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经典报告 > 正文

实验报告

2025/09/01经典报告

文学网整理的实验报告(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实验报告 篇1

一、研究问题

振动分析是研究各种振动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几乎都有涉及到振动分析,就这段时间根据自己所看的一些资料,就谈一谈我个人对桥梁上关于振动的分析和应用的认识。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车辆的速度和承载重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于是我国对桥梁的质量要求不断增加,车辆与外界因素对桥梁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编的更加突出,车辆与桥梁的共振问题和桥梁在移动车辆的载荷作用下的耦合过程给理论分析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如下两个个方面:

1.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假定和进行验证分析车辆与桥梁的共振条件和预防措施。

2车辆和桥梁耦合振动所包含的各种情况还有影响因素等问题。

二、应用的方法和手段

1.建立车辆桥梁系统的振动模型

为了避开车辆轮轨和桥梁衔接是的一系列不确定的困难,我们就把车辆和桥梁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弹性系统总势能不变的原理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建立桥梁车辆的方程。把车辆的各部分视为刚体,不再考虑车辆的横向震动只考虑竖向震动。建立具有十个自由度的车辆模型如下图所示: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选取桥梁为等截面单元。

其中扭转中心为K。单位元移差值函数取三次多项式:

V,tNVe

NNNNN2341

N113/L2/L

N222332/L/L 2

N33

2/L232/L32N4/L/L

根据弹性系统力学总势能不变的原理,四轴车辆-桥梁由车辆和桥梁组成。单元总势能J包括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阻尼力势能和惯性力势能。 车辆—桥梁单元产生的重力势能包括车体的重力势能 两个转向架的重力势能 和四个轮的重力势能。 单元的弹性应变能包括轮对与转向架之间的弹性变能 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弹性变能和四个梁之间的弯曲应变能 车辆—桥梁单元的阻力势能包括轮对与转向架之间的一系悬挂阻尼器的阻尼力势能 车体和转向架之间的二系悬挂阻尼的阻尼力势能和梁单元的粘滞阻

尼力势能。 车辆—桥梁单元的惯性力势能包括车体的惯性力势能 两个转向架的惯性力势能 四个轮对的惯性力势能和四个梁单元的惯性力势能。

运用总势能不变的原理列出车辆—桥梁单元的动力学方程:

运用对号入座法则,得到车辆—桥梁系统的振动方程:

得到方程之后验证程序的正确性。通过车辆的各个参数,和选取车辆在常规的速度下运行,车辆的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均为零。把计算的结果取出与相应文献的数值和图形进行比较,看结果是不是吻合,如果吻合说明分析程序是正确的。

2.进行具体的分析

(1)车速对系统共振的影响分析,首先要明确当车辆以车速v通过桥梁时,载荷对桥梁的动力作用就相当一个频率为=V的周期性载荷。如果与桥梁的自振频率f成倍数i关系时,桥梁就会出现共振现象。

根据桥梁动力响应评判标准,桥梁竖向振动加速度极限值3.5m/s考虑轨道不平顺对分析的影响,对系统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绘出桥梁和车辆动力响应所对应的各种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变化图来进一步分析车速对系统的影响。

(2)桥梁阻尼对系统共振的影响。对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较小的脉冲情况下,阻尼比在百分之0.3左右,而在中小强度的振动时为百分之0.5左右。故研究桥梁阻尼时采用三种不同的桥梁阻尼比0 0.025和0.5计算的时候选取适当的桥梁跨度,采用动力分散式编组,同时不考虑轨道不平顺时对系统的影响。计算出三种不同阻尼桥梁条件下的车以及桥梁的动力响应结果,同样以变化曲线的形式描述出来。

(3)桥梁跨径布置的影响。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等跨度的桥梁时,会受到桥跨绕度的连续冲击,因而车辆可能发生共振现象。桥梁的绕度影响对于车辆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频率为V/Lb的周期性不平顺。如果此频率等于或者接近车辆自2身的固有频率,系统就会出现共振现象。此时桥梁绕度所引起的车辆共振的临界速度为:Vvr3.6fvLbkm/h

为了分析不同跨度对系统共振的影响,我们选取特定的车辆为研究对象,编组采用动力分散式,不考虑轨道不平顺的影响,绘出各个桥跨方案下的系统动力响应随车速的变化关系图。

(4)考虑不平顺情况下车辆—桥梁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还是选用CRH3高速列车,以及十跨等跨简支撑桥梁为研究对象,来考虑不平顺对系统的影响进行计算,并且把计算结果以图像的结果表示出来进行分析。

3.在研究列车—曲线桥梁耦合振动分析时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有限元模型与振动微分方程

桥梁有限元模型可采用梁单元板单元或实体单元来提高计算效率。具体建立全桥的有限元模型时,需要对模型进行合理的简化,来减少节点和单元的数目,节约计算时间。具体简化的项目有:基础模型简化,肋板式梁等代简化。在建立列车曲线运动模型时根据相关文献采用26个或35个自由度。在这里,采用曲线匀速运动来计算自由度。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车辆和桥梁的振动微分方程可统一表示为:

通过叠代法得到模态运动方程:

通过分析可知车辆—桥梁的耦合震动的整体分析是非线性的,将系统分为车辆轨道和桥梁两个子系统。通过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耦合振动的反应。

(2)列车在桥梁上几何关系的位置确定

建立列车的移动坐标系,坐标转换矩阵应考虑列车在曲线平面内的旋转以及曲线超高引起的列车的曲线平面外的转动。分别列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坐标转换矩阵。在外置关系确定时,桥梁的行心与轨道的中心可假定为刚性连接。通过刚臂约束方程,转换为轨道中心处的振型向量。若桥梁行心上的节点与轮对中心的水平投影不重合,则在重合点之间通过样条插值得到线路中心线上任意点的中心位移。

实验报告 篇2

一.原理

本方法利用盐酸胍抑制RNA酶,匀浆裂解细胞,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去除蛋白质。通过选择性沉淀RNA分子去除DNA。

二.方法

1.样品处理

⑴组织样品处理:取新鲜的组织样品称重后,剪碎成约1cm2的组织块直接加入匀浆液中进行RNA提取,或液氮中速冻-70℃保存。

⑵贴壁培养细胞处理:用PBS洗细胞一次,吸干溶液后将培养板快速移至液氮中冷冻后转到-70℃保存;或加入1ml匀浆至培养板中直接裂解细胞,然后将粘稠的裂解液进一步匀浆。

⑶悬浮培养细胞处理:离心收集细胞,用PHS悬浮漂洗再田心收集,若不立即提取RNA,则可经液氮速冻后转至一70℃贮存备用。

2.加l()倍体积盐酸胍匀浆液[至准备好的样品细胞中,高速匀浆1min。

3.匀浆液5000g,室温离心10min。

4.将上清移至一个干净离心管中,加入0.1体积的3mol/L乙酸钠(PH5.2),混匀,再加5体积预冷的乙醇,立即充分混匀,-20℃放置至少2小时。

5.5000g 0℃离心10分钟沉淀核酸,弃上清液,室温干燥。

6,每个提取RNA的组织或细胞样品中,加入l0~15min盐酸胍匀浆液Ⅱ,搅拌溶解。

7.加入2.5体积预冷的乙醇,立即充分混匀,-20℃至少放置2小时。

8.5000g 0℃离心10分钟沉淀核酸,去上清,室温挥发乙醇。

9.按每克组织细胞加5min的比例.分两次加入0.02mol/L EDTA(pH8.0) 先加1/2体积EDTA振荡l~2分钟,3000g离心2min.吸出上清.再加另一个1/2体积的EDTA振荡l一2分钟.合并两次核酸溶解液。.

10.用等体积氯仿—正丁醇(4:1)抽提核酸溶液,5000g室温离心l0min,5000g室温离心10min。吸出上清至另一个干净离心管中。

11.加3倍体积lmol/L乙酸钠 (PH7.0) 混匀,-20℃放置1h以上,此时RNA将选择地沉淀,而DNA仍为溶解状况。

12.5000g,0℃离心20min,沉于管底的是RNA。

13.吸去上清,用4℃预冷的lmol/L乙酸钠(pH7.0)漂洗RNA沉淀。然后20℃ 5000g,离心20分钟。回收RNA。

14.尽量去除上清液。按每g组织细胞1m的比例加入RNA溶解液(0.2%SDS,0.5%mol/L EDTA,pH8.0)。注意:若有SDS沉淀析出.滴加0.11mol/L NaOH调溶液pH至7.5。

15.加入2倍体积冰预冷乙醇混匀,0℃放置至少2小时,5000g,4℃离心10分钟,RNA沉淀用70%乙醇漂洗,短暂离心后,弃上清,室温干燥蒸发乙醇。

16.用适当小容积DEPC处理过的ddH2O溶解RNA沉淀,加入3倍体积乙醇,

-70℃保存RNA备用。用时.加入0.1体积的3mol/L乙酸钠,混匀,12000g,4℃离心回收RNA。

三.试剂

1.盐酸胍匀浆液Ⅰ

成分:8mol/L盐酸胍(分子量为95.6),O.1mol/L乙酸钠(pH5.2),5mmol/L 2—巯基乙醇,0.5%十二烷基肌氨酸钠

配制方法:取191g盐酸胍.加8.35m1 3mol/L乙酸钠(pH5.2)和6.25ml 0.2mol/L 2—琉基乙醇溶液中,再加水至237.5ml,混匀后加12.5ml 10%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振荡混匀溶解。

2.盐酸胍匀浆液Ⅱ

成分:8mol/L盐酸胍(分子量力95.6),0.1mol/L乙酸钠(pH5.2),1mmol/L 2

—琉基乙醇,20mmol/L EDTA(pH8.0)

配制方法:取191g盐酸胍,加日.35ml 3mol/I。乙酸钠(pH5.2)和1.25ml 0.2mol

/L 2—巯基乙醇溶液中,再加入10ml 0.5mol/L EDTA(pH8.0)。加水至250ml混匀。

3.乙醇

4.70%乙醇

5.氯仿—正丁醇(4:l,体积比)

6.4mol/L乙醇钠,pH7.0

7.3mol/L乙醇钠,pH5.2

8.RNA溶解液

成分:O.2%SDS.0.05mol/L EDTA, pH8.0

四、说明

提取RNA时,要特别注意防止RNase的污染,所用玻璃器皿均应用0.1%的二乙基焦碳酸盐(diethyl pyrocarbonate,DEPC)处理。塑料器材均使用一次性用品,并高压灭菌处理,必要时,也可用0.1%DEPC处理。

实验报告 篇3

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距离s用符号表示V=时间t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秒表实验过程: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实验报告 篇4

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活。环境中影响霉菌生活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水、温度、氧气、食物种类等;生长在同一块食物上的霉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则属于生物因素。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主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以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在家庭完成。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习设计简单的表格用以记录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

3.练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解释温度是否影响霉菌的生活。 【材料器具】

馒头2块(或面包)、干净的食品袋2个、冰箱。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2.尝试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作出假设。

你认为影响霉菌生活的是: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每个实验通常只研究一个可变因素。本实验首先探究的可变因素是: 。(温度或湿度)

4.实施实验并记录

每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两组食品表面的变化,直至最初长出的霉菌变色。要坚持每天做好观察和记录:

注意:(1)你们可以用文字或绘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也可以配以照片。(2)记录应真实,并尽可能详细。

海阳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4)请用绘图或照片的方式展示两组实验的最终结果。

5.分析实验现象

检验预期与实验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异,你们的解释是:

你们对最终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6.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讨论】

1.你们认为选用什么样的食品容易长出霉菌

2.你们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其他组的一致吗

【思考】

1.如果想要“探究不同食品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你将如何设计实验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呢

2.你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其他条件(如湿度、氧气等)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实验报告 篇5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实验报告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

3. 截止时间:12月28日(18周周日)晚上关机时为止,届时服务器将关闭。

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 学号 姓名 学院

① 实验名称:

② 实验目的:

③ 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④ 源代码:(.c的文件)

⑤ 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

2.对c文件的要求:

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 可读性:有注释。

b 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 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

3. 上交时间:12月26日下午1点-6点,工程设计中心三楼教学组。 请注意:过时不候哟!

四、实验报告内容

0.顺序表的插入。

1. 顺序表的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

3. 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删除。

注意:

1. 每个人只需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上述4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为:将自己的序号对4求余,得到的数即为应完成的项目的序号。

例如:序号为85的同学,85%4=1,即在实验报告中应完成顺序表的删除。

2. 实验报告中的源代码应是通过编译链接即可运行的。

3. 提交到个人空间中的内容应是上机实验中的全部内容。

实验报告 篇6

一、实验名称:

建立对等网

二、实验目的

(1)熟悉10BASE-T星型拓扑以太网的网卡,线缆,连接器等网络硬件设备。

(2)熟悉WINDOWS中的网络组建及各参数的设置。

(3)理解对等网的特点。

三、实验环境

此实验的环境基本要求是在一个只有3台计算机和1台打印机的小型实验室里建立一

个记忆Windows的对等网络,物理结构为10BASE-T以太网。各计算机组成一个工作组,工作组中的用户可以相互共享硬盘,打印机和应用程序。

四、实验步骤

1、利用老师分发的水晶头连接自己的网线:网线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交叉线,一种是平行线交叉线的做法是:一头采用568A标准,一头采用568B标准平行线的做法是:两头同为568A标准或568B标准,(一般用到的都是568B平行线的做法)568A标准: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568B标准: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2、数据的准备数据的准备包括拟定基计算机个打印机的名称,网卡的类型及参数设置与所使用的协议及其参数,在网络中使用了TCP/IP协议,他是网络中唯一的协议,所设置的数据如下表所扩展插槽中。

3、添加网络组建:

(1)安装网络适配器,在控制面板中添加新硬件

(2)添加网络协议,修改IP地址和子网掩码如上表。

(3)添加网络用户,在网络->配置->中添加,服务,选择网络服务中,添加用户。

(4)添加网络服务,在网络->配置中设置文件和打印机共享,选择“允许他们访问我的文件夹”。

4、标示计算机

在“网络”对话框中,单机标识选项卡,输入计算机名,工作组名,计算机说明可以默认。

5、设置访问控制

在“网络“对话框中,选择“访问控制”选项卡,选择“共享网络控制“,这只访问本计算机的每个共享的资源的口令,其它计算机用户必须知道此口令才能使用使用共享网络文件或打印机。

6、共享网络资源

重启各个计算机,在出现登录对话框中输入一个用户名及其密码后,单机“确定“按钮既登录到本机。同时可以使用网络中的共享资源,用户名和密码是用户任意设定的第一次使用某个用户名登录时需要确认输入的密码。

五、实验心得和总结

这次实验,是对等网的建立。首先是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些对等网的知识,然后老师又讲解了网线的制作。虽然在制作网线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很仔细,但是第一次做的水晶头还是有一根线不合格。于是,又重新开始做,这一次更加仔细小心;终于,最后将网线做成功了。建立对等网之后,在对等网中的所有电脑就可以实现共享了。也就是说,总线型网络是将所有电脑连接在一条线上,使用同轴电缆将他们连接起来。实验之前,总感觉对等网比较神秘;通过这次实验,我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加深了我对对等网概念的理解。总之,这次实验,我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