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边城》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边城》有感 篇1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朦胧羞涩的爱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那次端午的龙舟赛,翠翠就不会爱上傩宋;如果没有月夜的歌声,天保就不会死亡,傩宋就不会在爱情与亲情中煎熬,爷爷也不会伤心孤独地死去……但这终归是假想,翠翠与傩宋的爱情终归是悲哀的。
这一桩桩事都发生在边城这个明媚秀丽的地方。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甚至自然中的雾霭风雪都被作者写得美不胜收,它们是边城的亮点,构成了边城的温馨、祥和。我觉得大概也只有这么个世外桃源才会有着那么天真善良,那么水灵灵的翠翠。
在读到翠翠的母亲与父亲间的爱情时,我感动于这种美好的悲剧,母亲的殉情是她对于爱情的忠贞的体现。而翠翠与傩宋之间延续了这种悲剧,傩宋困在了亲情与爱情之间,他难以抉择只好下了桃源,我从中体味出了爱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在最后加上了这么一句富有朦胧色彩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大的遐想。我的内心自然是希望这个人明天回来,回来打开心结,回来与执着等待着的翠翠相爱团聚,回来筑就一段爱的佳话。但愿这是一个以喜剧收场的爱情故事。
恍惚间,我好似被作者以秀丽清新的笔调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中,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感动于这段凄美的悲剧之爱,心中却涌出了淡淡的凄凉。
宁静古朴的边城,和谐的人儿与自然,原始简单的生活,善良纯厚的本性,这是作者对理想美的追求,对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与现实有着距离,但我相信它们,追寻它们,渴望它们。
这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这是一曲爱情的绝响,令人回味悠长。
读《边城》有感 篇2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边城》就是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边城》是一部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的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作为为背景,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来,《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有自然环境美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美的歌颂。《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淳朴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爷爷相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静安宁。爷爷一辈子以摆渡为生。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虽然辛苦而忙碌,但他从来都不收取过往客人的一丝钱财,如果有些人硬要给,他就拿这些钱去买茶叶,放在船上供来往客人饮用。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质朴且善良,虽有贫富之差别,但在人格上却人人平等,不管谁家遇到事,总会有乡邻主动热情提供帮助。如乡邻们对于独自带大孙女翠翠的老船夫的回报方式也很淳朴,文中这么写到:那些受过老船夫帮助的乡邻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身谢意,有卖肉的不肯收肉钱,有商贩们送他粽子,还有送枣子、硬塞钱的......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人为善,谁都不愿占他人半点好处,并愿意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这种和谐友善的乡邻关系超越了阶级限制,与金钱无关,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体现。
再来看看船总顺顺,他喜爱结交朋友、济人之急,身上还全无商人之贪婪与狡诈。他仗义疏财、豪爽慷慨,对于对其有所求的人定会倾尽全力鼎力相助。读后感他非常有钱,但是从来都不仗势欺人,而且还是一个公正廉明、慷慨大方、救灾恤患的正义人士,被乡亲们所敬仰。作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人。船总顺顺他对儿子的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从不娇生惯养。所以,天保与傩送也练得身体结实,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父子之间的关系如同朋友,和谐、平等,演绎着边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读《边城》,我们能感受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边城,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我们有必要坚守心里的那座“边城”,静赏内心的风景,保留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读《边城》有感 篇3
沈从文的《边城》以老船夫、翠翠、顺顺、大老、二老、老马兵等人物为主导,描写了茶峒的秀美风光,记录了茶峒的日常生活,刻画了老船工的善良、翠翠的羞答、顺顺的慷慨、老大的帅气、老二的倔强、老马兵的敬郑大远程教育网业。以茶峒风景和日常生活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书写出了一首美丽的田园诗歌。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老船夫和孙女翠翠在郑大远程教育网渡口摆渡,空闲时间,他们常到茶峒城内游玩。船总顺顺常热情招待他们,其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老大在提亲没有得到回应后,驾船远行不幸身亡。老二虽然生气,但还是在心里爱着翠翠。面对团总女儿的提婚,老二宁要翠翠家的渡船,不要团总家的碾坊。因被逼婚,老二与父亲争吵后,负气离家远走,一直没回。
因为大儿子的意外落水身亡,顺顺对翠翠祖父有了一定的隔阂,加上老船夫的语言表达较差,找顺顺探问老二婚姻口风时,顺顺当时气恼,说出了拒绝的话。加上中寨人的刻意误导及其它的误会,老船夫饱受打击,不幸染病身郑大远程教育网亡。老船夫死后,顺顺牵头按照当地的风俗将老船夫细心安葬,找老马兵接替摆渡,并照看翠翠。老马兵告诉了翠翠往事的真相,翠翠把很多事情弄明白后,大哭一场,继续在渡口摆船,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此外,文章还描写了翠翠父母的爱情。翠翠的父亲是位军人,与翠翠的母亲相识,但在当时的特定条件限制下,翠翠的父母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私奔不成,翠翠的父亲既不愿抛弃责任也不愿放弃爱情,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因舍不得腹中的'骨肉,忍辱偷生,生下翠翠后,郑大远程教育网故意喝凉水而死,也算自杀身亡;有一种爱情叫人生死相随,或许是翠翠父亲和母亲间的这种爱情吧。记得有位男子伪造自杀现场骗保,不幸的是,因事先没告诉家人,其妻子悲伤过度,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三人自杀身亡。男子回来后,在妻子孩子身边放声大哭。对那男的来说,妻子因爱他而死,或许尽快到天堂陪伴在妻子的身边才是最好的归属。
关于翠翠的爱情,尽管心中喜欢二老,但翠翠始终用羞答答的态度去面对。第一次读边城,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翠翠因性格等原因多次错失了接受或表明爱情的机会,真替翠翠感到可惜和着急,如:其祖父多次提问婚事,她装作不答;如:见到心上人来过河渡船,翠翠因害羞回头就跑掉了。最近一次读边城,认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时代对爱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许是淳朴的本质,让翠翠始终对爱情躲躲闪闪。
文章的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到底怎么样了,她会不会和二老在一起?有一种爱情,需要等待,说的或许就是翠翠的爱情吧。或许,经历过等待,翠翠的爱情才会更加郑大远程教育网美好。
冬天到了,尽管那位年轻人还没有归来,但白塔已经修好了,翠翠的心上人归来的时间还会远吗?作者:周君波
读《边城》有感 篇4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杯具,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杯具。”
初次读《边城》是在两年前初三时,那时兴许还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应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应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细心翼翼保护着的自我,开始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应对似乎再找不回的完美,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应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
我不明白自我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我一个期望。只是语序的不一样,但又未尝不能够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他们善良,没有一丝世俗的恶。即使战火立刻就要蔓延开来,他们还是过着世外桃源的平静生活。但他们各自在命运面前还是无力的,无法把握自我的命运。
这就是杯具的所在。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简直是钟灵毓秀。无所拘束,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充满了灵气。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姑娘,在应对她的终身幸福时,却只能是被动的、等待的姿态。自始至终都如此。她没有别的选择。她的命运不是自我掌控的。她的杯具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们常常感叹的、我们往往把一切职责都归咎于的所谓“命运”。
结局暗示了这个故事无疑是个杯具。我相信“或许”只是作者委婉的说法。傩送不会回来了。翠翠要重复上一代的杯具了。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以往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读《边城》有感 篇5
《边城》成书于1931年,是沈从文先生(1902—1988)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语言古朴清新,寄托着先生关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彰显了人性的至真、至善与至美。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边城》是一部小说,更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描绘的景致特别美,人特别的纯。
山朗水清: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谁有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午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时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心诚情真: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翠翠父亲服毒自杀,母亲剩下翠翠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那时他(顺顺)还只有五十岁,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爱财,故无人对他年龄怀疑。”
“那一个马兵便幽幽的说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也难过咧。眼睛哭胀喉咙哭嘶有什么好处。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这些美丽的文字,边城成为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丽的风景,湘西淳朴的人都跃然纸上。作品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深情,每段话、每个字都显现着作者对于那里的人的欢喜,无论是美丽的还是粗鄙的,先生都怀着亲切的感情,娓娓道来,细细展开。先生的文字冲淡平和,清丽儒雅。让我们读来,对湘西心驰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笔下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虚无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乡,更是梦里的“桃花源”,这样纯真美好的地方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个有人生阅历的人都十分清楚。我们也可以从沈先生其他作品里看出,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记,就是如此,那是一个到不了的梦,因为是梦,所以才特别的美好。
“我亲自看到总共五千人被杀”,就是一个这样的沈先生,在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人生的漂泊时,还能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才是让我觉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当时代变化了,还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贵、更加展现了文学、文字的魅力。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么久,虽然经历了时代的更迭却愈久弥新之魅力所在吧!
蒋勋说“我想鲁迅和沈从文一样,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问题。我觉得沈从文的方法更强烈,他是轻描淡写地写这个世界,他并没有为这些老百姓讲不平的话,但是,当你读完以后心里非常地痛苦,这些善良的农民怎么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
读边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丽的茶峒,一个那么纯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爱情,都那么的伤心。无论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杀,爷孙的相依为命,天保、傩送兄弟二人对翠翠的感情与命运,读来都在美丽景色的衬托下,感觉更悲伤、更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