成了当地的名医。三毛用各种办法为撒哈拉威人义务治病,她用黄豆治好了姑卡的脓包,帮助母羊生下小羊,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让她捡回了性命,这些让我看到三毛的热情、豪爽和聪明。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爱上了三毛的坚强、乐观、善良、勇敢而且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她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如她所说:“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让我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要让平凡的生活多些色彩,要始终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阶级的不平等。在这本书的平实的文字的背后,反映却是这个社会的真实。这本书或许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现奇异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之对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这一个多星期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实体书,但是选择在这里写下读书笔记。本是收到三毛的全套作品,不知道怎么地选择读了这本作为第一本书。原本只听说三毛极高的人气以及偶尔一些经典的语录,但是直到今天看完这本书才算做是第一次真正的去读了三毛的文字。

像是走进了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我自己仿佛变成了三毛,去和荷西过日子,和撒哈拉威人相处,高兴生气孤独寂寞,感受早晚极高的温差,像是突然挨着沙漠,离沙漠中的人好近好近。

写下此书的三毛也仅仅才三十一岁,尚值正当好的年龄,既不幼稚,也不过于成熟,这让我看见一个独立自强的三毛,和一个内心火热拥有青春的三毛。书后三毛写到写作的原因以及对于所发表作品的态度,是比较让我吃惊的,一个人该有怎样的心态去看淡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名望,荣誉,以及别人的欣赏。我想换作我一定无法拥有如她一般的心态去看淡所谓作品,成就带来的财富,大概这也就是自己多年求而不得的人生态度与经历。

我欣赏三毛的文字,欣赏她本人,也同样,欣赏她火热特立独行的性格,而这恰是我们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当然,同时也关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等。关于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三毛在沙漠的家,温馨而精致,仿佛是处于滚滚沙浪中的一抹独立而坚强的嫩芽,骄傲、自信,同时却包容,大度。其次便是撒哈拉威人,我为那一片荒漠中的落后、无知甚至愚昧而感到心酸和无奈,在“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中尤为突出。除过少数真诚善良与三毛为友的朴实撒哈拉居民,其余人似乎都是自私、爱占便宜的,小孩,男人,女人。

整本书也有部分是我读不懂的,因我历史和地理较差,所以读不懂书中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等等的纠纷争斗,以及关于民族的宗教自由的问题,这些问题,待我第二遍回头阅读的时候,一一解决。看过一遍书,再回翻目录,会发现本书所述的知识、风土人情,以及智慧、善良的力量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礼物,在三毛的世界里,有爱,有希望,更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使是在那荒凉的沙漠里。

感想太多,无法一次说完,还有更多日的触动需要一一道完,今日停笔,晚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