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温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温度》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温度与温度计》是浙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
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能读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并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教具准备:实验室温度计、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实验感知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
1.由二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引出温度概念。媒体出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课件)
2.让学生感受到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基础上,提出有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课件)
二.引导观察认识结构
出示实验室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1.两人一组进行观察。媒体出示:仔细观察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进行讲解,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教师要着重讲清:
(1)温度计上“C”的意义:表示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同时板书。
(2)刻度的由来及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小刻度所表示的`摄氏度数。
教师要点及温度计是由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知识点及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三.课件模拟学会读写
教师出示课件模拟温度计(FLASH)
1.根据指示刻度读数、写数。据课件模型中的显示提问学生。教师适时板书。
2.展示学生信息掌握、反馈。
3.纠正、巩固学生的反馈信息。四.了解种类正确使用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然后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导入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读一读当前手中温度计刻度读数。
2.学生交流读数情况
3.教师质疑并一起回顾学生的使用情况。(课件)
4.提出使用规范。(课件)
5.再读手中温度计读数,同桌检查是否符合使用规范。
五.适时反馈巩固提高
评测练习: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通常用()来表示,2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来测量。
3,温度计主要是由(),(),()三部分
4,36摄氏度写作()
5,温度表示物体()程度的物理量6,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
六.总结揭秘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同时表扬表现出色的
2拓展:课外做一个简易温度计。
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温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及使用温度计的必要性。
2、知道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和原理。
3、能说出常用温度计中0℃和100℃的规定及刻度方法。
4、会正确表述摄氏温度的记法和读法。
过程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计、体温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表述摄氏温度的记法和读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
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一支,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两张照片,通过问题“你如果处于这两张照片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再通过“生活中描写冷热程度的词语”(如烫、暑、热、温、凉、寒等)引出温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师生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常常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如父母用摸我们的额头的方法判断我们是否发热。那么,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否可靠呢?下面请一名同学上来做一个实验。
交待实验要领:两手分别浸入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过一会儿取出再同时浸入同一杯温水中,两手对温水的冷热程度的感觉相同吗?
[过渡]实验证明: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时并不一定可靠。要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板书课题:4.1温度计)。
2、温度计
(1)构造:内径很细而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内装适量的汞或酒精或煤油)、刻度等。(结合课件和实物介绍)
(2)原理: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初步了解:当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的物体充分接触后,泡内的液体就跟待测物体保持相同的温度,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就可以从液面所对准的刻度读出该物体的温度)
(3)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课件中录象介绍摄氏温标,突出两个规定:
①冰水共存物的温度为0度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k)
简要介绍热力学温标,引导学生课后自学。
(4)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8第1—7行的内容,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注意点及注意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结合课件归纳:“三要”、“一不”、“三看清”:
“三要”——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液面相平。(补充:被测物体的`温度一定要在所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之内)
“一不”——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上。
“三看清”——看清测量的范围;看清最小刻度值;看清液面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练习温度的记法和读法:
记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
记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
[过渡]以上我们初步学会了温度计的使用,那你知道最早的温度计是谁发明的吗?(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93年)。温度计的成功发明和逐步完善,为人类利用温度计奠定了基础,1858年德国医生冯德利希就创造了用测体温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当时他用的就是类似于我们实验室的温度计,但使用很不方便,你能说出它的不方便之处吗?(生回答)
那么,如何改进呢?(生讨论回答后,师小结:英国医生阿尔伯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造一段很细的弯管,当温度计离开人体时,水银自动在细管中断开,玻璃管中的水银就会自动停留,这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体温计)
(5)体温计
教师展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其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35—42℃,0.1℃)
教师提问:医学上常用煮沸的方法来消毒,请问这种体温计能否如此消毒?怎么消毒?
教师再问:体温计的细弯管作用关键,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体温计在读数时才可以离开被测人体。那么,一只刚使用过的体温计只经酒精消毒后,能否马上用于另一人,为什么?怎么办?(不能,用力甩一甩,使玻璃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过渡]有没有既可以拿出来读数又不用甩的体温计?
(6)其他温度计:电子体温计、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等。
(各种温度计之间适当过渡,并在课件中介绍图片资料)
《温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
课前准备:
1、装有酱油、酒精的模拟温度计各一支,水槽2个。
2、演示用温度计1支,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1支。
3、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温度计放到热水中,红色液柱上升,放到冷水中,红色液柱下降了。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或下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计的科学。
2、提问:进行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水和其它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出示模拟温度计与演示温度计,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液柱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把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水槽中,观察液柱的变化。
(3)讨论: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6)提问:其它的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7)学生实验并讨论、汇报。
(8)师生小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指导学生了解摄氏温度计的发明。
(1)学生看课本阅读部分。
(2)提问:摄氏温度测量标准是谁制定的?刻度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同学们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区水烧开的温度并非都是一样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三、巩固总结
讨论: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温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两个、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带绳子)、试管夹、计时器、温度变化记录表、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一杯凉水。问: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预设:
1.温度不同。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一杯冒热气,一杯不冒热气。还有其他依据吗?用手摸一摸外壁,一杯热的,一杯冷的。如果让你找到更精确的的证据?你会怎么做?用温度计测量一下。
2.一杯冒热气,一杯不冒热气。追问:是什么原因使一杯冒热气,一杯不冒热气?温度不同。
3.一杯冷、一杯热。追问,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什么?温度。就是温度不同,对吧。
教师板书:温度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让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会怎么样呢?教师板书:(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
1.预测: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
教师提问:预测一下,温度不同的水(板书热水冷水)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
预设:热水:热——冷(温度降低)
凉水:冷——热(温度升高)
板书。教师:由热变冷,有更科学的说法吗?温度降低。那由冷变热呢?温度升高。追问:热水温度会一直降低吗?冷水温度会一直升高吗?预设:趋向一致,或者趋向于热平衡。板书。教师:还有其他猜想吗?比如说,热水温度降低的速度?冷水温度升高的速度?板书,快,慢
教师: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板书:?怎么验证?预设:做实验。
2.自主设计实验: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1)教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这些实验材料:烧杯、试管、热水、冷水、温度计、试管夹、计时器。请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
1.怎样让冷水和热水相互接触但又不能混合在一起?
2.怎样才能连续观察到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
3.如何使用温度计?怎么读数?读数时能取出温度计吗?
(2)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明确几点:
1.先把冷水装再试管中,热水装在烧杯中,分别测量出初始温度。
2.温度计不要离开热水和冷水,把试管下端侵入热水中,玻璃泡尽量不碰壁和底。
3.读数时,不要取出温度计,平视液面。
4.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共6分钟。最后要画出热水、冷水的温度变化折线图。
5.分工合作,两名实验员(1各测量热水、1个测量冷水),1位记录员,1个计时员、2个观察员。
(3)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研讨
1.交流。
(1)猜想对了吗?有什么证据?
(2)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为什么会发生温度变化?有什么发现?
(3)还有其他的发现吗?为什么?温度变化的快慢
3.小结。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热平衡。
四、拓展
1.提问:热水和冷水达到热平衡后,温度还会变化吗?为什么?
2.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发生热量传递的例子?
3.课外探究。课后可以试一试,把少量的热水与较多的冷水接触,比较一下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快慢?
【板书设计】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热水热冷
热传递热平衡
冷水冷热
《温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看一看:教师播放与温度有关的图片。
教师根据图片提问:你们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衣服为什么被晒干?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小?
教师板书:第四章物态变化
二、想想做做
1.温度。
想一想①: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想一想③: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温度概念。教师板书:第一节温度计
2.温度计。
想一想,议一议:①如何判断两杯水温度的高低?②哪种方法更准确?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做一做:用手感觉冷、热、温水,得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想一想: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使用温度计测量较准确。
三、想想议议
1.问一问:你想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2.原理。教师演示自制温度计,引导学生回答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板书)
想一想,议一议: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温度,温度计应怎样改装?(学生讨论回答)
3.看一看、说一说:温度计的构造。
(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
4.想一想、读一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表示方法、单位、符号、读法,然后练习读数。
5.看一看、比一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三种温度计的不同,同时进行量程、分度值的教学。
6.做一做,议一议。
学生测量热水温度并上台演示,师生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多媒体演示)
正确方法
(1)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并估测。
(2)玻璃泡不能位
于容器底及侧壁,必须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3)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5)读数时眼睛要平视(以上各点均配有图片)
错误方法(图片略)。
7.做一做,议一议(体温计的使用):
学生演示游戏(两人),学生评价并说出理由同时进行体温计构造的教学。
四、教师投影与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有关图片并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1页表格。
五、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教师归纳。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1.课内:课本第741页第2题。
2.课外:第741页第3、4题
《温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2、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和不同地点的温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气温的关注,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
教学难点:使用温度计测量沙子的温度。
三、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干沙、湿沙及相应盛器,棒式温度计,挂壁式气温计,自制地温计。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1、出示一包方便面,用热水瓶泡面,结果没泡软。提问:这是这么回事?
2、谈话:请大家估算一下,这热水瓶里的水的温度是多少?
3、学生推测回答。
4、揭示课题:那么,这杯水的温度到底是多少,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让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板书课题)测量物体的温度
(二)、测量水的温度。
1、怎样测量水的温度?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
3、师归纳,并示范测量方法。特别提醒: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学生测量水的温度。
(1)出示表格,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水温的测量记录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自来水的温度通过测量我们发现了:
(2)汇报交流。
(三)、测量空气的温度。
1、提问:不同地点的空气温度一样吗?
2、学生分组,按照表格进行测量记录。
不同地点空气温度的测量记录教室窗门口阳光下(高度——脚背处)教室角落里阳光下(高度——膝盖处)室外走廊里阳光下(高度——腰部处)室外树荫下阳光下(高度——头顶处)通过测量我们发现了:
3、不同地方的同学汇报自己记录的温度。
4、学生讨论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5、地点不同,空气的温度不尽相同,我们平时所说的气温应该怎样测量呢?
(四)、测量沙子的温度。
1、沙子与液体的水、气体的`空气不同。怎样测量沙子的温度呢?
2、学生测量沙子的温度
(五)、总结。
学生描述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
(六)、课堂延伸
如果隔相同的时间(2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温度》教学设计 篇7
一、课题引入:
请同学们将双手伸出来,手心朝下,摸桌子面(有什么感觉?);然后将手收回口袋(有什么感觉?)——冷(暧)热现象是常见的物理现象,然而人类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感觉是不准确、不可靠的,为了准确地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需要——温度计。
二、课题学习
1、示标、明题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三个问题:
(1)你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与“转化法”)
(2)你会读这些温度:1℃、0.1℃、-5℃吗?其中的“℃”或“C”表示什么含义?你能介绍一下它们的来历吗?(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和记忆常见温度值)
(3)你能测量一下桌上杯中水的温度吗?温度计使用前应注意什么?(温度计的使用)
2、问题准备
自读课本,查找或讨论以下概念:温度、热胀冷缩、量程、分度值。并指出它们在课本中的.位置。
抽查提问,
3、问题解决
出示“自学指导”
学生解决、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拓展。
4、动动手
让学生动手测量杯中水的温度
5、拓一拓
温度计外了这种实验室用温度计外,还有体温计和寒暑表。尤其是体温计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来探讨和学习。
三、当堂训练
完成“当堂作业纸”
板书设计
(一)温度计
1、你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与“转化法”)
2、你会读这些温度:1℃、0.1℃、-5℃吗?(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和记忆常见温度值)
3、你能测量一下桌上杯中水的温度吗?(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