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杨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白杨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白杨有感 篇1
《白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爸爸和女儿还有儿子一起坐在火车上赞叹白杨树。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有很深的体会。
比如: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从爸爸对小女儿的话中体会到了:白杨树不管遇到什么自然灾害,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比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比如:"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我从妹妹和哥哥的对话中能体会到:幼小的妹妹认为那是伞,哥哥说是树。
比如: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从这句话中我能够体会到:爸爸被那个小小的争论打断了他的的思路,耐心地说那是白杨树。
我读了这篇课文后,爸爸是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人。
读白杨有感 篇2
双手抱紧石刻 脸颊贴紧石刻 让我的气息,体温 将石刻捂热 让我的泪水,血脉 流进我的祖国......!”我自言自语道。这就是上网的坏处,它让这个小男孩沉迷于网络,让这个小男孩做了一个大错特错的决定。妈妈为了我学习好一点,每天拼命的干活,赚来的钱给我买书看,妈妈给我买了这么多的书,我一本也不看,妈妈总说:“你要多向金周慧学习学习,你看她学习好,作文也写的好,英语也好,老师把她坐在你旁边,就是因为多向她学习学习,有什么不会做的可以叫她教你一下,记住了没有?
我爱读《白杨》,我崇敬白杨!
在天气恶劣的戈壁滩上,时而太阳炙烤,大地冒烟,令人饥渴难忍;时而昏天黑地、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令人睁不开眼;时而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让人无处藏身;时而大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来,让人措手不及……
尽管天气变化无常,高大挺秀的士兵——白杨却始终坚强不屈!骄阳似火,它撑开一把绿色大伞,遮挡烈日;沙尘漫天,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毫不动摇;风雪交加,其它生灵都低下头,萎缩了,可它仍纹丝不动,站得笔直;洪水滚滚,它并没有被淹没,傲然挺立,时刻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就是非同寻常的白杨!自从读了《白杨》这篇课文,它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强不屈的品格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坎里,我的心灵不禁被它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征服了。
其实,我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品格。就拿我弹钢琴这件事儿来说吧,我每一天都必须弹琴一个小时,那种腰酸背痛的感觉是相当难受!可是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左一声“不能歇,接着练”,右一句“不准停,继续弹”,弹得我可怜的瘦弱的小手指“鼻青脸肿”了,弹得我“狭窄的”胸腔里憋足了火气,于是,我常常摔椅子敲桌子,以示抗议。有的时候,妈妈出门去了,我便肆无忌惮起来:一会儿尝尝美味的零食饮料,一会儿看看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会儿玩玩刺激的电脑游戏,把弹琴这件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所以弹了三年的琴,我仍然“一事无成”。
现在,我明白了:虽然弹琴有点苦有点累,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白杨直自苦寒来’”,我遇到这么点苦和累怎么能退缩?怎么能不勇往直前?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练琴,把钢琴弹得更好!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每当听到这段熟悉、优美的旋律时,白杨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又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读白杨有感 篇3
我已该踏入六年级的学堂了,但五年级的课文还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数白杨了。
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吗?你们知道白杨的作用吗?作者写白杨为了什么?就让我们带着疑问来阅读课文吧!
本文写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回内地接孩子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像孩子们介绍戈壁上的白杨树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的.特点,以此赞喻边疆建设者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为边疆建设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听爷爷说,20世纪50年代,从部队抽调出大批指战员奔赴新疆,开始了第一次对祖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当年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火车只能开到兰州,从兰州到新疆要坐半个月的汽车才能到达。那里天气恶劣,他们住地窝子,喝雪水,一干就是几十年,有很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是生命。
我想:边疆建设者过着艰苦的日子,我们却在这里过着幸福的日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为将来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读白杨有感 篇4
茫茫的戈壁滩上一列火车正在向前疾驰。每隔几秒,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 白杨。
列车里的小姑娘正在和哥哥发生着激烈的争执。哥哥说:"车窗外的是大树。"妹妹着急地反驳着:"不对,不对,哪有那么直的大树,那是大伞。"
坐在旁边的爸爸耐心地对孩子们说:"车窗外闪过的是白杨。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生长,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这么直,这么坚强。从不软弱,毫不动摇。"
爸爸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是啊,白杨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能够茁壮成长,它从不选择环境,总是默默无闻地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为人们送上阴凉,为人们阻挡风沙。
爸爸是在赞扬白杨外在的高大挺拔吗?不,爸爸是在赞扬白杨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
列车上孩子们和爸爸的对话,让我想起了祖国西部的建设者们。他们服从祖国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儿女去开发大西北。他们默默无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经过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祖国西部的美好。
一件往事在我的脑海盘旋。放学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一道题不会做还没有回家。我走过去,一遍又一遍地为他讲解,但他还是不明白。最后,我不厌其烦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给他讲明白。
第二天,他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钢笔。望着精美的钢笔,我很想收下。而且钢笔上的美丽公主还在不断地向我招着手。这时,一棵棵高大的白杨,一个个西部建设者的身影进入了我的脑海,只一秒钟的功夫,他们就战胜了美丽的公主。我对同学说:"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给你讲题是应该的。"
在我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要时时以白杨,以西部建设者为楷模,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读白杨有感 篇5
白杨,是戈壁滩上勇敢的卫士,它顶着狂沙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在它身上可以发现出一种令人敬佩和敬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像烙印般印在为建设祖国而奔赴新疆的人们的心里。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白杨》中,描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把孩子接到新疆念书的途中向他们介绍坚忍不拔的白杨,借此表达自己坚守边疆、建设边疆的的坚定志向。本文对父亲的语言作了重点描述,从中更能体现出父亲希望儿女学习白杨能很快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坚定、坚强的精神。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用自己青春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信念点燃西部的新希望的人们。每年,都有不少应届大学生怀着一颗爱国的心来到荒芜的西部,用自己的能力建设祖国。上个世纪,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经响彻云霄,但是这句话到现在也是许许多多奔赴西部的大学生的心中的想法,西部建设者们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白杨》,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相信,我也会学习他们,尽自已一分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