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2025/09/02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 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 (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 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陶渊明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负责抄古诗的注释,学生负责死记硬背。如此“填鸭”教诗,学生是被教会了,但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这首诗,在放手让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品悟诗句的大意,引导他们去寻觅诗句中的成语,成语背后的故事,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

[设计思路]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1、揭题:

同学们,上周我们已经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示儿》,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一听?(背得很流利,如果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背诵那就更好了。)那这里的“示”是什么意思?

2、解题: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

(1)、师生一起读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2)、讨论: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那这里的“示”又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找到答案了。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一)、熟读古诗:

同学们,学诗歌首先要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读得很熟了。要做到字正腔圆。

2、谁愿意来读一读?(你读出了诗的节奏;你在读的过程中停顿和重音处理得比较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

3、齐读

(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过渡: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熟读这首诗了,那下面我们就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1、(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谁来说说你初步读懂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句:

1、谁来读诗的一、二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2、从“无遗力”想到了哪个成语?从“不遗余力”这个成语你体会到什么?(古人学习十分刻苦。)

3、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谁来读一读?

4、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你能联系你知道的一些例子来谈谈吗?(谈迁、司马迁)

师:学习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孜孜不倦 有所成就)

2、那这两句诗该怎么读呢?(要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对比的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3、那诗人想通过这两句诗告诉儿子什么呢?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句

过渡: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一定会有所成吗?谁来读诗的.3、4两句?

1、从第三句诗你联想到了哪个成语?

2、请同学们阅读“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读完说说故事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

3、读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躬行”就那么重要吗?诗人是不是不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呢?你能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际和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来谈谈吗?(李时珍 徐霞客)

3、那这两句诗你觉得该怎么读好呢?指名读。(对,就这样读,连而不断,藕断丝连)

4、那诗人想通过这两句诗告诉儿子什么什么呢?板书:“实践出真知”。

四、发挥想象,领悟诗歌意境:

1、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样说呢?子聿听完后又会说些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的时侯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2、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老师给你配上音乐,相信你说得更好)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首诗是说理诗,古代有许多诗句都告诉了我们一定的道理或者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其中的几句吗?

六、背默古诗:

1、同学们,这给人以启迪的动人诗句,你记得了吗?试着背一背。谁来背诵?

( 你的声音不仅响亮,而且很有感情)

2、那下面我们把这首诗工整地默写下来,好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你觉得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老师还要友情提醒这个词需要注意!请看大屏幕。

4、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谁来填一填?你能把四个括号中的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来填写吗?这样一来,你领会到这两个词语的不同了吗?

,镇研究课《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5、下面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默写古诗,默写好了,同座位的进行批改。(温馨提醒: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保护好视力。播放音乐)

6、默全对的举手,有错误的同学课后进行订正。

六、作业超市 :

1、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他7首。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小练笔:想象一下,陆游为什么会说这番话?他会怎么说?子聿听完后又会说些什么? 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实践出真知

古人学问无遗力, 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 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负责抄古诗的注释,学生负责死记硬背。如此“填鸭”教诗,学生是被教会了,但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这首诗,在放手让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品悟诗句的大意,引导他们去寻觅诗句中的成语,成语背后的故事,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

[设计思路]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1、揭题:

同学们,上周我们已经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示儿》,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一听?(背得很流利,如果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背诵那就更好了。)那这里的“示”是什么意思?

2、解题: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

(1)、师生一起读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2)、讨论: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那这里的“示”又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找到答案了。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一)、熟读古诗:

同学们,学诗歌首先要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读得很熟了。要做到字正腔圆。

2、谁愿意来读一读?(你读出了诗的节奏;你在读的过程中停顿和重音处理得比较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

3、齐读

(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过渡: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熟读这首诗了,那下面我们就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1、(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谁来说说你初步读懂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句:

1、谁来读诗的.一、二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2、从“无遗力”想到了哪个成语?从“不遗余力”这个成语你体会到什么?(古人学习十分刻苦。)

3、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谁来读一读?

4、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你能联系你知道的一些例子来谈谈吗?(谈迁、司马迁)

师:学习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孜孜不倦 有所成就)

2、那这两句诗该怎么读呢?(要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对比的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3、那诗人想通过这两句诗告诉儿子什么呢?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句

过渡: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一定会有所成吗?谁来读诗的3、4两句?

1、从第三句诗你联想到了哪个成语?

2、请同学们阅读“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读完说说故事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

3、读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躬行”就那么重要吗?诗人是不是不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呢?你能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际和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来谈谈吗?(李时珍 徐霞客)

3、那这两句诗你觉得该怎么读好呢?指名读。(对,就这样读,连而不断,藕断丝连)

4、那诗人想通过这两句诗告诉儿子什么什么呢?板书:“实践出真知”。

四、发挥想象,领悟诗歌意境:

1、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样说呢?子聿听完后又会说些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的时侯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2、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老师给你配上音乐,相信你说得更好)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首诗是说理诗,古代有许多诗句都告诉了我们一定的道理或者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其中的几句吗?

六、背默古诗:

1、同学们,这给人以启迪的动人诗句,你记得了吗?试着背一背。谁来背诵?

( 你的声音不仅响亮,而且很有感情)

2、那下面我们把这首诗工整地默写下来,好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你觉得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老师还要友情提醒这个词需要注意!请看大屏幕。

4、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谁来填一填?你能把四个括号中的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来填写吗?这样一来,你领会到这两个词语的不同了吗?

,镇研究课《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5、下面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默写古诗,默写好了,同座位的进行批改。(温馨提醒: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保护好视力。播放音乐)

6、默全对的举手,有错误的同学课后进行订正。

六、作业超市 :

1、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他7首。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小练笔:想象一下,陆游为什么会说这番话?他会怎么说?子聿听完后又会说些什么? 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实践出真知

古人学问无遗力, 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 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 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 (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 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陶渊明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体会陆游对小儿子子聿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背诵陆游的《示儿》

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呢?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热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又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置之脑后,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古人读书学习是如何不遗余力的?你想到了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1)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2)勤奋学习的成语: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4、师:古人读书学习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不遗余力)

(二)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板书:持之以恒)

3、从“少壮”、“老”两个词语,你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师:做学问,要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否则,只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谁知道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齐白石,老年才名扬中外;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写成《国榷》)

(三)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了这两句诗,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3、师:看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4、同学们,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赵括为什么会兵败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什么?

5、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出真知。)

(四)、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怎样?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请你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这首诗。

2、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五、巩固古诗,明白事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南宋诗人()。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

2、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不遗余力书本知识

做学问

持之以恒实践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6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