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端午粽》教学反思

2025/08/3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1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2

1、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通过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运用文中的句式说说西瓜。同时,在反复诵读中训练长句子的能力。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加之教师范读示范效果不好,所以影响朗读效果。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3

重温《端午粽》这篇课文是我最近做的一项教学任务,本篇课文围绕端午粽展开,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在这篇文章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被形容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形象生动的表述方式,同时注重他们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阅读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略语言的美感,感悟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从朗读开始,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学习汉字,在阅读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课堂上,我通过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次接触该主题,并让他们通过初读课文来认识一些生字词。此后,我创设了一个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论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初读后,他们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通过小老师纠正字音,以及想象记忆法等方法来学习汉字。例如,在讲述“豆”字时,有学生回想起中间的口就像是豆子,上面的一横就像是盖子,下面的点撇就像是火苗,一横则是灶台,这样的识字技巧非常有趣。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通过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小组竞赛读生字词,读对一个词语给予一颗星,最终得到最多星星的小组获胜。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指名其他同学朗读生字词,这样的方法在学习中非常实用。

在第二课时,主要目标是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是带领学生听范读课文,在分组中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下,最终读透整篇课文,并且学会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对于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1.粽子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指导学生从外到内描述粽子的形状特征:“粽子用青翠的箬竹叶裹着白糯米,中间藏有一颗红枣。”

2.进一步询问:为何使用“青翠的”、“白糯米”和“红枣”,而非“青色的”、“白色的”和“红色的”?比对两句话,体味重叠词的好处。

(1)课件展示两句话,分别朗读后听众感知不同之处。

粽子用青翠的箬竹叶裹着白糯米,中间藏有一颗红枣。

粽子用青色的箬竹叶裹着白色的糯米,中间藏有一颗红色的枣。

(2)指导学生朗读:这种AAB格式的重叠词更能突显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杂糅,相互映衬,散发着香气。听众仿佛能品味到甜美的滋味。

3.描述外婆制作的粽子有哪些品种,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4.探讨端午节吃粽子的渊源。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品尝粽子。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的端午粽,还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我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要铭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功劳。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利。因为本课文表达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所以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尝粽子的节日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的朗读,学生们对粽子的形状、种类和传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以读代讲,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字词、提高阅读能力,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4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以儿童的视角,从样子、味道、花样、由来四个方面介绍端午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PPT播放《我们的节日》)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一首儿歌,儿歌里唱到的都是一些我们的传统节日,你都听到了哪些节日?

师:不同的节日里,我们会吃不同的美食,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更有滋味。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知道答案举手来回答。春节我们会吃?元宵节会吃?中秋节会吃?那端午节我们会吃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粽子)

师:没错,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端午粽”。现在请你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题目,(师边写边说)‘立’做偏旁,横变提,告诉我们站立要端端正正。‘午’是要书写的汉字,让我们一起来书笔顺,长横写在横中线,托上又盖下。‘米’做偏旁,捺变点。(齐读课题2遍)

(二)初读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之后请你标出自然段。

2、师:读完请坐正。

(1)同学们刚才读得特别认真,那生字你都会认了吗?(PPT出示生词,小老师带读)

(2)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同学读词语?(PPT出示加拼音的生字)

(3)生词难不倒我们,生字能过关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拼读两遍。

(4)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让我们把小火车开起来!

(5)瞧,生字宝宝坐到粽子里了,让我们一起来抢读,把它们请出来!

(三)学习读好长句子

1、师:生字宝宝调皮的很,他们又跑到句子里去了,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PPT出示关子可是越煮越香啊!谁再来读?(生读)嗯,好香啊!那接下来——谁来读?听到你读,老师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生读)那黏黏的是?(生答:糯米)甜甜的是?(生答:枣),真是?(生答:又黏又甜)说得真好!

师:这个句子也很长,我们还要找顺序,提示你,你能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吗?(生个别回答)

师:齐心协力力量大。通过努力,我们找出了“掀开、飘出、剥开、咬”这四个动词,那我们就加上动作,想象着你手中捧着一个刚出锅的粽子,一起来读一遍这个句子。(生边做动作边读文)

师:香喷喷的粽子好诱人啊!让我们咽下口水,回想着粽子的香甜再来整齐的读一遍。(生齐读)

3、师:读着读着,老师也想到了小时候,端午节到了,我的外婆也忙活着包粽子,外婆包着我帮着,外婆煮着我等着,一家人开开心心的过端午。(配乐读)老师想请同学们和老师带着外婆对我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好不好?(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读得情真意切,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棒棒的自己!

(四)品读其他段落

师:大家都说,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而且“花样也多”,都有哪些花样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师:真了不起,找得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喊一喊这些粽子的名字!(生齐读)

师:外婆包的粽子有那么多花样,难怪我们吃得笑嘻嘻、甜蜜蜜的,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就是—(课件出示“美滋滋”,生齐读)

师:同学们,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给我们吃,还给谁吃呢?谁来读一下?(PPT出示相关句子)

师:这句话有些长,读得却很棒,看来没少下功夫!(师边读变标红部分字)你看,我们先吃、再带、最后分,原来这句子里也藏着顺序呢!让我们抓住顺序,整齐的读一遍。

师:外婆不仅为我们准备了粽子,还为我们的邻居准备了粽子,想一想,外婆是位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体会外婆将幸福、美好、祝愿分享给他人的品质)

(五)回顾全文,同时巩固“一”的读音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在你们的脑海里还留下了一些温馨的画面,一起来看。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你们读)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盼着我们回去。粽子是用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包的,里面裹着

生:白白的糯米

师:中间有一颗

生:红红的枣

师:粽子煮熟了,外婆

生:一掀开锅盖

师:煮熟的粽子就飘出

生:一股清香

师:剥开粽叶,生:咬一口粽子

师:真是又黏又甜。在外婆家吃完之后,外婆会

生:装一小篮粽子

师:要我们带回去。

师: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佩香囊!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和传说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阅读《端午粽米香》等几本书,来寻找答案!

师:现在,请你捧起书,让我们整齐地读课文,再来回味一下那些和端午粽有关的事……

五、教学反思

1、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通过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运用文中的句式说说西瓜。同时,在反复诵读中训练长句子的能力。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加之教师范读示范效果不好,所以影响朗读效果。

《端午粽》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通用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6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7

《端午粽》一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本文纯粹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邻居分享的事情。简短的四段文字,却清晰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间爱你穿插对粽子外形、配料的描写。课文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的学习。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横;“分”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4、关于品读课文的环节,因为前面的识字写字环节用时过多,品读环节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磨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