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经典报告 > 正文

汉字的研究报告

2025/09/01经典报告

文学网整理的汉字的研究报告(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是汉语的记录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身边处处是汉字,那汉字的来来源是什么?它是直接写成简体字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上网查询

3.询问身边对汉字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

4.其它方法

三.资料整理:

来源

仓颉造字:在上古时期,人们以绳结记事,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就更需要文字。而大臣仓颉决心创造一种文字。仓颉日夜思考,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山川脉络、鱼虫鸟兽、草木器具,用来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一样的符号,并定义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但这不足以为证。

经过考古学家的`探究,汉字有可能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

汉字的演变史

甲骨文:创于殷商时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鸟龟甲壳和牛的肩胖骨上,故称“甲骨文“。先后出土甲骨文约十四万片。

金文:又名钟鼎文,刻于青铜上的铭文,时期为商朝一秦朝。可分为4种: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一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一前71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一前222年7,秦汉金文前221年一前219年。

篆书:秦始皇继位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文字统一为篆书。可分为大篆与小篆!(小篆在后期)现保存小篆居多,篆书通常刻于石板上。

隶书:是小蒙的简便写法,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了将意定无规则的线条变为了有规则的笔画。

楷书:东汉末年,一种新的字体出现――楷书。它由钟繇所创,

唐朝楷书为高峰期,楷书以颜真卿、柳修正栏正栏公权、欧阳询、赵孟为代表。

行书、草书:古代人创造了两中可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与草书。草书由张芝发明,可分为章草、今草与狂草。行书由王羲之发扬光大,其《兰亭集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

以下是汉字演变史:

甲骨文→金文→篆书→求书→草书→楷书→行书。

四.研究结论:

1、对于汉字的来源,有人认为是仓颌造字,也有可能是太极文化、刻契、绘画......都没有准确的证明。

2、汉字是从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了此刻的楷书。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黄,让我来看看我排第几名“赵、钱、孙、李……”黄这个姓氏怎样排在那么后面,哼!我倒要看一看,按什么在排,于是我对姓氏的排行做了一份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翻书查看

2.上网寻找

3.询问身边人

三、资料整理

最开始记录,我国汉族姓氏的一本书是《百家姓》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该书每次四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

据说百家姓这本书成于北宋初年,是一位姓钱的书生编著的,里面收录的'姓氏有中国大部分的姓氏。

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列顺序并不是依据,当时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而是依据当时的政治地位,因为当时的作者生活的地区还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管辖,而当时的皇帝姓“赵”,“钱”是吴越国国王姓氏,“孙”是吴越国国王正妃的姓氏,而接下来的”周吴正王”四个姓都是开国国王的妻子姓氏。

而此刻还有一种百家姓叫新百家姓,新百家姓是按姓氏人口数量,从大到小进行排行,20xx年统计,王姓位居第一人口超过一个亿。

四、研究结论

1.百家姓是按当时的政治地位去排行的地位越高就在越前面。

2.新百家姓就是按姓氏人口去排行的,20xx年姓王的最多。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3

一、提出问题:

(1)汉字的字体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2)汉字的字义也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3)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4)汉字的优点和缺点。

二、研究和调查的渠道:

我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电视上的专家点评节目等渠道研究汉字的发展以及演变。

三、具体的'研究报告:

汉字从商朝开始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到我们此刻使用的简体,一共经过了3000多年的演变。

最早的汉字就是象形字,然后就到了指事、会意、假借、转注还有形声,每一个造字法的意义都十分不一样。

汉字的特点

1.汉字跟音节、语素是相对应的。2.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经过词序和虚词表示。3.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4.汉字还有较强的超时空性。

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跟汉语相通,但由于汉语无法将同音字区分开,所以汉字的记录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一样的地区方言无法相互沟通,汉字还能够给人们相互沟通的机会。但汉字数量太多,没有统一的表音,难免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

四、研究结论

1.汉字字体的演变不仅仅体现出汉字的悠远历史,还令世人发现各个朝代的变迁和鼎盛。例如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一种通用字体。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出现了文字异体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便他的统治,下令丞相李斯把不一样的文字整理统一为小篆。

2.汉字字义的变化就更加大了,从一开始的象形字(即用线条来描绘事物的形状)到如今的形声(即字义用偏旁表示,读音用同音字代替,再与偏旁合成字),处处体现出人类思维的提高。比起以前的象形字,形声字更加好的把这个字的字义解释出来,这何不是人类的一种巨大的提高?

3.如今的汉字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此刻还有很多异体字出此刻大街上,可是字典又没有明确地标注这属不属于汉字。可是中国此刻的提高越来越快,我相信在将来的一天,汉字的不足之处都会被修订好!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从古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那么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呢?他们都出生在那个炒蛋,在那个时候是使用的高峰期呢?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搜寻资料。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资料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篆书(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子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高峰期在商朝后期。

2、经书是商朝时刻,住客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高峰期在周朝。经文有粗有细,点画圆浑,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经文形体轴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均称。高峰时期在西周晚期。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文字标准,制定的文字,高峰期在秦朝。

5、隶书:隶书构成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他的笔画简化,书写方便。高峰期在东汉。隶书,构成了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6、新书,古代行书四大高峰期是魏初,魏晋,唐代、宋代。行书最早是出此刻东汉末年。

7、楷书:魏晋时期,有了看书。楷规矩的意思,所以楷书字行方阵,笔画规整品质,比例书更便于书写和认读。高峰在南北朝。

四、研究结论

1、汉字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

2、他们分别出生在商代、周朝,西周、秦朝、战国、魏晋、东汉。

3、高峰时期,分别在商朝、周朝、西周、东汉、魏晋。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我们日常书面交流的文字,有着古老的历史。寻根汉字,可以让我们学习文化常识,拓展阅读,联系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大语文思辨能力。

我们怎么样研究神奇的`汉字呢?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索

2、查阅书籍

3、询问别人

4、字根拓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中写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义是“荆棘”。《诗经黄鸟》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楚。”意思是交交鸣叫的黄雀啊,停在了树上。

荆棘会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如:满分苦楚、酸楚、凄楚、痛楚……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楚楚动人……

比如古人用一个牛角向内弯曲的硕大牛头表示“牛”字。“特”字中也有一头牛,这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牛”,是给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时候用来关牲口的围栏,后来引申为“结实、坚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觉得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激发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一起来把我们的汉字发扬光大,提高我们大语文的思辨能力。

汉字的研究报告 篇6

调查原因: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汉字,可是,许多人都会不注意、不在乎汉字的一些运用,导致了写错别字的后果。

调查目的:为了防止汉字被其他的人乱用,使其他人明白写错别字的危害,对汉字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让小学生不要在日记本上写错别字。

调查人员:十全十美小组。

调查方法:去大街小巷各个街口,寻找一些错别字,在自我的'日记本中、写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发现之后立刻改正。

调查结果:

1、此刻有许多厂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便乱改成语。如:衣服店广告:“衣衣不舍”、“衣”见钟情;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等。

2、还有的人为了写字方便,不费时间,便把“雪糕”写成“雪羔”;把“豆腐”写成“豆付”;

3、有的课外书中能够称得上是错字连篇,错字一个又一个的出此刻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读的时候也很费劲;

4、在我们的日记本中也找到了错字,把“阻”写成“担”、“宝”字下头写成“王”字底;“太”字写成“大”或“头”等。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够破坏我们的好文章。

经过这次调查,我想说:“汉字是自我的祖国创造的,我们应当好好读写和记忆,如果我们不注意和认真,等将来会出现许多笑话的。假如我们连字都能写错,那我们将来还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家必须要用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