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2025/09/0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1

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实,这是不应该疏忽掉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对罗布泊今昔对比的探究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明确。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这一遗憾只能留待第二课时解决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2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计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敏锐地抓住文中记录的事实,并保持对事实的新鲜感。

对课文的最后一节,对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评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处理。这是因为:

一、学生理解这句话不存在很大障碍;

二、罗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当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罗布泊干涸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来责难我们的先辈不仅过于苛求,也于事无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手法;

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3、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2、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周围的环境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无数小“家”凝聚成我们可爱而又富强的大国家——中国。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它的过去郁郁葱葱,鸟语啾啾,而现在却迥然不同。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吴岗笔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和作者)(约3分钟) 学生认真聆听,想像罗布泊的今昔面貌。 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学生,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迁移作伏笔。

(二)感知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大组读1~3和9~14自然段,第二大组读第4~8自然段,最末四段由全班齐读。同时思考: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注意:应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罗布泊今昔的句段,再概括。板书:“前”“后”“绿洲”“沙漠”。)(约12分钟)

2、罗布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同桌讨论完成。(约7分钟,板书:?、人) 1、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力求尽快感悟本文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

2、找出相关段落(11~13段),同桌讨论后归纳其变化原因。

1、重视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读完课文后,应指导学生读出最后一段三个“救救”的`语气。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在相应句段旁边作好笔记。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类似的破坏环境的例子吗?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味。)(约8分钟)

教师引导,如果学生素材少,教师可简介环保大使张正祥等的先进事迹,最后板书: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写广告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唤起大家保护环境,增强责任心的意识,请拟一句宣传标语。(约5分钟) 1、小组内合作,大胆畅谈。(学生谈到九曲河的水污染,谈到焦化厂的滚滚浓烟,谈到泸县花园干道上有的游人任意践踏草坪……)

2、学生动手积极,标语有: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游客好,别踩我,我怕疼;社区是我家,呵护靠大家…… 通过合作,学生心中激起了不断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同时,也为了渗透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德育理念。

(四)总结(约5分钟)

让学生总结。若学生表现好,可叫全班齐读最末段;若还没下课,可让学生迅速浏览第15~24自然段,提出问题大家解决或听写生字词以检查学生的预习。

教师总结:出示小黑板,宣读自己写得《无题》“诗”:护林防火,责任你我;绿水青山,国泰民安;珍爱环境,美我家园;呵护地球,壮我河山。(学生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尽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吧!让我们都来争做一名小小的环保卫士吧! 踊跃总结。 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好习惯,也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前————罗布泊————后

︱ ︱

绿洲 ―――――?――――沙漠

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教学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活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优美的ppt图片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随后,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课流程顺畅,基本做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在读、说、写、感中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融入文本,体会作者的遗憾、痛心和呼吁。课后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于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

同时通过教学本文以及平时的教学,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额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由于班额较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导,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探究热情。

第二,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探究性学习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压力小,所以老师也能放开手脚,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级,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繁重的作业以及考试,课前预习不到位,尽管老师一再增加课内探究时间,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所以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6

新的语文教材,加强了给学生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选入。这一鲜明的变化,其实也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

初读这篇课文,我的心就被震撼了,由美丽的仙湖到苍凉的沙漠,那该是一场怎样令人惋惜和痛苦的巨变啊!我多想看看过去的仙湖!我又多想再看看如今的沙漠。我想,假如我到了那里,一定是泪流满面。我更想痛斥造成这场悲剧的人类啊!我想,我一定要让学生在触目惊心之中受到震撼,去热爱自己的家园。

基于新课标理念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我的教学总体设想是:带学生进行一次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该单元也是一个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那么,让学生在文本中体悟情感,认识当今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就是这一课的重点。

然而,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利用画面、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解决教学的难点。课前播放《月牙泉》歌曲,创设忧郁的情境。再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情上得到初步触动,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注重多形式朗读,读中悟情,并在朗读中体会对比、排比、拟人等手法的效果,从而弄清罗布泊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环保观念。

通过本课教学,我的收获与反思如下:

1、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先由歌曲入境,再由课题入情。看图片,粗略感知变化;读文字,细细体验变化。心灵受到震撼,自然地分析变化原因,激起对人类行为的谴责与痛恨。最后由课文联系生活,交流生活中的环境破坏实例,多形式自由表达对人类的呼吁与劝戒。直观的图片欣赏与感性的文本朗读相结合,多形式的朗读展示与开放的评价指导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生动。

2、营造氛围,提供情境,注重情感体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本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月牙泉》忧郁的歌词与旋律,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情感氛围。当他们从课题中体验到惋惜之情后,再观看罗布泊往日与今朝的对比图片,心灵从一个高峰跌落到低谷,他们那种凝重的表情,小声的惊讶,表明他们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再从直观的图片进入到生动的文本,有了前面良好的情感铺垫,学生一下子就动情了。在解说罗布泊旧貌时,满含赞美和喜悦;而读到今日惨状,字字哀婉,声声叹惜,句句沉重,已无需我用过多的语言来指导,也不需再用丰富的语言来“煽情”,作者的生动形象的文字已激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已身临其境,如入其地,如观其境,在触目惊心的旅程中引发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谴责与痛恨。他们对于“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又”字的重读,对于“救救月牙泉、救救青海湖”的急切的呼吁,感染了每个人的心灵,课堂也进入了高潮。所以,在联系生活谈环境污染实例后,他们对于人类的呼吁和诉说就显得那么直露,那么愤慨,那么深情。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我想,也正因为本课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情感体验才那么充沛,那么投入。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我想,有情感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称得上语文课的。

3、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当然,本课也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本课把“悟情”作为重点,对于文章的比喻、拟人、对比、列数字等手法运用强调较少,只是略作点缀,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又似乎淡了一些。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学生的互动活动较少,尤其是没能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方式。

和学生一起历经这一趟心灵之旅,爱护家园的意识更加浓烈,追求教学艺术的信心也更充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7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在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精彩、重点语句的品析。语文的现代文教学,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要带给我们的深层意义,进而达到教育、启迪、培养他们学会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含义,在品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品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我的及时指导不是很到位,没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如:学生何长磊列出的等式“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类的慢性自杀”其实,这是一个不等式,如改成“盲目用水=植物的大片死亡=人类的慢性自杀”这样就对了,在这里,如果我能够把它进一步提升为“盲目破坏生态环境=人类的慢性自杀”这就把整篇课文的分析从水资源的浪费提升到整个环境的破坏了。

3、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