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井底之蛙》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1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题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展示语文诵读和想象能力,能够通过细读文本和发展创造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人文价值。
2、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自主阅读、理解、展示、续编,充分感悟故事情节,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2)贴近生活,凸显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结合文本让学生体会“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正确看待“大与小”,培养辩证的思维观念。
(3)融入角色,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角色的生活和个性特点,抓住语言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合理的拓展想象,进行语言创编,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材解析:《井底之蛙》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人物特色鲜明、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快乐,很满足。而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个性解读:在对教材细致解读中,我越来越觉得对于青蛙的'生活不能完全持批评的态度,它所生活的境遇决定了自己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却依然可以很快乐,这是现代社会中很多拥有平静之心的人的知足常乐心态。在听了鳖的描述之后,青蛙瞠目结舌,说明它很惊讶,也很好奇,而文本在这里戛然而止,青蛙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也许它会走出那口水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我们需要让故事更加丰富、真实,富有探究的价值,就需要恰当运用文本的补白,联想和创造新的故事,为“井底之蛙”创造新的开始!
4、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具有自主诵读的能力,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学习新词,对于课文的诵读和理解较好,对角色扮演和想象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贴近文本中心进行合理的情节发展,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对人文性问题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新词的含义,展示人物个性。
2、能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部分。
3、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想象“井底之蛙”以后的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层次解读文本,体会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心态,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和崇高目标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多层次诵读课文,了解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读出角色滋味。
2、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进行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挖掘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凸显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紧密结合。
教法:
以读促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法:
朗读品味法、拓展讨论法;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青蛙和鳖的不同生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与小”这个单元,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井底之蛙》。(教师板书课题)
课题的意思是一只住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发现“大与小”了吗?
(对于青蛙来说,自己本身很小,水井比它大。)
这样的一只青蛙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对于“大和小”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井底之蛙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把自己发现的新词勾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新词。)
2、自学反馈:
(1)这篇课文围绕“井底之蛙”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简单概括:一只青蛙生活在水井里,觉得很快活,就向鳖夸耀。后来听鳖描述大海的广阔,才觉得自己很渺小。)
点评:说清楚一件事情,要抓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
(2)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解释。
(同桌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谁能为我们把关键词写一写呢?
(指名板书重点新词)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把课文的内容再说说吗?(学生尝试复述。)
点评提升:复述故事可以尝试加入关键词,简单却不失精彩。
3、深入学习:
(1)课文篇幅不长,很有特点,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人们都说,语言最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灵。请你仔细读读青蛙和鳖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评价一下人物的个性特点,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
(学生默读,尝试做简单批注。)
(2)分享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大家的发现,汇总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
(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选择角色进行点评。
(课件出示句式:我们组认为,青蛙 ,因为它 。
鳖 ,因为 。)
(4)朗读品味:
默读让我们静心走进文本,发现了角色的个性特点。现在,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特点,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展示,点评提升。)
既然是人物对话,就要对着来读,你来我往,才有对话的趣味。谁愿意选择选择搭档展示分角色朗读?
(学生自主选择同伴,分配角色,展示朗读。)
现代的语言被大家演绎得声情并茂,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其实,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字飘逸洒脱,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也来试试吧!
(课件出示文言文片段: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5)探究哲理:
①自主探究:庄子的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更在于他会给人思想的启迪。青蛙和鳖是故事中的角色,却可以带给我们做人的启发。你发现了吗?
(学生尝试自主发表看法。)
②情境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会评价自己的生活呢?
青蛙,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
东海之鳖,你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结合文本品评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态度。)
追问:到底哪种生活更好呢?
(引导学生辨析品味不同的生活滋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6)续编故事:青蛙惊讶之余,尝试着走出这口水井,你猜猜它会去哪里?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尝试续编,仿照课文模式,展示青蛙新生活的境遇和心情。)
组织交流:“青蛙的新生活”
三、主题升华
1、我们看到了青蛙过去的井底生活,虽然快乐、安逸,却显得狭隘、单调。我们为青蛙设计了以后的生活,也许挑战无限,却充满惊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呢?
2、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新的发现或者体会吗?
(学生结合主题进行反思。)
3、老师想把课文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补充板书)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辽远东海;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有挑战。
四、布置作业
1、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给家长听,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2、想象青蛙和鳖再次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带给人新的哲理呢?试着编创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青蛙 鳖
(走出)一口水井 (迈向)深远东海
(放下) 安逸、舒适 (追求)自由、挑战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课题]
井底之蛙
[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
3、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和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
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
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
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
[板书]
“井底”、“大海”
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浅薄。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
你最喜欢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
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比古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
师范读古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九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对照古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跟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五、课堂练习
1、提问:
(1)你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没有?谁能告诉大家?
2、听写生词
3、写一写:为什么青蛙原来觉得自己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3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题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展示语文诵读和想象能力,能够通过细读文本和发展创造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人文价值。
2、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自主阅读、理解、展示、续编,充分感悟故事情节,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2)贴近生活,凸显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结合文本让学生体会“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正确看待“大与小”,培养辩证的思维观念。
(3)融入角色,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角色的生活和个性特点,抓住语言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合理的拓展想象,进行语言创编,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材解析:《井底之蛙》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人物特色鲜明、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快乐,很满足。而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个性解读:在对教材细致解读中,我越来越觉得对于青蛙的生活不能完全持批评的态度,它所生活的境遇决定了自己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却依然可以很快乐,这是现代社会中很多拥有平静之心的人的知足常乐心态。在听了鳖的描述之后,青蛙瞠目结舌,说明它很惊讶,也很好奇,而文本在这里戛然而止,青蛙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也许它会走出那口水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我们需要让故事更加丰富、真实,富有探究的价值,就需要恰当运用文本的补白,联想和创造新的故事,为“井底之蛙”创造新的开始!
4、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具有自主诵读的能力,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学习新词,对于课文的诵读和理解较好,对角色扮演和想象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贴近文本中心进行合理的情节发展,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对人文性问题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新词的含义,展示人物个性。
2、能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部分。
3、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想象“井底之蛙”以后的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层次解读文本,体会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心态,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和崇高目标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多层次诵读课文,了解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读出角色滋味。
2、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进行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挖掘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凸显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紧密结合。
教法:
以读促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法:
朗读品味法、拓展讨论法;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青蛙和鳖的不同生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与小”这个单元,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井底之蛙》。(教师板书课题)
课题的意思是一只住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发现“大与小”了吗?
(对于青蛙来说,自己本身很小,水井比它大。)
这样的一只青蛙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对于“大和小”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井底之蛙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把自己发现的新词勾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新词。)
2、自学反馈:
(1)这篇课文围绕“井底之蛙”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简单概括:一只青蛙生活在水井里,觉得很快活,就向鳖夸耀。后来听鳖描述大海的广阔,才觉得自己很渺小。)
点评:说清楚一件事情,要抓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
(2)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解释。
(同桌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谁能为我们把关键词写一写呢?
(指名板书重点新词)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把课文的内容再说说吗?(学生尝试复述。)
点评提升:复述故事可以尝试加入关键词,简单却不失精彩。
3、深入学习:
(1)课文篇幅不长,很有特点,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人们都说,语言最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灵。请你仔细读读青蛙和鳖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评价一下人物的个性特点,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
(学生默读,尝试做简单批注。)
(2)分享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大家的发现,汇总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
(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选择角色进行点评。
(课件出示句式:我们组认为,青蛙 ,因为它 。
鳖 ,因为 。)
(4)朗读品味:
默读让我们静心走进文本,发现了角色的个性特点。现在,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特点,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展示,点评提升。)
既然是人物对话,就要对着来读,你来我往,才有对话的趣味。谁愿意选择选择搭档展示分角色朗读?
(学生自主选择同伴,分配角色,展示朗读。)
现代的语言被大家演绎得声情并茂,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其实,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字飘逸洒脱,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也来试试吧!
(课件出示文言文片段: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5)探究哲理:
①自主探究:庄子的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更在于他会给人思想的启迪。青蛙和鳖是故事中的角色,却可以带给我们做人的启发。你发现了吗?
(学生尝试自主发表看法。)
②情境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会评价自己的生活呢?
青蛙,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
东海之鳖,你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结合文本品评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态度。)
追问:到底哪种生活更好呢?
(引导学生辨析品味不同的生活滋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6)续编故事:青蛙惊讶之余,尝试着走出这口水井,你猜猜它会去哪里?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尝试续编,仿照课文模式,展示青蛙新生活的境遇和心情。)
组织交流:“青蛙的新生活”
三、主题升华
1、我们看到了青蛙过去的井底生活,虽然快乐、安逸,却显得狭隘、单调。我们为青蛙设计了以后的生活,也许挑战无限,却充满惊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呢?
2、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新的发现或者体会吗?
(学生结合主题进行反思。)
3、老师想把课文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补充板书)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辽远东海;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有挑战。
四、布置作业
1、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给家长听,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2、想象青蛙和鳖再次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带给人新的哲理呢?试着编创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青蛙 鳖
(走出)一口水井 (迈向)深远东海
(放下) 安逸、舒适 (追求)自由、挑战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里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井底之蛙”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家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咱们就来做个看图猜寓言,说寓意的游戏吧!
出示课件:图片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2、听过这个故事吗?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语。
过渡:就是这只小青蛙,跃出井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它的思想就改变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这只井底之蛙。板书课题:《井底之蛙》,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
过渡:你要想知道这个故事,请读读课文,你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的同学一起读,要把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
(1)生字读准了吗?同桌互相读一读。
(2)全班汇报。
3、理解生词。
“涝”与“旱”反义词,出示图片。
瞠目结舌:
4、词语都理解了吗?谁愿意为大家读课文?指名,朗读评价。
三、学习课文。
1、体会井底之蛙的快活。
(1)你用什么语气读小青蛙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读?
哦,你知道朗读的语气要和小青蛙的心情联系。这是一个朗读的小窍门,还需要用什么语气?
(快乐、自大、骄傲满足……)
(2)看,同学们读书的体会多丰富!你是从那些词语看出它满足、骄傲、快活的?
(没有谁)这说明什么?哎呀,简直目空一切呀!
(独占)哪里是井底之蛙!简直是井底大王!
(极点)极点说明什么?
在青蛙眼里快乐的极点是什么?
板书:跨井栏、倚井栏
(3)看,就是这些关键词,把青蛙那得意样儿表现的生动、形象,他们能帮助我们把课文读得更美吗?
老师有个小窍门,重读关键词,小青蛙会更加活灵活现。
(4)自己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一会儿我要看看那只小青蛙最快活,学生练习朗读。
2、体会东海之大。
过渡:这么快乐的小青蛙最后怎么样了?(觉得自己很渺小)跨井栏、倚井栏,不是应该到了快乐的极点了吗?怎么还会觉得自己渺小?
(遇到了螯)哪里来的鳌?(板书:东海之鳌)
(1)为什么鳌的一番话,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小组里读懂鳌的话,讨论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千仞:广阔的`看不到边际,深的没法量,这样的大海和那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怎么样?没法比。
旱涝:连大地都干裂,连城市都会淹没,却看不出大海增减。这说明什么?
大快乐:在东海之鳌的眼里,快乐是什么?也是跨井栏、倚井栏的乐趣吗?
板书:住在东海
总结:
(1)青蛙曾经很满足,觉得自己最快乐,但在东海之鳌的对比之下,才发觉自己的竟是如此的渺小。(板书:快乐)
(2)让我们一起读读鳌的话,记住他对井底之蛙的教诲。
小结:浅井之蛙听了这些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3、体会寓意。
故事读到这里,你最想把它送给谁?
这则寓言就是在讽刺这些盲目自大,见识短浅的人。
四、总结。
但愿这个故事能象一颗健康的种子,种在你心里,让你见识更广,让你的目光更远,让你不自大,让你更谦虚,让你更好学,让你们找到属于你们的快乐。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
2、认识本课识字表中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故事用来讽刺那些自大的人,懂得谦虚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角色情感。
3、认识、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寓意,懂得不能骄傲、自大,要谦虚。
2、词语的理解。(瞠目结舌、十年九涝)
四、教学准备
课件:寓言的图片;重点词语;涝、旱的图片;重点段落。
导课:
1、大家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咱们就来做个看图猜寓言,说寓意的游戏吧!
出示课件:(图片)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2、听过这个故事吗?谁来帮大家回顾一下?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过渡:就是这只小青蛙,跃出井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它的思想就改变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只井底之蛙。(板书:井底之蛙)
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
欲知详情,请读课文,你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位一起读,总之,要把字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
(1)生字读准了吗?同位互相练练。
(2)哪对同桌想读第一行?
3、理解生词。
涝与旱,反义词,出示图片。
(瞠目结舌)学生解决。
4、轮读课文。
词语都理解了吗?谁愿意为大家读课文?指名。朗读评价。
(二)学习课文
1、体会井底之蛙的快活。
(1)你用什么语气读小青蛙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读?
哦,你知道朗读的语气要和小青蛙的心情联系。这是一个朗读的小窍门,还需要用什么语气?
(快乐、自大、骄傲、满足)(板书:学生随机)
(2)看,同学们读书的体会多丰富!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它满足、骄傲、快活的?
(没有谁)这说明什么?哎呀,简直目空一切呀!
(独占)哪里是井底之蛙!简直是井底大王!
(极点)极点说明什么?
在青蛙眼里快乐的极点是什么?
(板书:跨井栏、倚井栏)
(3)看,就是这些关键词,把青蛙那得意样儿表现得生动、形象,他们能帮助我们把课文读得更美吗?
老师有个小窍门,重读关键词,小青蛙会更加活灵活现。
(4)自己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一会儿我要看看哪只小青蛙最快活,学生练习朗读。
2、体会东海之大。
过渡:这么快乐的小青蛙最后怎么了?(觉得自己很渺小)跨井栏、倚井栏,不是已经到了快乐的极点了吗?怎么还会觉得自己渺小?
(遇到了鳖)哪里来的鳖?(板书:东海之鳖)
(1)为什么鳖的一番话,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小组里读懂鳖的话,讨论这个问题。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千仞:广阔得看不到边际,深得没法量,这样的大海和那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怎么样?没法比。
旱涝:连大地都会干裂,连城市都会淹没,却看不出大海增减。这说明什么?
大快乐:在东海之鳖的眼里,快乐是什么?也是跨井栏、倚井栏的乐趣吗?
板书:住在东海。
C、总结
(1)青蛙曾经很满足,觉得自己最快乐,但在东海之鳖的对比之下,才发觉自己竟是如此的渺小。(板书:快乐)
(2)让我们一起读读鳖的话,记住他对井底之蛙的教诲。
(3)师:浅井之蛙听了这些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3、体会寓意:
故事读到这儿,你最想把它送给谁?
这则寓言就是在讽刺这些盲目自大,见识短浅的人。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词语的含义,了解青蛙和海鳖的生活环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和目光短浅,感悟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避免成为“井底之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和目光短浅。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成为“井底之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井底之蛙”类似的故事或成语,如“夜郎自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井底之蛙》,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并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汇报交流: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尝试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体会青蛙的快活:
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青蛙夸耀自己快活的'句子。
集体交流,体会青蛙的`快活和自以为是。
指导朗读,读出青蛙的快乐、自大和满足。
对比鳖的快乐:
朗读海鳖的话,了解大海的特点和鳖的快乐。
观看大海的视频或图片,感受大海的辽阔和深远。
对比青蛙和鳖的生活环境及快乐,体会青蛙的渺小和目光短浅。
感悟寓意:
讨论: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成为“井底之蛙”。
4. 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小组内互相评价,选出优秀的小组进行展示。
5.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等,引导学生体会寓言的深刻寓意。
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或续写故事,加深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寓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也应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寓言寓意时可能存在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点拨。此外,还应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言故事。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井底之蛙的目光短浅和自以为是的可笑,懂得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不能目光狭隘。
学习寓言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井底之蛙对大海的认知与态度的转变。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准确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模仿寓言的写作风格,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井底之蛙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图片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井底之蛙”这个词的理解。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沿”“倦”“歇”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精读课文
教师提问:青蛙在井底的生活是怎样的?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我在这儿生活得真快活!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地蹦跳。疲倦了,我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环顾那些虾、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分析青蛙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得意。
教师继续提问:当青蛙听到东海之鳖的描述后,有什么反应?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青蛙听了这番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引导学生理解青蛙的.态度转变,思考其原因。
深入探讨
组织学生讨论:青蛙为什么会成为井底之蛙?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身边有没有像井底之蛙这样的人。
总结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寓言所蕴含的道理: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会让人变得无知和可笑,我们应该开阔视野,不断学习。
拓展延伸
让学生模仿《井底之蛙》的写作手法,创作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
作业布置
把《井底之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理解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提供更多的示例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寓言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