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论语》有感

2025/09/02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论语》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羡慕那驰骋的沙场;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国子监;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

可是说实话,当我看到作业单上的那实实在在的字眼“阅读《论语》”着实吓了一跳。那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倒是从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却赫然树立在头顶,只敢恭恭敬敬的顶礼膜拜,倒还没有勇气捧起那卷“圣经”,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拜谒高人。

我寻到的那本圣经看起来并非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但一卷灵秀古朴的册子,也足够撑起整个气场。就在这样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我的私塾里从此多了一位白发老人,摇头晃脑,日日不息。

《论语》的确是中国人的.圣经,这倒是实在不需要我加以论证,我便只有整日有时间就捧来诵读,实不过瘾,就找来本子边读边记。这样下来,十分耽误进度,时至今日,本人读论语不过三篇,不过小生认为,读此书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读,方可体味出精华,如茶道矣:细细品味,一道道精气神慢慢升腾······

一曰孝。我还记得第一次写隶书作品,老师便教写六个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见,孝是人之根本,若无孝心,更无孝为,那么一切免谈。那么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谓养也。至于犬马,皆能自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呀,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出心声:“他们的孩子将来还会报复他们的”。孩子们往往在长大后,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余下的一小部分温情作为物质的为补偿给他们的父母。却不愿留下丝毫话语,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直至他们的子女在如此循环下去。中国大孝道难道就要如此传承下去吗?

不。我们不能再让悲剧重演,孔夫子的话警示我们:“色难”,可这才称之为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至此才为孝。

二曰敬。敬什么?敬人敬矩敬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君子孝则悌,谨而信,泛而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在当时,孔子已被世人称为圣人,他完全有资格“俯瞰众生”,可他却仍将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无限之学习。说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农。”不因位高而敝人,才是高尚的真正体现,博爱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读到的范围内,也只有为人处世了。孔子教导我们:“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甚行其余,则寡悔······”人们现在常说要规规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现在才了现在社会的污吏红楼案发,郭美美事件,诸如此类久盛不衰。这些人整天为钱卖命,半夜做梦都抱着把刀,准备着与推门而入的小偷决斗,其实何必呢?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起来,这的确是真知灼见。人总是发展前进的,思想为什么要停留在过去!

敬学,可谓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说了有学者道孔子之最精神体现有三:谦虚,实事求是,乐观“的确在理,可借鉴之。同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而笃信”······这些烂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我们扪心自问,真的做到了吗?宋代大学士宋濂道:“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志哉。”爱因斯坦虽说智商160,但他毕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们发扬孔子精神,估计人类已经发展到银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们深思。

三曰什么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读。暂且说书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钢笔一支,《论语》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时,小生继续为阁下做“读书报告”。

读《论语》有感 篇2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有感 篇3

十四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本章说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本立而道生,知本就会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应该担忧自己在社会上地位如何,而应该忧虑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人不应该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探求的是有什么值得叫人家知道的(能力、德行)。须注意的是“患”“立”“知”等字的意义。“患”在《说文解字》是“忧”的意思;《论语·宪问》有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可与本章相互参照解释。《春秋繁露·天道无二章》曰:“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诗云:‘上帝临汝,无一尔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一心为忠,二心为患,至善为忠,可以立身。忠心无患即知天道。而孔子所言不在于患得患失的功利心、名位心而在于认真思考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天道,也即做人之道。立是会意字,甲骨文中“立”象一人正面立地的形象。立的本义是笔直的站立、立足。“所以立”就是以所立,依靠什么站立的意思。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须要思考,一时凭什么立身?二是立身立什么?在儒家看来,凭仁立身,仁是内在的立身之道。立身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由此,孔子之后的儒家经常把所以立解释为推己及人的为己之学。知是知道,知名等意思,这里是知名的意思。莫己知也是倒装语序,是己莫知的语序,意思是自己不知名,为可知就是可以知名的,可以叫人知道的。后人对此章解释甚多,仅取宋代朱陆学派观点与诸君分享之。

宋儒钱时在《融堂四书管见》中说:“立与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实耳,非为外也。无位为患,则所谓立者必荒。患莫已知,则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确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学实事即所谓可知者也。”钱时之学出于陆九渊之徒、杨简之门。朱陆为学稍有不同,朱熹在《集注》中说“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巳矣’。”张轼《癸巳论语解》曰:“患所以立、求为可知,皆为己者之事也。立者,所以立其身也。可知者,实之在己者也。若有患其位与人莫己知之心一毫之萌,则为徇于外矣。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而求为可知,则君子为己之学,盖可知矣。若曰使在己有可知之实,则人将自知之,则是亦患莫己知而已,岂君子之心哉?”《朱子语类》卷二十六,朱熹云:“这个须看圣人所说底语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尽其在我之实而已。看圣人语意了,又看今人用心也。有务要人知者,只是看这语意,差便要如此。所谓求为可知,只是尽其可知之实。非是要做些事,便要夸张以期人知。这须看语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将去,看命如何。却不是说关门绝事百样都不管,安坐以待这命(贺孙)。”

看来,“打铁先得自身硬”,儒者深谙此理。古人总是愿意以德服人,通过主体自身的内在的自我激励作为人生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光明德行来影响人,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召人。正因为儒学是通过内在的道德价值的确立为导向的人生学问,所以儒学是实实在在的为人之学,而不是追名逐利成功之学。追古抚今,当放弃了做人求善的.价值立场以及程序的正当性时,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脱成名,以寡鲜廉耻为荣就见怪不怪了。而正是在丧失了社会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容忍不道德、甚至纵容无耻的社会宽容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冷漠悲哀,人在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徘徊、患得患失加重了现代人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人不忠于自身内在的独立的道德主体性,就必然会沉沦在患得患失的“俗烦”之中,且必将永远沉沦下去。

读《论语》有感 篇4

是两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举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读,她是一个学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触,去品尝,她让现代忙碌的人们用最简单最浅显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让人们用最少的时间去享受那清风的沐浴,去体验那思想的碰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叫嚣她是在误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对经典的扭曲呢?

现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时间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挤得出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揣摩那语句,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不再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做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的缺乏已经到了让人担心的'地步,传播经典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带给了我们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讲坛也好,都是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出现,我们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国学的没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祢补了这一缺口,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是对经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读《论语》有感 篇5

这学期以来,学校轰轰烈烈地举办了读《论语》的大型读书活动。每周星期二早读课上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读《论语》的琅琅书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受益匪浅,从中领悟到了许多学习、做人上的道理……

在学习方面,有许多名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既能认真学习又能按时温习,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而不能满足,教导别人要不知疲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此同时,我联想到自己以前的学习态度:学习了新知识却不知温习,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我为以前的行为深感惭愧。我们应该向孔老夫子所说的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这样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在做人方面,也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要诚实守信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我们要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向古代的“君子”看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让我们明白了:要注重忠实诚信,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联系到生活实际,我不禁联想到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欺诈行为: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涌现,以次充好,欺骗顾客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行为实在可耻。同时我们也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名句,时刻告诫自己:要向榜样学习、看齐,从他们身上汲取进步的力量。

《论语》这部著作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每读一遍都会让你有不同的体会,令你百读不厌。

读《论语》有感 篇6

谈到《论语》思想,首先当属"仁"的思想,中国人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义礼智信"方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华人的血液当中并影响至今。要说《论语》就不得不先说说创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认为周朝的兴盛就是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而《论语》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这段游历期间产生的。

我们常说,看文章不仅要看其词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语中透露的不单单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只字片语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来,古来圣贤,他们的行为、品德无一不被后人歌颂。但看看那些圣贤们后来的遭遇又有几个能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成功"呢?并没有几个,没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运气。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他们呢?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将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将使得你有一股正气,一股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勇气。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级也要把真理道出来的骨气。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要有的气节,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国学热,许多家长都会教自己的小孩学《弟子规》,而《弟子规》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诸如做人要孝顺,要团结、友爱等等。我们太容易将这一套东西变成驯化人们的一套工具,却忘了这套东西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支撑它正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气。我相信,孔子当初的言论也并非想让看《论语》的人,学习如何做一个顺民,在遇事时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刚健的人。当这股刚健之气蔓延到每个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被一股浩然正气所充盈。这才是《论语》这类文学经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