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个人读后感

2025/09/0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个人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个人读后感 篇1

假期里,总少不了一本好书的陪伴。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交了一个好朋友,认识了一位好老师一样。

在新华书店我买下这本书。淡紫色的封面,“每个人都要说再见”几个醒目大字用金色的字体印在书的上面,闪闪发亮。一个留着齐肩短发,头发上扎着两颗金色星星,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站在书的正中间,手里还抱着一只可爱的小黑狗呢!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在那里我结识了被儿女们像包袱一样推来送去但依然乐观开朗、慈祥睿智的外婆老姜茶;结识了在学校里是受气包,在老师家长眼里是问题小孩的小姜片苏婷宝;结识了斯文和气的通迅录先生方扑满爷爷;结识了喜欢钻研菜谱,做创意美食的胖大厨七厘伯伯;结识了喜欢嗑瓜子的可爱小黑狗;结识了拥有神奇声音的配音家吼爷爷;慢慢地我仿佛与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为老姜茶被儿女像包袱一样推来推去而悲愤,为苏婷宝在学校受尽同学欺负和嘲笑而愤慨,为家吼爷爷的去世而伤心,为苏婷宝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得到老师与同学的理解而喜悦,为老姜茶和苏宝婷在快乐老家的那一段幸福生活而高兴,为苏宝婷的妈妈强迫老姜茶扮成精神病人欺骗老师而愤怒。

时间过得飞快,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关上书,心里有千百种滋味。我很喜欢故事最后苏宝婷想到有一天要和老姜茶分开,老姜茶说的最后一段话:“照样读书,照样生活啊,照样和同学吵架了又和好啊,照样哭啊,笑啊,唱歌啊,吃好吃的东西啊,只不过多了一种东西——叫想念!”是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就把人生比作一场宴席吧,虽然每个人都要说再见,宴席终归要散,但是你有没有体验这宴席中的乐趣呢?有没有珍惜这宴席中的欢声笑语呢?从现在开始,珍惜身边的每一刻吧,珍惜父母的唠叨,珍惜每一次旅行,珍惜每一次全家团圆,珍惜每一次和朋友的嬉闹,珍惜这些平凡的小事,也许有一天这些都将不复存在,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珍惜吧!

个人读后感 篇2

1、婚姻和家庭是需要用心经营的,而其中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主角起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她对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和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2、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技巧非常重要,尤其是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更需要三思:时间、地点、方式方法?

3、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幸福,创造幸福和感悟幸福。幸福需要一颗向往幸福的心,一颗用心生活且认真生活的心,一颗时时去感悟幸福和感恩的心!在人的一生中,遇到那个对的人是幸运,但和那个人幸福地相守一生绝不能仅仅靠运气。

4、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和出生,但可以靠后天的努力让自己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作者从小生活在“疯人院”一般的家庭,但她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她的生活如此精致而烂漫,也让她的生活得如此幸福和满足。

5、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反思和总结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作者就是在一次次反思中让自己没有变成工作狂,让自己变得更加女人,更加美丽而温柔的。

6、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如果她对幸福很敏感,心中珍藏的尽是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相信她对爱人的抱怨就会换为无尽的鼓励和支持,家有如此贤妻,男人不成功也很难!这本书是我在给女儿借书的时候,在很匆忙的状态下无意中翻到的,因为封面上写着“全世界最幸福女人的生活手记”,我就很好奇地借了下来。这本书大部分是在我最最难受,难受得难以言喻的时候看的,因为远在家乡的父亲病重,我赶回去看他的途中,那几千公里的归乡路是如此的漫长!那个时刻,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长途客车上,睡眠变得如此的艰难,我只好一次次地把书打开看上一段,跟着作者去感悟幸福,心才会慢慢平静下来。当父亲永远地离我而去,经历了那种内心从未有过的悲痛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完了这本书,并告诉自己:我要好好生活!幸福地生活下去!爸爸在天堂会看到的!感谢生活,让我遇到了那么多幸福或不幸福的人们,让我不断地照着这些正面或反面的镜子,可以让我在不断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以幸福为己任,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和他们一起创造幸福,感悟幸福。

个人读后感 篇3

流亡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放逐。某位一直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作家,写下《一个人*的圣经》。他是一位流亡的作家,是一位逃离了自己故乡的华裔。

第一部汉语流亡文学作品大概是屈原的《离骚》,被放逐的诗人漫步河畔,他写下对明君的渴望,问出没有答案的难题。流亡话语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从未消亡,而流亡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在《一个人*的圣经》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双线叙事,现实是自由的`欧洲,过往是流放他的祖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者不像书中的德国女孩想要背负起犹太民族的哀伤,他只是想要从追忆当中寻求解脱。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去意识形态化不是简单的替代,如果用另一套意识形态来取代原有的意识形态,主体性依旧难以确立,而《一个人*的圣经》当中也着力探讨如何重建个体的自我理解。这种意义上,个体的流亡不只是要逃离某种环境,更是需要摆脱控制。在希腊神话中,俄狄甫斯王试图逃离厄运,结果仍旧无法走出命运布下的天罗地网。

不得不说,书中的一些观点是有失公正的。但是,你无法去责怪他对于1997以后香港回归的抵触和恐惧,一个有着十年*浩劫动乱记忆的人不敢相信未来是因为他找不到任何可以笃信的基础,他看到太多光怪陆离的倾轧,人心先被利益扭曲,接下来又被生存的欲念矮化,疯狂像瘟疫吞食着这片大地上仅存子民的理智,你无法苛责一个人在席卷一切的风暴当中有一点自保的意识,覆巢之下想要生存唯有对他人放出利剑来饮血求生。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于过去苦难的书写,构成了反思和历史的记忆。如果一个国家忘记错误,那么也只能重蹈覆辙,正如《阿房宫赋》当中所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高行健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裔作家,一直有着诸多争议。或许诺贝尔奖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和权力的影响,但也非牛鬼蛇神、跳梁小丑都可以轻易染指的领域。高行健的流亡身份或许为他的获奖赢得了筹码,但他的文学水准也使得获奖实至名归。无论文字力度、思想深度还是叙事艺术,都值得获得文学界的至高奖赏之一。

个人读后感 篇4

《总有一个人爱你如生命》听到这本书的名字,爱你的家人、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孩子……想想总有一个像爱生命那样爱你的人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事!

可是今天我试读的这是一本原为踩着高跟鞋独立自主的现代新女性,儿子出生因病需要密切照顾而不得不成为踏着平底鞋跑遍医院的全职妈妈,用美丽的散文,为我们堆积起的充满浓烈感恩、惜福与感动的好书!作者卓晓然以“锡安妈妈”的身份用心记录罕见病儿锡安成长的点点滴滴,遭遇人生最大的难关,为人母酸甜苦辣的各种心情。每一次收拾行囊、面对挑战、日夜所思当中,作者真情流露,字字句句充满了浓浓的爱与幸福,震撼着我们每一位读者、每一位母亲的心。卓晓然给我们分享的都是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小小的、确定的幸福,让我们读后重新审视生命,珍惜幸福生活,仿佛瞬间得到了无穷的力量。她只身一人抵御大风大浪的勇气,她耐得住养育罕见病儿的艰苦,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惜福。

我平时对儿子总是过高的期望,不停地批评,家庭气氛曾经是那么的不和谐。锡安妈妈决定顺其自然,决定不再期待了,你能就能,不能就不能,我要好好当个母亲,不再把自己当教练。的确如此,我也一直在扮演教练的角色,儿子在我眼中却始终不如意。()好好当个母亲,给儿子带来更多的`快乐,我却发现对儿子的失落渐渐少了,儿子一天天成长的更快啦!家庭气氛和谐幸福,开心的事情也多起来!

曾经有些事情,我总是想不通,认为不公平,越想心情越发糟糕。历经苦难的锡安妈妈学会不带着“苦”往前,让每一场“难”成为生命中的养分,滋养自己、更滋润了儿子。以苦为乐,现在我开心快乐,心里暖暖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受尽风春雨打,终究会见彩虹。

疼爱女儿的爸爸在篇尾写下后记《让我再疼惜你一回》。爸爸说,女儿书中写下她一路披荆斩棘,充满欢笑泪水的艰辛历程,爸爸深深的祝福她,有朝一日必尝香甜果实。年长的父亲用余生继续疼爱女儿!我的老父亲何尝不是这样呢?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平时住在父母家里,每天下班回家的我可以马上吃上热乎饭菜。周末才让父母休息两天。平时买菜、做饭……操劳辛苦,爸妈用心疼爱着我和儿子,感谢爸爸妈妈!

个人读后感 篇5

从前我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难过和开心都写在脸上。

从前我是个胆怯懦弱的人,一遇到困难就想着向别人求助。可是后来我发现,哪儿有那么多人有时间来将你解救,真正能让你走出困境和僵局的,往往更是你自己。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把所有的情绪都丢进深夜的被窝里,丢进旁人都沉睡了的夜晚,丢进不被打扰的凌晨的情歌里,那里有我所有的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心灰意冷和不堪重负,然后,所有的这些又都在这个晚上死去,默不作声,不被察觉。

有人问,人的成长要多长时间,要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如果让我说,一次就够了。只要你真正地完成了一次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你就会从此找到方法,并且不再会轻易地对困难产生惧怕。

《爱你,罗茜》里有句话说:“你应该找一个时时刻刻都爱你的人,一个永远陪着你的人,一个爱你全部的人,特别是你的缺点。”这个世界上哪儿有什么所谓的百分之百完美的另一半,不过都是彼此在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打磨和牺牲。

愿我们不求结果,无问前程,只求善待相遇,不忘初衷。

愿我们生而明亮宽宏,爱得厚重开阔。

愿我们把今天当作在一起的第一天,也把今天当作在一起的最后一天。

愿我们热情,慎重,并且永远记住相爱的感受。

总之,很喜欢一句话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

希望我们做另一半的小女人,可爱而柔软;

希望我们做自己的大女人,不易破碎,不怕失去。

人和人之间总要留有最基本的体面,哪怕再看不顺眼的人我们也都保留着表面上的和气,如何才能在一个喜欢自己的人面前也不惜用伤人的态度和言辞,我实在难以想象。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回应他人的好感和喜欢。但我想说,请给对你动了感情的.人,留一点美好的幻想。这幻想不仅是对你的,还有对他自己的。爱你的人不应该被你的无情伤害,我们谁都无法被所有人喜欢,遇见能看到你的美好并爱上这种美好的人,本来就不容易,本就值得我们感恩和珍惜,不是嘛?

生活不会轻易放弃谁

日子还长,多的是快乐美好。

谢谢你们,喜欢着如此普通的我。

谢谢你们,做我平凡世界里的英雄。

个人读后感 篇6

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外向的社会,需要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光说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理会别人的眼光,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得要多么彪悍的内心才扛得住外界的七七八八。所以,揣着一套内向的脑袋嘴巴心脏行走在这个如此open的世界,强装淡定的外表下总是难免心绪跌荡心率不齐:我怎么办,越来越孤僻笨拙不合群?哪怕偶尔被打击坏了,扯嗓子反抗:内向肿么了!谁说一定要外向?!也会在人家的一片默默的笑而不语中沦为给自己残障特质找借口的没出息行为。

我原想这本无论从书名还是封面都透着一股文艺之风的小书,会不会也是内向人群自我开解的自娱自乐。还好,它不是。我貌似第一次开始正八经地审视自己这个偶尔自鸣得意、偶尔为之恼火却又始终改变不了的性格,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次聚会上,跟着边的、不着边的朋友同学们热络亲密、话题不断,散了以后回家路上自己一个人沮丧得想撞墙,仿佛刚被从一架负能量辐射器中释放出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刚刚那几个小时里,所呈现的`都不是我自己。我也从没意识到,当置身一个我假设“必须外向”的环境中时,似乎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调节到另一种方式。所谓的“适应”。

但这种适应的结果是我越来越强烈的不适应。那么是这个“外向假设”有误?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还是我对内向外向的划分和对立分类本来就过于片面?

作者是个心理学家,也是个很好玩的内向女性,她用另一种方法告诉了我答案。奇异的是,当作者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内向,不再为之不安、为之道歉,任性地安享在一个人的世界时(丢下丈夫,自己跑去短时隐居;拒绝繁琐的聚会,跟好朋友可以聚在一起,各干各的……),她反而开始尝试去做模特、演员、去指导别人表演等等这些“外向”、“抛头露面”的工作——正如书中所说,当满心接纳自己的内向,它就会成为你独特的优势,你力量的源泉。我想,或者可以进一步说,不只是内向,当你满心接纳本来的自己——高矮胖瘦、活泼安静、张扬内敛——你都会找到你生命力的本源,坦然淡定,不再为自己抱歉。不再为谁贴标签。

下次再不得已去参加哪个聚会时,我想,我一定能在热闹的人群中找到某个心不在焉的人,然后心头一乐:嘿,这家伙也想设法逃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