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和月亮》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白兔和月亮》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寓言的含义。
二、感受优美的语言。
三、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一、寓言含义的理解。
二、优美词句的感受。
教学前准备:
一、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二、人人准备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读书、看电视通过各种媒体读到或听到过许多
关人生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有的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则人生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让大家和你一同分享。
2、同学们,刚才大家介绍了自己心中喜欢的寓言故事,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一同领略人生的际遇。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这则寓言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评:
1、他(她)读准字音了吗?
2、他(她)读出感情了吗?请你用欣赏的话语评价他(她)的朗读。
2、同学们评议互动后,老师再让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读课文。这一次同学们要边听、边勾画、边思考:
a、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复述一下故事吗?
b、白兔赏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c、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四、品味精美语言
哪些语言最能形象写出白兔赏月前后的心理变化?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刀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又是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对比,后一个转折体现了寓意。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小白兔经历了人生的一次磨炼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不再接受那个“慷慨的决定”。大家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3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4、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了这句名言之后,赞同还是不赞同他的观点?(生回答)
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
资料助读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
解释下列词语: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三、播放FLASH动画,思考:
1、这则寓言讲了个什么故事?
2、文章情节上出现了哪几次转折?
明确:
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四、研读探究
1、用图表来简化一下这个情节(展示课件)。首先是赏月,仿照我的格式,情节怎样发展呢?赏月——得月——还月
2、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所见的月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找出关键句子和其中的关键词语。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那还不如没有。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才能享受生命的乐趣。
4、“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明确: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五、讨论
1、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明确: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2、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3、如果你是白兔,你会向诸神之王请求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吗?为什么?
六、投影《居里夫人的选择》片断
七、结束语
如果某种拥有,带给你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你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那么,请你果断而勇敢地选择快乐,放弃这种拥有。
如果你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某种拥有,更能替他人着想,做到心中有他人的话,你将会拥有更多更宝贵的“财富”。
如果你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你会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自豪,获得不断创造“财富”的信心。
板书
赏月——心旷神怡→拥有巨大的财富
得月——患得患失→并过于看重它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还月——慧心未泯
寓意: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那还不如没有。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才能享受生命的乐趣。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介绍寓言。
解读寓意。
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身心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朗读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二、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什么?(得失之患)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截然不同,刚开始她是“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而后来,她感到“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白兔相对于月亮身份的改变;在拥有月亮之前,白兔能以审美心态面对月亮,因而能感受到美的风韵;拥有月亮之后,却以功力心面对月亮,因而不但不能体会美,反而还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白兔慧心未泯。)
(3)文章将白兔与人对比有什么意味?
(文章的原句是(和人类--决定)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她是聪明的;人类,作为白兔的对立面,理所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慧心已泯。人类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既得利益的,因而也是愚笨的。可见,这话暗含对人类的讽刺。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理解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5)讨论: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一无所有就能心安理得吗?
(“一定”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世上拥有财产的当然不会每个人都患得患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拥有财产就极易产生得失之患。要理解“拥有”的含义。白兔拥有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根胡萝卜,一把青菜之类的东西,正是因为没有能力保卫月亮,所以白兔才会患得患失,因此“拥有”不应泛指一切东西,而是指自己缺乏保护能力却以外获得的巨大利益。作者在寓言中表述的并非一个非此及彼的绝对化概念,而是要告诉我们:审美态度和功力态度往往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能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寓意)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什么用意?(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比较阅读
四、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白兔和月亮》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兔和月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6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白兔和月亮》
学校:万年县裴梅中学 教师:邵良春
一、案例说明
《白兔和月亮》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人生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文意归纳寓意,并能从这则寓言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二、案例背景
寓言这一文体,初一的学生并不陌生,而且也比较喜欢。本文故事性比较强,情节又简单,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让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对待得与失是我这堂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小学里学过哪些寓言?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滥竽充数”??)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不少的寓言故事,那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寓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总结: 篇幅短小 ,主人公是人或动物,寓言的道理很深刻,很耐人寻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动物有关的寓言,看看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学习课文
1、字词正音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把不认识的生字词先画出来。 师:有没有没解决的字词?(没人提出问题)那么老师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读一读 风韵(yùn) 皎洁(jiǎo) 慷慨(kāng kǎi) 泯(mǐn)
审美 慧心 闲适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得失之患
2、初读感知
师:哪位同学愿意朗读课文?
生:我来读?? 师:那老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注意朗读中的语气处理;二是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概括地说出故事情节。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有人举手发言。)
生:有一只白兔特别喜欢月亮,每天晚上都要赏月,诸神之王把月亮送给了白兔,可是从那以后,白兔赏月再也没有好心情,最后毅然将月亮还给了诸神之王。 师:不错。那我们能不能用概括的几个字将故事情节串起来,老师提示一下,如第一情节用“赏月”。
(学生思考片刻,举手回答。)
生1:赏月、得月、赏月、拒月,主人公都是白兔。
生2:我觉得最后一个环节应该用“还月”更为恰当,因为白兔在得月之后觉得不适,才将月亮还给了诸神之王。“拒绝”是当场的一个给,一个不要。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情节,特别是吴雨婷同学能从整体情节琢磨用词,好极了!
3、探究质疑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得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已经认真读了课文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心体会。那么,是否还有不理解的或有疑义的地方呢?
生1: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白兔的赏月之才是举世无双的?
生2:我能回答。因为前文说:“他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神韵 。”欣赏明亮皎洁的月色不足为奇,但是能从月亮的缺损中看出美来那是需要慧心的,所以说,她的赏月之才应该是很高的,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
生3:我补充,文章的第一行还说“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从这“独具”二字可以看出,她的赏月之才应该是无双的。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来回答问题,很有说服力。提问题的同学,你弄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谁还有疑问?
生1:我提一个问题,白兔为什么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生2:得到月亮以后,她以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代之而来的是紧张不安,是无穷的烦恼,有了这个东西还不如没有。
生1:那么她可以租出去呀,或者——总之我觉得这么难得的宝贝不要了太可惜了。
生3:不管怎样,她仍然会像财主盯着自己的宝藏一样,怕丢,怕被抢,仍然会有无穷的得失之患。总之,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
生4:不对,我不同意这个看法,白兔得到月亮后,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才要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应该说,这种拥有没有给她带来快乐,所以不如放弃。
师:好一个不如放弃,的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面临这种两难的境地:巨大的拥有是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但是,这种拥有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很大不快,使人感到得不偿失,如果有机会选择,那么你怎么办呢?
生5:老师,我明白了,文章结尾提到“和人类不同的是”,作者用意是嘲讽人类不如一只白兔看得开。
师:对,你能对课文有这样细致深刻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6: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适当的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师:很有哲理!精辟!
生:我不明白,白兔得到月亮真的会产生得失之患吗?她为什么会产生得失之患呢?
(这一问好像把同学们都问住了,没有人举手发言。)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这个同学不是一直在思考,不可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读书就要这样,善于从无疑中发现疑问,这样才会有发现,有进步。 师:同学们都没有思路?那么,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①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②白兔得到的是青草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③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生1:如果白兔得到青草,她会很高兴地吃掉。
生2:如果天空拥有月亮,那是理所当然的,她也不会有什么得失之患。 生3:白兔拥有月亮产生得失之患,那是因为月亮太宝贵了,整个宇宙只有这一个,所以才会患得患失。
师:说得很好。能否由此总结出一个规律,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得失之患? 生1:拥有的东西太珍贵的时候。
生2:拥有的东西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极限时会产生得失之患。
师:对,巨大的拥有往往会使人产生得失之患,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快,那么怎么办呢?
生1:像白兔一样索性放弃。
生2:我明白了,我希望独自拥有月亮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得到了,我也不会快乐,不如远远地欣赏。
4、讨论归纳
师:学习了这篇寓言,对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学生先是一片沉默,若有所思,随后畅所欲言。)
生1:我想到了面对成绩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因为好而自以为是,也不能因为差而自暴自弃。
生2:我想到了与好朋友交往应坦诚相待,心胸开阔,不要因为一些矛盾、困难而丢失一份美好的友情。
生3:我想到了应该理解父母的爱,不要一味贪图父母给予的爱,也不要一味拒绝父母的爱。
师: 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很高兴我们同学能从中获得启示,我想我们学习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也达到。
5、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都能从寓言中读出许多理趣来,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相信大家学了这则寓言以后,对这句名言的前半句已经有了理解,那么大家同意“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这个说法吗?你们是如何理解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个思考预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
四、课后反思: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出来,并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想先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为什么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我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不会学习。,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有可能让学生自觉学习。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寓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了解其途径。让学生自己动脑结合合作学习,理解难点内容,克服靠他人的思想,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白兔和月亮》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归属 禀告 身世 正色 心旷神怡 得失之患
二、朗读课文
1、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四、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
2、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内容】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 学生齐读课文。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 )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 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略。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