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龙应台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龙应台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龙应台读后感 篇2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龙应台读后感 篇3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为母亲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母亲的第一个反应是“好,我学会了,以后能够做给你吃了。”,儿子却认认真真地说:“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自己吃。”
家是什么?有父母在、伴侣在、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长的催生剂,“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做了母亲后立刻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能够在十分钟为四个孩子端上色香味加营养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员个性的意识,个性是女性,即使如龙应台这样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变成了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样顽执,躲但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规律,“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书里《山路》一文里的一句话,也是作者在叙写亲情的基础上,对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实的体验:哪怕是我们还能彼此拥此的此刻,我们也务必找到自我,素颜修行。若没有这份独自承受人生的'勇气,我们无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伤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场的炉门前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当不了给失忆母亲带来温暖的“雨儿”,为儿子送行时控制不了“母亲的深情”。
龙应台读后感 篇4
十九岁的华安,十五岁的华飞为龙应台改版重出这本书写下了对母亲想说的话“跋”,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序”。
想回忆一下快乐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吗,这本书至少可以帮你暂时忘掉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当下,做一回三四个小时的神仙,就当坐禅打座吧!
当我翻读这本书时,似乎感觉它正一点一点打开我的童年记忆库,里面的脚印深深浅浅,在深的脚印场处,还能挖出一点残尘的信息。最有趣的是我给鸡做手术。那一天放学回家(小学五年级),我看到我们家的一只鸡待在大门口的`台阶上发愣。我赶它,它不跑,我抓它,它也不叫唤。一摸它的鸡食盹,胀鼓鼓的。我想不好了,鸡中毒了!鸡跑到生产队的地里偷吃了拌了农药的麦子。
我对奶奶说,这只鸡快不行了。奶奶说,怎么办?我说让我试试。我拿了一把剪刀,先把鸡食盹周围的毛拔掉,剪开鸡皮,又把鸡的胃剪开一个口子,把胃里面的东西清理干净。然后用一根缝衣针线,先里后外把剪开的刀口缝好,整个过程鸡没有叫唤过。第二天这只鸡又像往常一样活蹦乱跳了。这是六十年代发生的事了!农村有一句土话叫做鸡皮狗骨,说的是鸡的皮破了会自己愈合,狗的骨头断了自己也会愈合。
龙应台读后感 篇5
每次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
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这貌不惊人的文字所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件事,我们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
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 篇6
我读每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发现几个美丽的、能让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说不怕老,但我怕老了会麻烦别人,会因为不能自理生活而让别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样的生命质量,但是也要承认,有些时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长,我都有目睹。她们从出生到长大,中间的转变。我有时候的确怀念,她们的婴儿时期,可以软软的抱在怀里,对大人充满了依恋和信赖,会说:我最爱姑妈了。而当她们长大,情感上虽然不变,但是会有不耐烦,有她们自己的想法,也会象大人一样教育我:姑妈,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得承认,我伤过心。
看着书里的描写,触动我自己的心怀。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书里的“爱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我也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互助互扶,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