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8/3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题记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是一部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曹雪芹,名霑,号雪芹。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我有种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哎呦哎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带着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何必假惺惺地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成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地落下,却没有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她悲惨的结局。

《红楼梦》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绚丽瑰宝。因此《红楼梦》还出了一门学问,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今后,它将一如既往地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郭家妤)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黛玉,一个多愁善感而又敏感的女孩,经常为身边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而伤心生气。我认为,这,就是在间接地教会我们道理——做人就应该学会宽容,不应该肚量那么小。

俗话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指的,就是那些心胸宽阔、气度非凡,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的'大度人。

或许,我就是一个爱计较的人······

那是在去年的夏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郑州。当然,为我买衣服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去了一家“巴拉巴拉”童装专卖店,到那儿为我买了买了好几身漂亮衣裳儿,其中有一件裙子:上面是白色的衬衣,下面是漂亮的纱裙(不是连衣裙哦~),穿上它,就仿佛变成了一个小淑女。

星期一,我就穿着这身衣服,兴致勃勃地去了学校上课。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下午,我的白色衬衣就被坐在我后面的林秦岭同学不小心用黑色水比划上了明显的一道。白中一道刺眼的黑,是多么的刺眼!我变得气冲冲得,忍不住对她发起了脾气,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林秦岭说,这笔道一定能洗干净;如果我洗不干净,她愿意为我把这身衣服洗干净。可是,我却连理都不理她······

现在想想,也真够后悔的——我怎么就不能微笑地对她说一声:“没关系,到家洗洗就好了。”为什么非是对她大发脾气?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或许,以前的我是一个像黛玉一样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小人,但是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君子!

“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这,就是《红楼梦》告诉我的道理。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以改变了以往如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仍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由于喜爱她,相反的,我从心里非常厌烦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干事尖刻,说话尖利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终身。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从头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渐渐理解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从头读描绘她与宝玉的第一次碰头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受: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多么眼熟到如此”,宝玉信口开河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仰人鼻息的她,小心谨慎,惧怕他人对她的讪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结结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年光光阴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春风春不论,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向难以放心。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期望,期望白头偕老。却又无法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性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凝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但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思谁能比较?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计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走运的。国际与封建的漆黑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向傲慢纯真,她能够持续做自己,持续纯真狷介,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浑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渐渐在漆黑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理解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故事讲的是一个宗族的兴衰,一个宗族的细节。作为主人公贾宝玉,应该说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人。他的柔软部分是环境造成的。他们家的女人都是女人,掌管整个家庭的都是女人。自然,他应该说,“如果你在朱者赤附近,你就会是黑人,如果你在墨西哥附近”。他们的宗族之所以诞生,是因为家族中有一个女人入宫,成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其间有两个女人不得不提,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多疑多愁善感,但贾宝玉就是爱她。她身体虚弱,祖上看不起她,就骗贾宝玉嫁给薛宝钗。林黛玉闻讯大怒,但贾宝玉揭开西帕,发现不是林黛玉,林黛玉又死了。她很痛苦,于是出家了。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了古代对婚姻的疏忽。他们往往都是爸爸妈妈经手的,更可笑的是,他们有时候根本没见过面就结婚了。而且在古代,女人都是争着入宫的.,因为那样会让宗族富裕起来,但是皇帝有几千个妃子,她们爱了一阵子,很快就会被人遗忘,那为什么还要入宫呢?皇帝的晒儿子们都在喝酒玩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吃上一顿却不吃下一顿。他们饱受生活之苦,令人匪夷所思,难怪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起义和“造反”。邪恶的命运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这种悲壮的戏码让人不寒而栗,让人不禁对古代的苛捐杂税心生怨恨。他们把老百姓一步步推向火坑边缘,实在让人深恶痛绝。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愤懑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也许,一切都不可能完美,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