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习了平面镜成像,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平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习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平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平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平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
4.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2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6、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制作步骤:
1、在2113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5261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1653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平面2113镜成像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5261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4102下平面镜的位置。1653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拓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但如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的左边就是在对方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在对方的左边。这样的效果也叫镜像。
制作步骤:
1、在纸2113上竖一块玻璃板5261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4102燃的蜡烛1653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
【仪器和器材】
蜡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制作方法】
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并在反光面位置两侧的底座玻璃上画线。
【使用方法】
将做好的装置放在方格纸上,并让装置上的记号线与方格纸上的中线重合。
【实验技巧】
做实验时方格纸上的记号,应将物体的整个底部形状画出。
【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2113
1、仪器和器材准备。蜡5261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4102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1653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2、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接着在透明玻璃的两侧放置蜡烛(两根蜡烛要确保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移动并测量两根蜡烛与透明玻璃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做好实验后收拾器材,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研究。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扩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
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5
在休息室,听说是沈##老师开课,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为去年听过她执教初三专题复习《串联电路动态变化》一课,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多媒体,那节课却上得声色俱佳,思维迸发;二是因为去年她是初登讲台,教学语言就如斯干净利落;三是她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
40分钟的课,仍温暖,充实。年轻的教师,却从容,老练。
一、教师基本技能
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利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兴趣、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实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3.教学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鼓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优美,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教师举止大方,从容,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二、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
先看近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后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模仿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考能力。
学生根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单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平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此思考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
3.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积极努力的实验尝试,学会选取玻璃板来找像的位置,学会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全体参与的探究活动,感受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的成像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动,体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特点。
4.表达能力。
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有条理,姿态自然,不扭捏造作。
学生对问题的首次回答难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但是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能尽快的修正、补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近结果。
学生参与度广泛,多数同学在发言表现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
5.应用能力。
大卡车前窗玻璃竖直、小汽车前窗玻璃倾斜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测视力房间距离不够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但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需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关键“平面镜”来解决难题,正好运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当于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回归物理教学的本来目的。
三.需改进之处
整节课教学节奏太快,每个教学环节给与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都不是很充分,导致以下问题:
1.找像时,可能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器材继续实验,所以对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也不能透彻理解。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边演示边讲解,说清楚。
2. 说明平面镜成虚像时,教师并没有用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光屏或白纸来演示,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与小孔成像显示在半透明纸上,教室里投影仪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对比,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简单定义,然后用白纸或光屏去玻璃板后面找平面镜成的像,没有就说明是虚像。
3. 验证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时,一组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让全体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另外,一组四位同学,前面两个实验能看到像,进行实验,后面两个同学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建议每组同学做四次实验,并且在白纸上留下四个物体位置、四个像的位置痕迹,用刻度尺测量并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保证全部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同时体现多次实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这一过程。
四.引发思考
1.新课教学重点在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内容不宜过多,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2.巩固练习、知识应用举例要有坡度,由浅入深,不偏不难,自己要做过,检查无误才能给学生用,注意利用作图等直观的方式解释透彻。
3.新教师一定要多实践,勤反思,不断积累,才能领悟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精髓。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6
预习目标:
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一、复习回顾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不透明的物质的界面时,会返回到原来传播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 ,在这种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 定律。
二、学生自学活动
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思考如下问题:
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77,边阅读边观察图4.3-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3)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4)观察4.3-2两只蜡烛到平面镜的位置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器材测量可以知道这个关系?
(5)图4.3-2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6)用直线把图4.3-3中的S与S1连接起来看一看这条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平面镜成像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组讨论:
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
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
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点拨: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
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跟踪训练:
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 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小组讨论: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
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
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
教师点拨:
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
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
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
自主预习:
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
(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
(2)潜望镜;
(3)太阳能电站;
(4)照镜子、
小组讨论:
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
教师点拨:
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解:
学习指导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球面镜包括凹面镜和凸面镜;
2、请举出一例说明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
3、请举出一例说明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小组讨论:
1、在暗室中(或在晚上),观察平行光线分别射向凸面镜、凹面镜后的情况、
解:平行光线射向凸面镜后,光线散开;射向凹面镜后,光线会聚、
2、观看金属制饭勺的两面,体会球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凹面镜可成多种像,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教师点拨:
1、球面镜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非常微小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整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可以根据球面镜实物来了解球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跟踪训练:
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会聚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