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2025/09/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通过简便算法的教学,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3、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体验数学之间的逻辑之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教学难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

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的李叔叔吗?这个问题又是李叔叔带给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生:尝试提问。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出示例1。

(设计意图:再现李叔叔的故事情境,爱看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如果让你计算你会怎样计算?

2、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是怎么想的?

A、234—66—34

=168—34

=134(页)

B、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C、234—66—34

=234—34—66

=—66

=134(页)

师:以上不同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设计意图: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汇报: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这三种列式都能求出什么?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喜欢的进行计算。

3、交流优化算法。

师:都算完了吗?你用那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连减的算法,来进行简便的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习

1、课本39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39页“做一做”第2题

3、课本41页第1题。

4、课本41页第2题。

(设计意图:以上几道题都是典型的连减运算题目。能够充分的熟练这节课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练习

5.课本41页第3题。

6.课本41页第4、5题。

7.下列各题,计算正确的请在()里打“√”,错误的请改正。

898-78-20()697+198()

=898-(78-20)=697+-2

=898-58=897-2

=840=877

拓展练习

8.刘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一本作业的数字被墨水弄脏了,题目变成了3827-564-○=2436。你能帮助刘老师算一算这个数到底是多少吗?

教师: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解决实际问题,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可以考查不同基础情况的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回顾,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的怎样?请你谈一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234-(66+34)234-34-66

根据学生回答对上边算式进行板书

教学反思

收获:

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悟各种简便计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足:

学习简便计算的方法中,有的同学容易把减去两个数的和写成减一个数加一个数的形式。

改进:

加强学生的做题能力,用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与连除比较记忆。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 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 + c = 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 + c )= ab+a c

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除法性质:a b c = a (b c )

二、应用知识,教学记忆方法。

1、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75+29 + 25+171 连续加,结对子

25 13 4 2 连续乘,找朋友

2、减法性质的应用。

221-35 - 65

221-35 - 21

221-(21+24)

连续减,减去和 减去和,可连减

3、除法性质的应用。

4700 25 4

4700 25 47

4700 (475)

连续除,除以积 除以积,可连除

4、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8(125 + 7)

8896 + 88 4

88102 - 88 2

乘和差,分别乘 积加减,莫慌张 公因数,提出来

5、特殊数的拆分。

75102

7598

1253225

特殊数,巧拆分

6、总结简便计算的.记忆方法(三字经)。

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连续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

减去和,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特殊数,巧拆分。合法理,任我行

三、巩固复习。

1、请你做法官:

3516 = 35 2 8

326-72 +28 = 326-(72 +28)

88 99 +88 = 88 100

73 37-73 37 = 0

73 +37-73 +37 = 0

83 99 = 83 (99 +1)

2、解决问题:

学校准备为田径运动会购买一些奖品。

玩具三轮车25辆,每辆24元,摩托车25辆,每辆26元,小汽车25辆,每辆80元。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是运动会跳绳比赛的场地,每块小方形的长都是15米,宽都是8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我学得开心吗?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应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 大胆猜测。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和迁移能够猜出: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2、 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3×5=5×3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6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6×8=48,也可以用8×6=48。这就说明6乘8等于8乘6。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你们真了不起!看样子大家已经初步的了解和探索出乘法的交换律了,那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3、学习乘法结合律。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4)×6=3×(4×6)。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4、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

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律,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2页第4题。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P44,例4

教学设想:

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后,新教材所特有的。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算法及算理的经验支撑。

在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的解决中,象12×25=12×100÷4这种算法,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时候我认为就应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借助情景意义的支撑,用实物来向学生展示每一步的算理,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这个难点。

2、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问题一的'解决,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见解,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

3、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在问题的解决中,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这个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简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及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12×25 = 12×100÷4的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解读信息: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解读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一共有几个羽毛球?”

(1)列式

(2)你能算得又对又快吗?生自主探究,独立计算。

(3)交流各种算法。重点说说这样算的理由。

2、揭示课题。

3、解决问题二和三,交流,说理。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提供学生充分的交流的机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算法,借助情景意义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算理。

三、延伸拓展

1、灵活运用

2、拓展运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方法的迁移,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学会灵活、合理的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回顾,有利于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掌握。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61×2+26 =147+1

=122+26 =148

=148(天)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拉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图

a)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如何求问题?

b)小组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c)出示3*5=()*(),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2)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a)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c)讨论: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4)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12×17

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3)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a)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c)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d)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e)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⒊完成试一试

三、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灵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简便方法解决连减计算题。

2、难点:观察数字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开展活动:

请8—10学生到台前,进行左右手反应能力的游戏,进行2次,出错的下台。

教师对留在台上的学生给予表扬。

学生观察:

第一次下去了几名学生。第二次下去了几名学生,台上留有几名学生。

数字板示:

上台人数 第一次淘汰 第二次 留在台上

9 4 2 3

9 - 4 - 2

= 5 - 2

= 3

台上人数 一共淘汰的人数 留在台上的人数

9 4 + 2 = 6 3

9 - (4 + 2)

=9 - 6

= 3

9 – 4 – 2 = 9 - (4 + 2)

教师小结,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讨新知

出示:这本书共有234页,小明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几页没有看?

1、解决例1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算式。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学生分小组计算。

(2)师:这3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交流、比较

(4)反馈: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1种方法?(比较麻烦)而第2、3种方法相比之下比较简便。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有关书的.问题

2、把234改成266

师:如果说这本书有266页,那么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全班练习,口答反馈

266-66-34 266-(66+34)

3、讨论总结:

讨论:通过刚才解决书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计算简便。

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提高

1、判断:他们算的对吗?

325-175-25 672-36+64

=325-(175-25) =672-(36+64)

=325-150 =672-100

=175 =572

师:刚才我们所讲的简便计算方法只适用于连减运算.(板书:连减运算中)所以在计算时,要先认真审题。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70-254-46 372-172-65 545-167-145 149-24-25 615-(215+78)

师:第4题你为什么会先算24+25?第5题你是怎么想的?(减去两个数的和也可以连续减这两个数)

总结:在计算连减时,先要认真审题,再根据数字的特点,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4、演练场:学了这么多的兵法我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下面进行一次军事演习。

756-385-115 435-58-135 324-(124+89) 564-46+54

174+77+26+23 28+72-28+72 757-18-105-77 138+547+62-198

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简便方法,在做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再选择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简算方法?

板书设计:

连减简便的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