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围城》有感

2025/08/3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围城》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围城》有感 篇1

说起《围城》,便要提起这么一句尤其著名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不常常出现的后半句是这么说的,“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本不是书里的句子,是杨绛老先生提在扉页上的,小说里类似的话,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讨论婚姻时提到的,以对话形式出现,“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学高年级,学着别人,说爸妈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点点激情和所谓的情欲都不见踪影。小姨笑我只是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不懂爱情,也不懂婚姻。

钱先生的手笔很是让人看着欢喜,行走人间19年的灵魂,看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如今听方鸿渐娓娓道来,仿佛自己是个旁观者,看一个傻小子揣一颗干净的心经受历练。他所经历的一切,也许今生有机会切身领教,也许是没有这样的机缘的。没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单一便无趣,无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烂之事,最好是观察,不必一一经历。

用钱先生的杂文观察自己,用他的小说观察人,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写在人生边上》里他讲到“快乐”,说人这一生,不过是“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就这样赚着我们痛苦地过完了一生。但因为人生里有希望,有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所以人生并不痛苦。

此时的情况,是我们逃出围城,又冲进围城,再又冲进去又想逃出来,如是而已。一个又一个围城,赚了我们一世的笑与泪。近来遇见一位,想过日子甚于恋爱的友人。年纪轻轻,却好似已经疲于人事。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我仍待考证。读后感·赵辛楣早说这女子所行之事,不过是拉拢来一个男人,要骗着你去陪着她过日子,方鸿渐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这一些事情。难得糊涂,是放在智慧的荫蔽之下的。方鸿渐这般蒙蔽双眼和心灵,不值得被效仿。人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还少么?

方与孙的围城之所破,看到小说后面已然是定局。这城池何时被攻破,如何被击倒,不过是世间的缘与劫相交相斥的结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这书,极是省检,一句结论也不肯抛给我,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读《围城》有感 篇2

说钱钟书先生《围城》好的人太多了,我也不能免俗,大喊一声:太好看了! 第一次看围城还是多年以前,高中或者刚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也许觉得好看,但是绝没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妙处。这么多年过去,也许是多了和主人公相似的留学背景,亦或是自己的经历了很多事情,再看《围城》,可谓百感交集,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掩面沉思,完全沉浸于书中的故事,实在是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功力。 《围城》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给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评了评分。当评到幽默感的时候,他认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幽默感,虽然在中国文学历史里并没有幽默这个词,这还是林语堂先生从humor一词翻译过来的。但是他认为中国人天性幽默,只是中国正统文化与文学不允许幽默罢了。

在《围城》里,你就绝对能体会到那种中国人天生的幽默感,中国语言文字里的幽默毫不逊色于西方。一个特点就是,钱钟书先生用了很多的比喻,引用,暗示等等。比如说在说到方鸿渐在大学里要从副教授升到正教授的时候他写道,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关系正如丫头,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关系一样,从老爷身边的丫头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为正房太太可谓难上加难;同理,从讲师升到副教授轻而易举,可要想从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就不那么容易了。再比如,说到方鸿渐离家一年,回家的时候,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回锅,要煮一回才会熟。看到这儿感觉分外的熟悉,离家万里,每次的归途,何尝不是煮一次回锅饭呢? 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的包围下更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围城》里不仅说了婚姻和爱情,更说的是人生。在小说里,无论是道貌岸然的小丑,还是孤芳自赏的留洋小姐,亦或是喜欢争风吃醋的.妯娌,哪个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围城里呢?小说的视角乍看挺小,是以方鸿渐这个不通事务又无能懦弱的小人物的眼光看世界,但是却触及了政治,经济,教育,银行,新闻,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各种各样的讽刺手法也用得淋漓尽致,让人在笑过之后又能思索到很多。 小说的结尾最是令我欣赏。男主角方鸿渐和他老婆孙柔嘉大吵一架,孙去了姑父家,方独自一人在深夜躺在床上昏昏欲睡。那个一直走时不准的钟敲响了六下--六点钟,那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含的讽刺和怅惘,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读《围城》有感 篇3

一段平凡的人生的历程,却带出不平凡的人生感悟.这是《围城》最后所给我的感悟。我们是否被围困在生活之中的无助的人民?

全文的语言充满真情实感,却又包含着一种诙谐幽默,这是给我的整体感觉。故事按照方鸿渐的行踪为线索,其中穿插着不少人物对话,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我把故事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1)飘洋归

这个部分主要讲述鸿渐从外国留学回来直到去三闾大学工作的经历。

有一个情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鸿渐为骗父亲,特地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事,后来还因为这件事而闹出不少麻烦。我们看见了,当然是认为他是爱慕虚荣的,可是往里一想,在那种封建的年代里,没有一个文凭是做不了事的,人们不管你的实际能力如何,没有文凭,就像没有安全标签的食品,让人难以相信。

由此一想,现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人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知识还是文凭?这就不得而知了。

(2)爱情

作者为了表现鸿渐,虚构出两个女人,一个是爱他的,而另一个是他爱的,但最后他两个也无法得到,选择了离开。

苏小姐爱鸿渐是无可置疑的,她三番四次的让他与辛楣争风吃醋,为的就是想看出鸿渐有多爱她,单可恨的是鸿渐明白苏小姐的爱意,却又不及时拒绝。这不正正表现了他优游寡断的性格特点吗?

鸿渐是爱唐小姐的,他接近苏小姐无非是为了她罢了,但是最终两人也无法走到一起。

鸿渐也许是花心的,但他没有一脚踏住两船,他认定了爱的人就无怨无悔的追求下去,他勇敢地去爱,勇敢地接受失败,不也给了我们启示?

(3)敌人与朋友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鸿渐与辛楣这原本两个死对头的冤家,为了苏小姐斗的死去活来的,但最后听到苏小姐另嫁他人的消息,竟团结了起来,后来更是成了知心好友。

敌人与朋友的分界线也许很简单,就是为了某件东西或事的两个相对立场,也就是说,朋友也许是在某一时刻跟你反面,而敌人会跟你结成联盟。

可是,这也许会比那些表面是朋友,内心是敌人的奸诈小人要好的多吧?虽然那些人是你的敌人,但他们‘告诉’了你,而奸诈小人没有,而且也许在你翻过去的时候冷不防的给你捅上一刀,怎能令人不厌恶?

为了去三闾大学,这一行人可谓受尽了颠簸,但我一直都纳闷为什么作者要大费周章写赶路的事呢?可是转念一想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用在与鸿渐他们一起赶路的李先生与顾先生身上可再适合不过了,说他们是教授吧,那心中不是充满财念就是色念,真不明白,通过了高尚教育的人们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如果这个恶性循环下去,不是有更多的人受到污染?

(2)工作

“职场如战场”这句话用在三闾大学也不假,什么从龙派,汪派等等大有江湖上黑道的风气。用学生当情报员也早已不鲜。唉,这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饭碗,学生都可以当棋子,黑板上可以写“打倒XX老师”,还有什么不可做?

三.婚回

我们看鸿渐与孙小姐的结婚历程,是极其简单的,鸿渐没有对孙小姐表现他追求唐小姐时的热情,婚姻也许是理智的,而爱情是盲目的,所以鸿渐也许认为爱情是不可能产生婚姻的,或许他们的婚姻里也没有爱情。

2)亲戚

看过鸿渐与柔嘉婚后的生活,就像平静的海面,虽然时有风雨,但却是趋向于平静。他们也总要担当外交部长,他们要向各自的‘一国’安慰,以免发生“战争”,仿佛结婚不是他们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一般。

我看亲戚关系就像一个政治的舞台,也许婚姻就使这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国家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

《围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锅大杂烩,把很多很多的情景融入进来,其中也不乏许多人性的感悟,只是很婉转的表现出来。鸿渐像是一个被围困在城里的人,没有任何的一点自由,他永永远远也无法走出这座城,他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了,他总是以为自己有了自由,可以翱翔于天际,可是,他却连一点点的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读《围城》有感 篇4

好俗的标题,不过就我的这一小点个人见解,也只能算是读后感了,不管是从角度还是褒贬上讲,都和那些大评论家们的观点不同。

说句实话,看完《围城》后心里空荡荡的,还想有什么东西切实存在过,现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寻找那些空白处透明脚印的主人,可是怎么也没有结果。我并不是读每一本名著都这样,只知道在合上《围城》的那一刹那,内心充满了读完后的成就感和怅然若失的寂寞。

在读《围城》时,我总是觉得我和方鸿渐很像,明明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时刻受到时代和社会的束缚;明明不想伤害周围的人,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每一个;明明在时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却有时还存在一点点的正义感和良知。常常因为做错事想要忏悔和道歉,却在后来默默骗自己,事情过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说中唯一没有染上被嘲讽调侃意味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的世俗的东西,可以说是给人新鲜纯真的感觉,好像让人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原以为他们可以经历种种挫折然后在一起,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轻松的就放弃了对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坚持我的所爱一样,很难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到底,最后被别人说成半途而废的人。

我很喜欢钱钟书的语言,从不吊书袋子,没有半点浮夸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最贴近我们内心的东西,用最温柔的话语批判周围的人和社会上的事,有可能他经历的比我们多,所以想到的比我们深刻。方鸿渐的一生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东西是我们错过的,肯能我们最后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过客,我们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只,别人在我们的港口停留过,我们也在别人的港口停留过,可是这只是时间长多的问题,船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港口,我们终将离去,驶向远方,虽然没有人知道终点是什么,但我还是前进了。

有可能你会认为我这样看待方和唐的爱情太过于庸俗、肤浅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说作者就是要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让人们感觉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们在一起,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好永远只属于片刻,而围绕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许会有人说这就是生活,但是我觉得这话只是一个世俗的人长期被生活压迫所发出的叹息。至于,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留不住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读《围城》有感 篇5

从小就开始听妈妈讲对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评析,她曾经对我多次提过钱钟书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现在我长大了,终于开始认真读《围城》了。

作者钱钟书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遭遇。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再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上发生的故事,《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上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越读《围城》,就越觉得它更加深奥莫测,因为它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而且还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也许,这就是《围城》能被万人之传诵的原因吧!

当读到方鸿渐的第三圈“围城”——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时,我又被它震撼了:《围城》中揭露的一面,竟然与当今社会的某些黑暗角落的情景极为相似!他们也与《围城》中的一面一样,心狠手辣,心有城府!这下,我终于明白《围城》的文学价值了!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了!

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红楼梦》描写的不也是一个钟鸣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却是旷古炼今。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上升到人性和世态的层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一种平常人难以掌握的艺术!

多看看《围城》吧!它会令你受益不尽的。而这,就是我看完《围城》的最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