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目送》读书心得

2025/09/0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目送》读书心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目送》读书心得 篇1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是作者献给父母、母亲、兄弟和朋友的书,书的名字也是书中开篇的第一篇散文的题目。

先说说作者,作者龙应台,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因父亲姓龙,母亲姓应,生于台湾,得名龙应台。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长大,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美国、德国均任过教。

著有《野火集》、《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孩子你慢慢来》(十年纪念版)、《龙应台评小说》 《女子与小人》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龙应台杂文精品》 《这个动荡的世界》、《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孩子你慢慢来》、《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亲爱的安德烈》等多部作品。

有人评价龙应台的文字时说,“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如微风荡漾。

这本《目送》分为三大部分,共有73篇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孩子的远行、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不舍和绝然。

一、关于父母

文章的开篇就是《目送》,写作者送孩子去异地读书:“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写作者的父亲送她至工作的地方,用运饲料货车送她到她工作的大学,父亲怕老旧的货车失掉作教授女儿的面子,没有将车子停到学校的正门,而是停到学校旁边的小巷里。“父亲作到车里,明明启动和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的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写作者到医院去看望病了的父亲,推着父亲的轮椅散步,父亲的头低垂到胸口,在必须赶回上班的上班时,看护士接过轮椅,推着父亲的轮椅没入医院自动玻璃门。

写作者看着父亲的棺木像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滑行到炉门前,作一辈子最后一次目送。

那个在机场没有回头看一眼自己母亲的孩子,在父母全身心感情投入在自己身上时,自己还未曾发觉时,父母就老去了,这些都是我们的影子。

作者从两个角度对子女和对父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蓦然间感到背上有一阵温热,也许来自我记忆深处的想念,或者是家人目光的停留积攒的温暖。脑海中浮现出曾经的我一次又一次离家远行,去读书或者去工作,也许在我前行时母亲的目光一路追随,直到看不见我的'背影,而我却一直不曾回头……

少时,是父母看你渐渐长大,羽翼渐丰,目送着你的背影,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离他们越来越远。等到渐渐长大,等到自己也慢慢年岁渐长,父母一天天皱纹和白发增多,牙齿慢慢掉完,听力和视力变坏,脊背慢慢佝偻起来,力气越来越小,却越来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细心注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目送”的角色换了过来。你在他们生命的中,看着他们慢慢与周围的人变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遗忘了你的样子却还记得你少时的名字;你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衰弱,连站也站不稳,手不再灵活,什么都拿不起来,回到需要照顾的婴儿时的状态。一切就是生命的轮回和接力。

我们每个人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路上。从第一次求学离家开始,再到后来工作离家,和家人之间,不停地上演相聚和别离,我们都渐渐失去了年少,父母也渐渐更换了容颜。我们之间的缘分,是别离时我的背影和他们不曾转移的目光。

年迈的父母对于这样的生活究竟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作为子女的我们责任重大。在我们时间越来越少、耐心越来越差的成年时期,除了多陪陪父母,更重要的是对父母始终保有一颗依恋的心。珍惜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间,对他们的唠叨不争不辩,顺应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体察到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本文作者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她的母亲失忆后如孩童般缺乏安全感,她便时常回家为她涂抹胭脂,陪她莳花弄草。她知道,双亲只一对,这样延绵深泽的情感世上难寻。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暮然回首自己错过了怎样美好的时光。

二、关于幸福

有的时候大概是我们行走的太快,快的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一开始想要追的东西是什么了。其实幸福很简单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来了,书包还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幸福就是简简单单,不在于物质是否丰富,不在于地位是否超然,只在于知足的心态。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可以说目送离我们很近,或者说我们离目送很近,这就是缘份。

好好爱我们的父亲母亲,别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好好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宇宙这么大,我们这么渺小,天知道我们彼此的相遇有多幸运。

这就是生活——会有爱,会有忧愁,也会有数不清的目送。别总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经历太多的目送,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对的脸,和脸上的笑容。

这本书讲了太多的感动与平淡的无法言说的情绪。尽管有些零碎,但也许正是在这些零碎的平凡与琐事中,一个人才更容易认清生活的本真与幸福的真谛。

这本《目送》是一个契机,它会告诉你,原来爱,亲情,生活,就是这样的。

这本书很长,写的包罗万象,但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关于父母,关于父母对子女无需回报的感情,和我们所忽视掉的平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放慢脚步,细细聆听和感受平淡的幸福。

《目送》读书心得 篇2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的一段话,话说得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知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们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我查过龙应台的资料,20xx年,她的父亲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岁的龙应台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在我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后的母亲的'失忆,孩子的独立。友人的悲伤,同学的时过境迁,也是龙应台不断的经历人生事件。她发现,自己不会煮饭,不知道蔬菜的价格,直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为慢慢的经历了这么多,她才开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学会了自己,独立。同时,这本书也体现着一种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挚爱的孩子,小的时候去幼儿园,怯怯的,在入院的时候回过头,目光与自己久久的交汇;长大后,送他去国外读书,走过安检的时候,只是在海关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离开,始终没有回头,连匆匆的一瞥也没有。自己的母亲,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亲之后,柴米油盐一肩挑,把自己变成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母亲老了之后,失忆了,像个孩子一样不停的在问:你是谁?是我的女儿吗?你和我的女儿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呢?终究。那个叱咤风云的母亲变成了乖乖听孩子话的母亲。而作者,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成长着,成长着。

有人把这本书评为二十世纪的背影,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悲欢离合,让那个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外婆在擦拭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牵挂,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回头,会有谁会一直目送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旧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一生,都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做总结: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调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目送》读书心得 篇3

望了望墙角拥挤的书柜,我将一摞新书放在书桌上。第一本是《目送》。目光流离,墙上的万年历已将近撕去一半。今天,是农历谷雨。视线停滞在底部一行清晰的楷体小字:“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夏至之后,我才有机会掸去书上覆罩的薄薄灰尘。翻动着书页,我犹如成为一个隐形的观众,凝神注视,龙应台在拥有女儿与母亲这双重身份时所做的一切:给母亲描黛眉,抹胭脂,点口脂;替父亲擦拭残留的污渍,买棉衣棉鞋;为孩子制作点心,接送上下课……在她行云流水的文字间,我们知道了三代人的故事,他们像是三条曲线,不管距离多远,都会在某个时刻交错重合,遗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与震撼。

当曲线在无限靠拢时,总有些意外,使得它们加速般地峰回路转。当母亲与孩子再次相会时,那个熟悉的小人儿已经不知踪迹,换回来的,是一个比她还高,棱角分明的十七岁少年;当初那黑白分明,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也转变得深邃而深藏不露;以往黏人的小宝贝,如今,即使是同车,也会戴上耳机,把自己隔绝在另一个时空中,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

在青涩少年的岁月里,我们都开始任性地展现自己的“风格”:上街时,甩开了父母习惯性牵起的手;冬天的早晨,对递过来的衣服视而不见,头也不回地奔向晨雾中。当我们为自己这种彰显成熟的行为而沾沾自喜时,父母不会多说什么,他们会偷偷把衣服藏进书包,在清晨准备好营养具备的丰盛早餐。默默地做着一切。天底下的父母,在我们不会察觉的地方,都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

曾在《读者》看到过一篇同名文章,其中的一句话,我将它选作文章的题记。相似的处境,相似的目送。龙应台告诉我们的是,不必追,而这位作者却告诉我们,自己走下去。

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得到了想要的一些,却失去了不想失去的一些。那熟悉的背影与面容中所承载的离别、怀念与重逢,铸就了我们在未来的目送中,所赋予的形象。

可是。习惯于被目送的我们,有曾注意过身后的一切吗?当我第一次在目送中回首时,心中,有了异样的感觉。

我的外婆与我们分居两地。因此,只有在假期中,工作繁忙的'父母才会把我送到外婆那儿。外婆并不善表达,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在炎热的夏天,她会及时的端上一盘爽甜的西瓜。然后,继续手中的针线活。时不时,还会抬头看看我,嘴角处,是浅浅的微笑。

每当我不得不回杭州时,外婆也不会多挽留,只是默默地帮我收拾好行李,再将我送上到车站的计程车。透过车窗,我看到她眼底的不舍。就在车子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我猛然想起,还有一个箱子落在了外婆家,又折了回去。

在接近时,没想到,我看见,外婆依旧站在屋外的那颗大树下,姿势没多大变化。我知道,她的腿一直不怎么好。她看到我,脸上的惊喜再也隐藏不住了,笑容绽放。事后,我问司机,司机回答说,当时,我们已经行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听到回答,忆起那个树下的人影时,我的眼睛里,不知何时,蒙上一层薄薄的水雾。

每次,在我们离家时,有没有注意到背后的人一直目送着你消失,收入眼底的,只有父母那的模糊身影。脸上的表情,仿佛一直笼罩在偌大的阴影中,是真的如此?还是我们一直,不曾留意。

龙应台在自己当了母亲后,才明白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她后悔,想弥补,因此,才在他们风烛残年之时,尽了最大努力,令他们能不留遗憾。龙应台知道,我们也将会知道,在被目送中成长,纵然,只有失去才会懂得珍惜。

当父母站立在我们的背后,在目送中,凝进他们的无限爱意。当时光流转,我们的位置进行转变,做着当年相同的事情时,所有人心里都清明如镜。有时,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那一次的暮然回首。稍纵即逝间,无须再,来去匆匆。

《目送》读书心得 篇4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书心得 篇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走进了龙应台的《目送》,书里每一个不同人的故事、每一个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黄昏的窗外,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书里讲述的关于父女间的离别、亲人的逝去、长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么情形时要一个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面包车送孩子上学吗?是父亲用背影告诉孩子不必追吗?还是妈妈却永远只记得当年的女儿呢?

人啊,永远是孤独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很多,我们会面临生死离别,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一个人走。

回忆翻到青涩的小学时光,依稀记得被撕坏的日记本,被翻乱的书包,风把书页吹得沙沙作响,它们跳跃着好像在开着玩笑。妈妈依旧只关心我的学校犯的错误,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过。我内心的呐喊是:一点儿也不想长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没有难题和烦心事,想要妈妈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来。老师的有色眼镜、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一时之间都让我束手无策。还记得妈妈当时耐心地开导我:“要学着长大,即使不喜欢也要学会面对,成长这条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学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学会冷静面对每一件事情,学会受到委屈勉励自己,也许在安静的夜晚会流泪,但在一个人的道路上一定会越挫越勇。挫折,困难,总有不能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不仅仅是成长,人生这条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对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对着你,你只有一个人,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