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一幅画》教案

2025/09/02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一幅画》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幅画》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笼罩)lóng(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词语扩展: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清清楚楚吞吞吐吐形形色色兢兢业业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又惊又喜又高又大又快又准

练一练: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句子。

示例: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一幅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其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品味性的精读:

绘画传神

一、初读感知

历史价值高

二、解决疑难

三、品读批注

四、摘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看课外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品味性的精读)。今天,我们就以20课为例,来学一种看课外书的方法(板: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二、尝试阅读

1、课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讲了写什么。简单说就是初读感知。)板:初读感知。

——提醒:默读,眼看、心想、嘴不动。生默读课文。

——一遍看下来,你读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保存时间久却完整、人多、人小、传神等)

三、解决疑难

1、初步浏览了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问)

2、梳理、解决问题:

——对于词语、句子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词,可以查字典解决。师生一起查字典。

——对于内容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全文,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这幅画,就可以上网。(教师演示搜索)师生共同欣赏《清明上河图》。

四、品读批注

1、仅这样看书,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板:解决疑难),还比较肤浅,还要抓住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品读。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抓住名扬中外去细细品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段看,你觉得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1)生读语句: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

——比划“一寸”、“黄豆那么大”是多大。

——虽然人这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投影仪示范批注:人小,很难画,一般的画家达不到这种水平,画得精细、精致,画技高超、技艺精湛。)

(3)刚才,我们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看书的感受,这种做法,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批注。(板:批注)当然,别人的书或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一段细细品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4、交流。

(1)语句: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贵,历史悠久。

(2)语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业多,画在同一幅画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仅此一幅。

(3)语句: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传神。

(4)语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历史价值高。(引导:从这幅画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吗?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说画中的虹桥,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有这样高超的智慧。

5、小结: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人那么小,那么多,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画得逼真、传神,让我们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幅画画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画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板:画技高超历史价值高)。

五、做读书卡

《一幅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多音字。

zuò:作业

zuō:作坊

shèng:一乘轿子

chéng:乘法

lóng:笼子

lǒng:笼罩

2.词语理解。

撑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作坊:文中指手工业工场。

悠闲:闲适自由。

惊扰:惊动扰乱。文中指小毛驴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形态各异:文中指画中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明确:

①这幅画比较长,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②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

③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④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传神。

⑤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可谓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艺术赏鉴的角度,《清明上河图》都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名画。

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场景三方面来写的。

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明确:《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主要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大小、内容和保存情况等。

第二部分(2~4):主要介绍画面上的内容。

第三部分(5):主要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

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

4.课外拓展:“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明确:《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阎立本)、《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汉宫春晓图》(明·仇英)、《百骏图》(清·郎世宁)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一幅画》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幅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幅画》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一幅画》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方法指导:

看看、读读、说说。

知识链接: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自主、合作、探究: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我来闯关: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一幅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读写“摊贩、形态各异、悠闲、溜达、一乘轿子”等词语。并注意“作、乘、笼”字是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3.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走进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还将撷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欣赏,那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齐读课题)

理解“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本课新词

biàncúnchēnɡtānfàn

汴梁保存撑船摊贩

lìyōuzhuàirǎo

官吏悠闲拽住惊扰

男女同学分读

理解:摊贩、官吏都城作坊溜达一乘轿子

师:这一组词既有多音字,又有轻声的。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理解:

都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首都。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很随意的逛逛。

一乘轿子:乘,在古代把四匹马拉的车,一辆叫一乘,一乘轿子就是一顶轿子。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出《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画名、作者、尺寸、内容、画的历史、保存情况。)

三、赏读结合

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师生共同欣赏)

交流:师: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

1.预设一:欣赏众多人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师:张择端在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人呢?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节)

师: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什么是“行”?(就是行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文章里说画了哪几行的人呢?我们动笔画一下。

师:只有七八种人,倒也不是很多哇,是吗?(还有许多没写出来,但都画出来了,课文里说:“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那么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想象说话)

师:所以文中说:光是这些人物,就有五百多个。真是“人物众多”哇。(板书“人物众多”)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全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他可真......(了不起,画技高超)难怪《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过渡:《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啊!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2.预设二: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1)生: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2)生:街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有的......有的......把他们干什么都画出来。所以能名扬中外。

师:张择端不仅画出那么多的人,还画出了这些人的各种形态,来,我们一起读读。(生读句子)

(3)师:我们也来看看,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说话)

师:你看得真仔细,画面这么小,你都看出来了,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起读。(生齐读)

师:是多么的细致、精致啊。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生读。)

师:如果你身边刚好有一个外国朋友,你会怎么自豪地告诉他?(生自豪地读。)

师:哦,清清楚楚,多了不起,谁愿意再读一读。(生更自豪地读。)

师:哦,大声地告诉大家。黄豆那么大是多大?(生做动作。)

师:这么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我们一起来自豪地读一读。(生齐读。)

师小结过渡:那么多形态各异的人,全搬进了画里,的确能名扬中外。张择端的画技真是精湛。不但如此,如果你细细观察,还能读出一个个八百年前的生活小故事呢?请你一边看插图,一边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预设三:品读传神的细节

(生结合插图读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师: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一生读)

师:自由地读读,你对文中谁的`动作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学生自由读,抓住动作,交流。指导朗读)

师:这个场景,真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差点儿的发生的交通事故呢!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啊。画家也把它搬进了画里,而且画得......?(那么逼真,那么传神)(板书“细节传神”)所以,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生齐读)

师:看到这里,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师:张择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赋于了《清明上河图》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板书:“艺术价值”)

师: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其实我们写作文和画画一样呢,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拓展欣赏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也一起去捕捉画中其它精彩的生活小场景吧。请你细细观察,你还觉得哪一处的情景特别有意思?

(生赏图交流)

五、结课延伸、升华情感

师:《清明上河图》全图中,类似于这样的生活小场景,比比皆是,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热闹繁华的场面,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甚至后来,有许多专家就是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北宋时期的许多风俗民情、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这可是《清明上河图》宝贵的历史价值呀。因着这极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成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幅画的名字,它叫——清明上河图。(生齐说)

《一幅画》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