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1
《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的故事。在译文版的封面上,写着的“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或者“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这样恶俗又画蛇添足的文字,没有看过的人大概也能够猜到。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
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那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破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铃子,甚至是那个被当作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然而绿子有她一份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地刺入内心的。这或许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从文字的最开始,他在飞机上,看见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来年少时候的恋人,那种感受,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年岁来理解的。他说他渐渐难以想起直子的脸庞的时候,言语之间并没有太多着墨,却叫人内心跟随着他斗转星移。自己的身躯已经老去,记忆也早已经在时光和日后生活的琐碎时间里面被磨损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当初再过深切的爱恋,也终究是枉然。
还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铃子在仓库里面吃葡萄,听她说起往事。其间有一些细节,也是真实的。而我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常翻出小说的第八章来读。原因已经不是十分记得。但是会知道,这一章的开初,渡边的手被玻璃划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可循,然而读起来,却是叫人觉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应该是这般发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2
沿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字,我走进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这本书,我依然觉得那种心灵的与世隔绝或者说格格不入像挥之不去的雾霭在我的周围氤氲不散。
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用什么方式结束这个世界的旅行,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填补渴望的人生。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而在我看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没有谎言,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纯净的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发条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也许,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假期,默默翻阅,竟一次次的和主人公一起在静静的时间流逝中体验着孤独的滋味。自己面对的是几个世界呢?主人公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吗?自己不也有时为这个世界而无奈,甚至消极吗?渡边与外界的抗衡就是不说话,包括老师上课点名,自己去行走,静静的坐着都是他的方式,我呢?我没有他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可我的思想呢,有时候不是也讨厌这个世界的复杂吗?看着身边的各色各异不也曾经一度烦恼吗?娓娓而来的对尘世的不懈袭来,飘荡忽然的生活像捉摸不定的夜忽明忽暗。他选择用沉默对待一切,而自己呢,郁闷的时候,选用的是什么方式呢?人都很奇妙,像渡边一样,每个人的.都要遇到几个期望的也好,误撞的也好的那么一些人,成为你的他人们,或喜欢,或讨厌,或无所谓,对人的看法总在发生着变化,或愈讨厌,愈喜欢,或者麻木。渡边的女孩儿,他生活中注定的女孩儿,他曾经在初识又可曾想到过。不想去猜度别人,更不喜欢别人猜度自己,尤其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生活也许太自我不好,可我也崇尚那种心灵上的自由,,渴望能够也有那么一片森林,只有我的足迹。挪威的森林,是孤独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后,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尔尔,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经荒漠,没有了荒漠也没有了我。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3
看完《挪威的森林》,突然感到很悲伤。书里那些画面已经变得不清晰了,只有一种强烈的压缩感,持续在心底作祟,有一种想喊喊不出,想忘忘不掉的抑郁。或许,这就是青春,是年少时所要经历的一切成长。
我不会用专业的术语点评一本书的好坏,却能清楚的感知到心底的一些东西。在我看来,读完一本故事,哪怕脉络是不清晰的,但是只要能留下一点感悟,就能被视为一本不错的书籍。《挪威的森林》就是如此。书中一些对白,看似那么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已经开始明白生活的真谛,懂得生活的无奈,但我们都只能用最平凡的话语说出来。而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当我们慢慢开始成长,慢慢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我们会用最稚嫩最原始的语言来表达对思想冲击的领悟。文中说,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卑鄙的怯夫才会做的事情。文中还说,死不是生的对峙,而是他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读起这样的句子,心底总是止不住地为青春所遗憾。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一本小说,便是百态人生。我不能完全理解自杀的直子,却懂得了她是那般的追求完美;我不能接受绿子的多疑敏感,却发现了她的坚强隐忍;永泽无疑会成为少有的人才吧,但他为此也失去了真诚的快乐,他需要时刻伪装自己,做应该做而不是想做的事情;初美是那般的单纯美好,她总是希望用自己最无瑕的心灵净化所有的迷惘……一个一个鲜明的人物突显着,让我读故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身边的朋友。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类似的周遭。于是,阅读不仅仅使我们体验别人的人生,更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回顾。在这种回顾中,我们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朋友的内心,也更加了解自己。这种岁月的积淀,又是今后生活最好的参本。
小说的最后,主角依旧迷茫着,他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这就是青春,我们折腾过,笑过,哭过,荒唐过,坚强过,奋斗过……而后却发现自己依旧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转向。生命必经的阶段,青春所有的感悟,凝聚在一瞬间,然后刹那爆发。一个选择,便引领了未来所有的生活。往往,青春被贴上了炫美的标签:十六岁花季,十七岁雨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而实际上,我们不仅要享受阳光,更要接受风雨的洗礼;我们不仅在接受着关爱,也在承受着质疑;我们能远远看到那一片绿洲,却找不到通往幸福的路。我们一边迷茫,一边挣扎,一边勇敢,一边前行。
所以说,青春是隔着一臂加一米的鸡腿——差一点点,就够得到幸福了。为了这一点点,我们只能不断向前,付出整整一个青春的时间。而后,我们笑着说,这就是青春的意义。至少,我们吃到了鸡腿,不是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4
读罢此书,感触最深的便是渡边的那一句:我说自己心中仿佛有个硬壳,极少有人能打破它、闯进来,所以也无法顺顺当当地谈恋爱。书中的爱情散发着淡淡的哀伤,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中满布现实的影子,不知痴迷了多少人。
诚然,小说的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始终摆脱不了情情爱爱。但现实中的生活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一一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
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直子的形象里,仿佛看到黛玉的影子。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直子,多数人会选择“精致”。于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而言,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形容词。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精致的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当上帝成全她的时候,才体会到,这笑容怕是直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吧。直子有没有真正爱过渡边是整本书留下的一个悬念。直子对渡边的感情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依赖。而她在自杀前告诉室友自己对渡边一往情深,实则是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恐惧。直子幻想能生活在乌托邦式的地方,而这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是无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她的最终选择兴许是唯一能让她解脱的方法罢。
那么,对于渡边呢?只能说:在青春的成长中,需要独自去面临一些陌生的事物,或许会有迷惑与无奈 ,或许会有反叛大胆与率真 ,或许会有奇异的哲思 ,或许会有成长的谬思。渡边的青春岁月里仍然风景无限好。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疗养院里的直子,仍有一个生动活泼的绿子为他的生活涂上一抹鲜明的色彩。渡边和绿子在天台上喝酒唱歌,带着年轻特有的一份悠闲神气观望远处,绿子弹着吉它唱自己写的歌,歌词不知所云又生动鲜活。渡边去医院探望绿子的父亲,嚼着生黄瓜,声声脆响中散发着质朴、新鲜的生命力的清香。对于村上春树而言,爱穿短裙、思维跳跃的绿子是他与现实环境相联系的媒介,正如当初木月和直子试图通过他进入外部世界一样,然而渡边却跨过了那道鸿沟。他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在“哪里也不是的处所”连连呼唤着绿子。
无需去想小说的布局谋篇,无需去想小说的表现手法,甚至无需去想那些外在的东西。只消在安静独自处静静的看着,书中那细腻的情感便如清泉一般缓缓流入读者的心田。有些凄美,有些纯真,有些虚幻,有些真实,有些倔强,有些无奈,有些放纵,有些迷茫,有些坚忍。
这,也许就是爱情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5
当我合上书,厚厚的一本书哗哗啦啦像树叶,发出声响,只觉得有点像《小时代》,又有点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序言里这样评价这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我们则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问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简而言之,也就是村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心的共鸣”,而为什么叫“挪威的森林”,我想或许是因为那首同名的歌,渡边君自述的开场,故事的第一幕。
虽然,并不知道的青春是怎样的,但青春是每一个人所不可或缺的思想的洗礼,只有经历了青春,一个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长大,这本书褪去了幕布上的戏剧化,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渡边君的青春,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所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喧闹的城市中,风什么时候能够卷走灰尘和阴霾。想起直子,木月和自己那些过去的年华,渡边君或许终身难以忘却吧,那应该是他的青春里最快乐的时光,就算直子是他最爱的人,就算木月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想他会祝福他们。因为爱是爱的人比自己过得好,仅此而已,那个人是不是自己,又会有什么区别呢?可是想祝福时面对的只有他们两个矮矮的坟头了!而渡边君呢?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白直子爱的从来都不是自己,这样最后也就不会那么悲痛了吧!直子的心应该同木月的心一起破碎在月光下,只是没有人知晓为什么,木月要自杀,直子与渡边君不知不觉中的交往成了直子精神上一根紧绷的琴弦,压迫着直子的思想,渐渐促使它变成一种伤害,最后成了精神病,并没有留下遗言——自杀了!
绿子,这个女孩对于渡边君来说不应该是最适合的吧,当所有人都已经离去,哪怕连“敢死队”那样的都期盼,至少能带来一丝的温柔,像永泽,都不过是一笔青春中刺眼的彩色而已。
真的,写的或许就是那句话吧——人生有太多无奈,很多错再也法改,不是改不了,而是来不及改,来不及弥补,人生又能有几次重头再来,逝去时才发现再也回不来。
生活中正是如此,比如说《小时代》,亲情、爱情、友情,有泪友笑,有的错可以挽回,然而有的错成了莫大的伤害,有的错是因为年少轻狂,有的错是因为年少无知,有的错因为蒙蔽了心灵和双眼,就像是顾里,高高在上她也有犯错的时候,因为尖锐的荆棘缠住了高跟鞋,那双站在炫目舞厅里的高跟鞋在艰苦的行程中折断,跌倒了太痛了,荆棘的尖刺划破了细腻的皮肤,更扎痛了那颗华丽外壳下一颗脆弱的心,混杂着泪水染红了成长青春路。人生真的有时太无奈,错错错,有时怎么做都是错,只有错过了才知道怎样做对的,太多伤害。当走过来时,一回头期盼有一个人站在背后,因为人生孤寂,那声对不起在心中说了千万遍,或许,就会像渡边君那样感到人生无奈吧!
就像顾里说的那句话一样——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愚蠢透顶的时候,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次被原谅的权利。
我想,或许多年后,当自己正值青春,更能够读出这本《挪威的森林》里人生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