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1
我们的学生学习关于战争的课文,对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他们来说,这个话题有些遥远。但是有了前两课的经验,学生已经对战争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通过读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无情与惨痛,通过读去感受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教学本课时,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读出感情,,悟读交汇,深入文本。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部分时,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景:请大家闭上眼睛注意听老师说,用心去感受:一个爱妻子、爱孩子可敬可爱的父亲,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个用生命捍卫和平的勇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假如你是小雷利你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思考并睁开眼睛,然后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融入到画面中,感受雷利的心情。再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描写雷利心情的句子,学生读的时候就能真切感受雷利的心情了。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景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我在利用教学资源这处做的不是太好。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深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老师课前应该收集大量有关世界和平局势的资料以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给学生刺激。可是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在此环节,内容有些空洞,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2
在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中,我欣赏到了一节节精彩纷层的课,也让选择在靠后时间上课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参后的实录,又上网欣赏了一些优秀课例,我终于确定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痛失父亲”部分的语句。围绕着教学目标我详细设计了教学过程,可临上课了,我却总觉得没底,于是请谢老师和组里老师帮我听了一遍。课刚上下来,谢老师问了我一句:“你第二课时准备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课时都上完了?”其实新课标一直强调课时目标的设定问题,而我为了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所谓的“精彩”,我还是身陷囫囵,无法明晰自己该做的。
回到办公室,又和钱老师聊了好一会,对于“第一课时该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审视教材,明确了两个课时的目标,“忍痛割爱”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就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痛失父亲’”部分。这样的一个目标设定,反而让我有了“拨云见日”的明朗。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样将儿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为了指导学生感悟雷利“痛失父亲”的巨痛。在朗读指导方面,我通过“想象相聚画面——痛失父亲”“回忆父亲为人——痛失父亲”“想象父亲有所作为——痛失父亲”,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指导,次次的回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感人至深。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黑色蜡烛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当时的场景,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结题部分没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
一、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拉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因为自己是军事迷,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节。每次读完这篇课文,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很多时候,我的眼泪都要落下,同时这篇情真意切的课文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班上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
可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发现班上的孩子没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吁,没有收到战争的感染。课后,反省自己这节课的失败。在上课之前,我就预设到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我设计了朗读环节。先是教师范读,读着读着,我的眼泪都要落下来了,可是班上还有几个孩子竟然在笑。然后分小组读,学生个别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可是,班上的孩子还是没有办法体会出来,朗读的时候仍然不够充满激情;于是,我决定带领他们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然而,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几乎没有失去亲人的人生经历,所以,这层感情也没有体会出来;好在课前我做了功课,补充大量的战争图片、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才,感觉出学生慢慢地对战争有了一些感觉,对作者有着同情。
课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小练笔。让学生欣赏现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所想写下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话、一句名言或一幅对联。)
我想,还是要课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他们能够深切地体验。所以,我又一次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资料再次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下节课,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补救课堂上的不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境,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热泪不禁盈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尤其是励芸同学朗读的2、3自然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课堂因为她的朗读而精彩异常。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体现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周璐露同学能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叶旭东能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三、教学课件简洁、实用,为教学服务。
本节课上的教学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虽然很简单,但是非常实用。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如亲临其境,关于战争的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而唤起了学生对和平的渴望,树立了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观念。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发言面比较窄。我觉得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另一个是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是有些少,学生在没有组织好内部语言时,自然就不会举手。而这样,那些阅读感悟能力较强的同学便显现出了优势。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回想这节课的准备过程,真是感慨万千。同组老师尤其是师傅朱伊红老师的指导,自己的潜心钻研,终于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让人满意的效果。虽然这只是一次活动,只是一节课,但是带给我的意义决不仅仅是这些,我想我的收获会更好地运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6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对两课时的教学过程的回忆,自我总结一下,进行教学反思。
进行第一课时时,首先通过让学生看战区孩子们的悲惨生活,使其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尤其是给孩子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很快进入状况带着悲壮的心情来学习。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各抒己见、小组合作学习等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体会感受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度没有把握太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没有进一步给与提示使其自我思考得出答案。最后指导学生怎样有感情朗读课文,效果还算不错。
进行第二课时时,由于教学时间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后面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因为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所以在这节课伊始,便点名让四五个同学起来读,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忽略了本届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7-10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及总结中心思想。由于时间浪费在朗读上一课的内容上,本节课只讲到划分层次,占用了下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本节应该完成的任务,实属不该。
今后一定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最后感谢老师的宝贵意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7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维和部队士兵均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这里看出爸爸对这次去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
②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从血染的征衣及浸满血的手表这两处细节描写,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同时也表达了我痛失爸爸后极其悲痛的心情。
③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爸爸”仿佛在呼唤什么?联系上下文便可清楚地知道,“爸爸”在呼唤和平,在呼唤人们捍卫和平。英雄牺牲时仍不忘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④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素质。
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加利对“我”爸爸的高度评价以及“我”对爸爸的介绍,所有这些都说明爸爸为和平事业宁可舍弃一切,他是个很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⑤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⑥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
(2)对词语的理解。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凯旋:战胜归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这里指战火还充满着一些地区。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呼吁: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
2.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可补充一些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
5.课后安排了3道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2题列举了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理解,第3题是读、写综合训练。通过写感受,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一题的训练可在课文教学后期进行,主要应抒发真情实感,感受的方面、感受的多少不必强求一律。
6.本课生字词较多。“执、硕、圣、充”的声母是翘舌音,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另外,要注意“姨”字中“夷”的笔画,“夷”共有六画。课文中有一些专用词语,如蓝盔、征衣等,教学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
四、教学案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是“小夜莺”,还是雨来,他们都非常勇敢!
生:他们的机智、勇敢让我们非常敬佩。
生: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镇定自如,真是胆识过人。
生:我认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憎恨战争。
生:我觉得如果世界没有战争那多好!
生:战争虽然残酷,但小英雄们用勇敢、智慧,用正义去争取和平,消灭战争,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不信,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质疑激趣
师: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师: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