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
《亲爱的安德烈》记录了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3年之间的通信。这本书是上中学的女儿推荐给我的。读完这本书很是震撼,也收获颇多。
文中的一行行文字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心灵大门的母亲,字里行间呈现出拳拳爱子之心。文中安德烈的聪明睿智,善良幽默,又有孩子气的偏激。书中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还有那些在我们中国传统家庭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
文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发现母子暂时分开,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而此时,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还横着东西文化,由此就产生了代沟。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走入对方的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安德烈曾在信中这样告诉母亲:“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很多这种语言犀利、一针见血的文字,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这些文字,促使龙应台去思考,去改变,努力使自己重新变为那个让儿子既爱又喜欢的妈妈!
对比之下,想想我们中国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我们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是被照顾和服从的对象,而完全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跟女儿说看了这本书,觉得自己真应该向龙应台学习,真的羡慕母子间无所不谈、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方式,不想女儿开心地说:“其实妈妈已经做的很好了!”那一瞬间眼睛竟湿润了,感动于女儿如此理解体谅妈妈!想想女儿上中学以来,因为学习任务变得繁重,我总想让她变得更高效,更井井有条,为此没少唠叨甚至大发雷霆。好在女儿比较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有时虽有不耐烦,但从不顶撞。这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亲爱的安德烈》母子间的书信交流,也让我想到了,当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分歧时,何不用字条交流来解决问题呢?之后,女儿的书桌上多了一个小本本,每当我有什么建议时,把这些想要说的话写在上面,我少了更多的'唠叨,女儿则更多了一份理解,合理的建议她总能欣然接受并乐意和我交流。母女之间又回到了朋友般无话不谈的理想状态!是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担心你的孩子有多叛逆吗?
真幸运自己在孩子青春期之时遇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也有幸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本家长和孩子都适合阅读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同龄人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作为孩子,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看龙应台一封封饱含爱意的回信,也许会对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
希望爸爸妈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把我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多给孩子一些柔美的微笑,让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2
有个不大好的习惯,看了某本觉得不错的书,就会顺藤把绝大部分同个作者的书找出来看,虽然这样有点机械性重复——毕竟,一样的笔风,基本类似的主题。龙应台的书,才看了《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现在是《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页码:288页 正文语种:中文 定价:26.00 元看到引起共鸣的书,就想推荐给身边的人。每次都会在脑海里,甚至白纸上列出一长串的名字,最后不了了之。担心收到推荐的人看了以后,以为我透过书像对方揭示我对对方的不满,如果担心别人看了我推荐的《不抱怨的世界》,会打心里认为我是因为觉得ta太爱抱怨方才力荐。很想把这本书给母亲看,让母亲明白,我在理解和努力谅解她的不放手的同时,可以理解并接纳我内心渴望她的快快放手。也许,在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母亲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以前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母亲的面前,不论你是30岁,还是50岁,你永远都是妈妈眼里的小可爱,小BB。那个时候,这句话总是用来教育我们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曾想过,这样的母亲,却永远在剥夺我们成为一个成年的独立的人?我没有反对母亲的意思,我也理解她渴望我多多陪在她的身边,做她的小乖乖,什么都去征求她的意见,听取她的建议。可是,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早就学会了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回到家中,我们突然成了一个因为“吃过的饭还没她吃过的盐多”“走过的路还没她走过的桥”多的小孩,我们不再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不再拥有考虑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总是渴望逃离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催促,不断地逼迫下,一次次被迫回到她的身边。内心的不愉悦,怎么也无法通过僵持的笑容掩饰。于是,母亲越来越觉得我的离开,越来越加紧她的紧箍咒,那些让我头痛欲裂,甚至想要彻底逃离的金箍。并不羡慕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的关系,因为太清楚这样的书信基本上在我这里就变成了汇报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尽可能少的提及自己,因为总怕不经意间触动到她敏感的神经,无意造成了她一夜的无眠,过失徒添了她一缕银丝。于是,敢说的越来越少,跟自己有关的越来越少。母亲觉得我越来越远,她察觉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她感觉女儿对她锁紧了心门。这样的一种畸形,习惯了,也就不见得那么畸形了。希望有勇气把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妈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3
我很惭愧,自从离开学校上班后,很少这样安静的看完整本书了,感谢老师安排了这次亲子阅读,有幸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同为母亲感触颇多。这本书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在36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6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而作为读者,也在这36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很能引起共鸣的一本书。
不过很可惜,据我观察,儿子你并没有认真去看这书本,只为完成作业——摘抄。龙应台与儿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存在我俩之间。全书最触动我的是"独自宣言"那章,其中安德烈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是把我当成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是的,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心声,你们渴望独立,你们也知道父母爱你,可是,却并不喜欢父母"太爱"你,你们觉得这种"爱"令你们透不过气来。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时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这个时候的任何关心和关怀,在你们来说都是唠叨,烦不胜烦。我自认为在养育你的过程中,还是采取的"放养"态度。像平时QQ空间你对也我们加密;跟同学网上聊的火热,满脸讨好地问你聊些什么,即使你别有深意的瞄我一眼一笑置之,搞的我像《小红帽》中的狼外婆似的,很尴尬,我也从来不深问,也不会去想方设法地探询,因为想想当年,妈妈我何尝不是对大人们敬而远之,和同伴儿却有说不完的小秘密。妈妈对你是开放的、尊重的,但是我又无法除去自身血液里中国传统的部分,希望你最好听我的,最好永远依赖着我。
还记得儿子你进入初中住校后,第一次不在妈妈身边了,回家后特别不习惯,跟你通完电话会哭,那个整天腻在我身边的孩子不见了,心情极度失落!我知道长大后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创世界,这来得太快了!初中、高中、大学,你真正陪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了,所以你只放假在家我很少独自出去玩,每年暑假我们也会抽时间全家出游,那些将是我回忆的最好时光!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母亲读到这里是多么感伤呀!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你未必会领情。
但作为东方人母亲,我不可能做到像西方人母亲那样放任孩子你自由发展。你现在对很多问题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对妈妈的话会有诸多反驳,甚至是不削、对抗。你常说我们之有代沟,可是我自认是讲理的,我不会将自已的价值观强加于你,你也不用觉得我们之间有多么格格不入,平心静气总是可以相互沟通的。有时父母对你一些不当行为的指出未必就是一种管束,青春期总是叛逆的,当你真正成熟时回看自己会觉得当时自己是多么幼稚,所以作为过来人的我们的提醒总是有收益的,至少会让你少走弯路。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认真地审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于孩子是爱,但爱不是占有,是希望,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安分地做个拉拉队员,欣赏、鼓励、支持,而不是跳下去干预、指挥,让你去自由飞翔。我们永远爱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4
一本好书,一张睡椅,几束午后西斜的阳光,安静地度过下午。我喜欢读书,喜欢它像一位博学的老者为我排忧解难,让我沐浴在阳光下,让我看清大千世界。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令我感触很深。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再次相遇,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龙应台有着学者的深刻和谨慎,安德烈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说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是啊,拥有了本事才能拥有选择的权利,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当拥有了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尊严时,人生也就变得欢快和充满意义。
书中又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
人的一生很短,开始有父母的陪伴,后来有朋友的陪伴,再后来是妻子、孩子的陪伴。渐渐地责任变重了,孤独也随之而来,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难以诉说自己。
对每一个人来说,父母见证过我们所有最初的岁月,而我们见证着父母最美好的岁月。我们终究是象棋中的一颗小卒,漫漫人生路终究一去不复返,一去不回头。就像书中:“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往前冲的路上,父母永远都是最温暖的港湾,成功与落魄,他们永远都支持着我们。是啊,普天下,也只有这样的爱,虽然注定以分离为终结,却不以欣赏为前提,不以结果而决定。
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懂得感恩,父母不管孩子年少时多么敏感和封闭,都尝试着以各种方式,纸条、书籍、信件来与孩子沟通,现在想来,爱只是前提,表示我们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接受,可它不能代替努力,不能代替我们在彼此了解过程中所有摸索的成功与不成功,不能代替我们在表达和接受相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自我反省和调节,不能代替我们去表达、去沟通、去感受和了解。每位父母都在尝试用最真挚的心灵与孩子沟通,也是就是那实际效果甚微却清晰的态度渐渐打动了平静的外表下极度不安的心灵。
读完此书,也让自己从此慢慢明白,人生是一场只知道方向却没有精细地图的远行,很难判断百米之外,是沟堑,还是坦途,是深山密林,还是平湖幽谷。但是你给出的爱,你拥有的爱,却可以超越境遇,不离不弃,始终如一。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5
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出一条路来。
——题记
《亲爱的安德烈》作为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集结,共收录36封书信,从安德烈的18岁一直写到了21岁,而那个时候,正是他的心理最矛盾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人生没有彩排,一切要你自己决定。在第7封书信里,菲力普的iPod被老师没收,要存两个星期,他认为校规不合理,于是他回家一次次想找老师的辩论,可最终平静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与犹豫?因为——革命是需要时间的。
的确,有时候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看着书,我的思绪来到了公元前99年。监狱最深处,黑不见五指臭气熏天的死刑牢房里,坐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对他来说,反抗就是死,宫刑才能活。死,好歹能给后世留个好名声,而活,活着的意义何在?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胯下之辱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被亲人虐待的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站起来,在那张同意宫刑的纸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正是他的隐忍,《史记》才有了面世的那天,而它的面世注定让司马迁流芳百世。
我想菲力普一定也知道这个,他才会咽下这口气,不与老师争辩。
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记得期末考地理卷发下来时,我发现比我的估分少了1分。翻了一遍卷子我才发现,有一个题,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基本一致,只是顺序不一样,被扣了一分。当时的我很气愤,也有些失落:要知道这1分可是我能不能上90分的关键啊!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申述,可分值太小没法申述。我懊恼了一会平静了下来,仔细思量,因为自己写反了,就给了老师扣分的机会。这次是没法改变了,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吃一堑,长一智”,嘿嘿,吃点亏长记性。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得改变自己。龙应台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他们母子俩通过写信这种相互努力的方式,相互有了最深的连接。所以在任何时候,妥协尽管看起来一件略微丢脸的事,但他却能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