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2025/09/03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来教学: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人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快乐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能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生成的问题被逐层解决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因而,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树立服务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2

今天带领学生学完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照例翻开《语文教学参考用书》,自查一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同时也检测一下自己把握教材的能力。

打开教参,发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已顺利达成,可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却有所偏颇。我细细研读了教参第三个目标: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确实,整堂课学生深刻感悟到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唯独没有感悟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的品质。是我的疏忽还是教参设置的目标有些牵强,我想还是从文本中找出答案。

我把课文再次读了数遍,能体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的地方我勉强找了这样几处地方:1、“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2、“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3、“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其他再也找不到此类的语句了。

首先,我们来看第1处和第2处,“思考”“沉思”就能读出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潜心研究吗?“衣衫不整”是他潜心科学研究的反衬吗?对于一个对爱因斯坦缺乏深刻了解的学生来说恐怕有些勉为其难吧。我想即使学生能够读出这层含义,恐怕也难以经受别人的发难:“像是思考”是真在思考吗?谁能保证他思考的'一定是科学事业方面的问题呢?

其次,我们来研读第3处,工作室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只能读出书多,恐怕连爱因斯坦爱读书的品质都难以读出来,现在许多学生家里的书架上已经是书目繁多了,这能证明主人爱读书,读了许多书吗?更何况室内乱得一塌糊涂。

本来我还想补上这一环节,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脑中。

所谓有得有失,课堂上,学生的解读可谓百花齐放:

生1: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人,但不一定是最伟大的人。因为最伟大这个词有点儿太狂了。(生笑)

生2: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伟大就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拥有的,如果用上“最”我觉得反而是用词不准。

生3:老师经常说平凡之中见伟大,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虚坦诚的品质就是一种伟大。

生4:爱因斯坦第三天按小女孩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也可以看出他的伟大。(师:为什么?)因为爱因斯坦知错就改,一学就会就是一种伟大。

……

(这些在教参中就未有解读。)

为教,还是为学,我想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我一定要把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到爱因斯坦的事业心方面,不知这堂课是什么样子了。写到这儿,我好像自己也变得“伟大”了,其实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不完美的教学行为找一个托辞罢了。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3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与深度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过讨论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学,观点更加鲜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还处在模糊状态的学生也能明确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朱祺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朱祺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有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下课的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探究,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认为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抓住了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出了一个形象鲜明的爱因斯坦,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课文透过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课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他们去品读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而这些就体现在课文的那些细节描写中。因此,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不断促进学生抓住这些细节进行品读,引导他们发现并思考。首先,引导学生从爱因斯坦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写中抓住关键词语认识人物。再通过三次相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让学生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流于文字表面的`肤浅阅读,而是通过学生的体会,反复朗读、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等,让他们有的放矢,最后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去领悟其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横向解读后,学生的体悟就有了载体,也就更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伟大”与“平凡”的真谛了。

上完这堂课我感受颇多,一堂课的呈现,课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有认真准备,才会有所收获,也才会让我们不断成长。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5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与深度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过讨论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学,观点更加鲜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还处在模糊状态的学生也能明确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朱祺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朱祺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有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下课的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探究,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认为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6

今天结束了这篇课文,感觉星期一上课有点精神游离,多花了点时间帮学生找回状态。

这是这个单元我最喜欢的文章,带着学生读读演演,一节课过得很愉快。学生在课上客串小女孩的天真,爱因斯坦的谦虚;在想象爱因斯坦的蓬乱,一塌糊涂的书房;在辩解伟大与十全十美的区别……

当然,课堂并非一直是热闹的。一开始,朗读出现只有两三个人举手的场面。对于这样的文章,我是有点意外的,角色扮演,不应该是孩子喜欢的形式吗?不过,这样的尴尬在几个孩子尝试读之后就消失了。有了带头羊,再加上后文爱因斯坦的童心与女孩的天真,孩子们真正被文中人物所吸引,课文变得更形象了。

下了课,我在想如果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孩子自习后面的段落,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文章浅显易懂),那第二课时也许会更生动,以此减少些直接的课本分析,课堂效率会更高。

唯一疑惑的是,课文为何一会以小女孩的口吻叙述,一会以小姑娘的口吻叙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7

一、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在生成中体验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利益,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在展开讨论时,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不断变化,意义不断生成,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路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