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文学网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篇1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联、同事关联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以前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联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潜质,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用心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没有时刻,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刻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刻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刻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明白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好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发奋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篇2
读完《论语》,我如同经历了一番修行,明白了;
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
人生之道。
而心灵之道则净化了我的思想,让“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道理。
每个人固有自己的思想,哪怕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分辨是非,做出判断时,思想却也能产生分歧。这完全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做到内心强大,是要将轻于身外之物看轻。太在乎得与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与小人同等,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说,像这样的小人,他能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着不能得到;而在得到后又恐怕这利益会失去。既然害怕会失去,那么,如此的鄙夫则将不择手段维护利益,往自己脸上抹这不应该抹的“金”。
这种怨得而患失的人,绝不可能拥有开阔的心胸,决不会有坦然的心境,更不用说拥有真正的勇气。
说到“心灵之道”当然得谈到心态。
子曾经曰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认为是说小人骄傲,是炫耀他外在的成就;而君子之骄,则是骄傲内心的风骨。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则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得则是故作姿态,在众人面前搔首弄姿,哗众取宠,故作玄虚,实际在人们的心中,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骄矜傲人的脾气,因为小人的.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多的是一股傲气,所以他们的气度上便理所当然少了一份安闲,少了一份修养。
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不论是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会有推波助澜一样的影响。而此种心态,又是从平时笃定、从容的气势可以养成的。
《论语》提倡“坦荡荡”的心境。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又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这种心境,就像孔夫子所说,它其实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若即若离,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已。但是,就是因为心境与心态的不同,所以心态会在心境的诱惑迷离下改变本性,使自己坠入深谷,再不能从万谷深渊中迭起,纵而使自己误入歧途。心境是一种动力,实际上是虚幻的,当人在伤心时,产生幻境,使心灵得到一丝安慰。这确实是甜美的,可有的人想入非非,虚度光阴,以为这种心境会成为现态。不知不觉中,心态也会尾随心境而变化,养成惰、软、幻、怨的性格。
正确的心态会使我们的生活饱满充盈,让我们欢欣,让我们的生命拥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的轮回,并把这种心态与欢欣向他人疏导。
回到《论语》的角度,《论语》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系的哲理,一个新鲜脱俗的至理传奇!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的理解《论语》的含义,因为她本来就是一本活的典教,其中的含义是通过人一生的经验总结而来的。
这些古代圣贤的思想,在你的大脑中运转时,在你的血液里流动时,我们深深地知道,并肯定:你正确的心境与欢欣的心态就是对古代圣贤的肯定和无限的敬仰!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篇3
世界上的真理总是最简单和令人信服的,就像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一样。《论语》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鞭子,它总是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得越来越好。
--题词
《论语十二章》是我们近几天学来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办了私立学校。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没有阶级,只有教育”,即学习不分贵贱,德才兼备,他给了老百姓学习知识的机会。
这本书充满了文字,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三个人行,一定有我的严老师。”。选择好的,跟随他们,改变坏的。”而“博学而敬业,问而思”这两句话。
“三个人,一定有我的严老师”,也就是说,三个人一起去,除了我,两个人,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天气很好。我父母让我们一起爬山。我遇到一个“雪巴”妹妹。我听说***妈说她是浙江大学大三的学生。她是中学入学考试的第一名学生。我把我妹妹当作我的`偶像。我问了很多关于学习的问题。我姐姐耐心地一一解释。我在路上遇到了一棵漂亮的植物。我妹妹正准备摘呢。我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我不知道。”“哈哈,我知道,”我骄傲地说。这不是我前几天在百科全书里看到的“豆荚”吗?它是制造肥皂和润滑油的原料。可祛瘀消肿,治疗过敏性皮炎。听了我的解释,同龄人的长辈们称赞我知识渊博,姐姐也称赞我自卑。事实上,我知道我只是喜欢看课外书。雪巴和她姐姐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我暗自发誓,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进入浙江大学。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有力的书法作品,上面有四个大字:博学和勤奋。这是张锦江先生小学四年级寄给我的。当时,我不明白它的意思。我跑去问我妈妈。我母亲说,一个人必须广泛阅读,学好,并努力实践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我不明白。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论语》的意思。当我在小学的时候,我在镇上的学校学习。学生不多。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进入初中,学校很大,班上的人数很多,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的优越感消失了。每天的作业、考试成绩,老师都是以优胜劣汰的形式来评价的,看到同学们都很积极,竞争激烈,我也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作业完成后一定要看半小时的课外书,时间允许的话,再看半小时的英语。虽然有点难,我还是选择坚持,因为我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21天。如果我能在21天内坚持下去,那就不难了。”世上没有难事,只要我肯坚持”,我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
《论语》是儒家智慧的精髓,它教会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和态度,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学习《论语》,智慧将代代相传!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篇4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篇5
《论语》里并没有把“为人”归纳成一个小篇,但是每一则论语里孔子所讲到的,无不透露着“为人”的道理。
我很喜欢的一则论语是: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里说的是孔子的“为政”的思想,但是我却觉得孔子所说的“临之以庄”不仅是为政者所需要做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也需要做到“临之以庄”。可能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才觉得可贵吧,我很讨厌自己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都不能做到庄重得体,总是十分幼稚肤浅,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有内涵的`人,但却不能做到,所以我特别羡慕崇拜那些内敛有涵养的人。我觉得现代人大多数都没有办法做到内敛庄重,社会上漂浮着一股浮夸之气。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临之以庄”,学习做一个庄重内敛的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还有就是: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一则我也挺喜欢的,因为少说多做也是我觉得很好的一个品行,但也是至今未能做到。这则论语说的是为官者要少说多做,当然这放在平常人的身上也是十分妥当的,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胡乱说话容易得罪人,只会说话而不做事在工作中也是不行的。
还有,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观也很有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这个人是很有智谋的,懂得明哲保身,并不是为了能做官就愚笨地显示自己的才能。放在我们的身上也亦如此,在恰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华,才是真的有才智,所以“用行舍藏”也应是我们学习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里说到了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五种品质,虽然这则论语也是讲为政的,但孔子这五种品质难道不是很值得人们学习吗?温和、善良、节俭、谦让、谦逊并怀有敬畏的心,这些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最最需要的东西,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五点,真正的和谐社会就不远了吧。
最后我想讲的是“五美四恶”,“四恶”我们这里就不讲了,因为它只适用于统治者,但是“五美”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五美”指的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和威而不猛,这“五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做到:对别人要懂得施与恩惠,但是不能过分;工作就工作,不要抱怨;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贪婪;做到内心平和自重而不张扬,不歧视别人,不骄傲;注意自己的仪态,要庄重内敛。能做到这几点的话,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吧,拥有美好品德的人,别人就会尊敬他,这就是我们学《论语》的“为人”思想的原因了。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篇6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治国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