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小巷深处》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艺术上,手法细腻,从细处入手,小中见大,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或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盲母亲的形象,抒写了母女之间的感情变化,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教学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育爱心。教法上以朗读感悟、启发点拨、合作探究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发展为结构的文章写法。
2、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来描写人物和情感的方法。
3、通过朗读感悟母爱,讴歌亲情,感受人性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学会做人。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2、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3、引导学生搜集吟诵母爱的诗文,导入课文。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名言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谚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对联)“难偿世上儿女债,可怜天下父母心”(谚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4、让学生从谈自己的母亲开始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我”的情感线索: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3、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依课文顺序:
a、英姨收养了我。
b、为我安家。
c、抱着我处处炫耀。
d、为我和别人吵架。
e、为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f、为了我辛苦地卖冰棍,缝棉被。
g、把我调养得像千金小姐。
h、为我的一点成绩而骄傲。
i、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j、每月为我送生活费,自己却孤零零地回家。母亲的形象:高尚无私、坚韧执着、沉默奉献。
母亲是一个双目失明、地位卑微、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的人。
本文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这些琐细的事都表现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4、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的收获和发现。(要点提示:描写母亲外貌的语句较多,学生能找出几例就行,这里仅提供两例。例1:"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写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贽颂。例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飙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羔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了"我"对于自己无知、爱虚荣的深深自责)
外貌
例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例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小中见大:利用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人物。“小事不小”,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的小事来抓住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细腻的情感变化。1。让两位同学把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读出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A、“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P38)
B、“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P42)
C、“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P43)
总结: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问题三]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刚才,同学们都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母亲的句子,现在就让我们以同样的心情,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解读母亲的心声。
5、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前后是怎样变化的?在文中画出并讨论。①为生活满足,为母亲自豪;②家的清贫,母亲的卑微使“我”沉默,回避同学,厌恶自己的家;③离开家,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④为自己的虚荣和无知悔恨、流泪。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的形象:为爱所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三)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者不理解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在母亲为我无私付出和我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来,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四)细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朗读出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1、句子:
a、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塑……辨不出色彩来。
b、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
c、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又光又亮的竹棒。
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又仿佛在等候。 ……
理由:a、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b、母亲内心的痛苦与寂寞。
c、母亲心中深深的期盼;我被无私、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的自责。
d、母亲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母亲痛苦又坚强的心情、神态。 ……
精处品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来,说说你的感受,并试着仿写或找出与之类似的文章和描写。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说出自己的感受。
2、朗诵指导:文章是人写的,是作者感情流动的烙印。读时,激昂处就要还他激昂,委婉处就要还他委婉。如"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错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最毒的地方"、"每一分钱"逻辑重音以轻显重朗读。"守着"以重显重来读。……
集体朗读最让人感动的第25、——28段。
4、配乐真情朗读,揭示主题。母亲为我付出那么多,而我又如何的冷落母亲,怎能不叫我为自己的无知和虚荣而忏悔。所以,我才会悔恨交加而流泪,飞奔回我那卑微、孤独而又伟大慈祥的母亲怀抱。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五个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好吗?
①配角色朗读:女生读第25段,老师读第26段,男生读第27段,指名朗读第28段的开头:“妈妈”,后面女生接着读,第29段第一句男女生二重读,最后全班齐读。
②配上《烛光里的妈妈》的弦律朗读。
③朗读完后,随放课前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半部分(即高潮部分,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情绪激动不已,达到高潮)。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示: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④音乐快结尾时,教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小巷深处》一课,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个盲母,一个养女,他们用自己纯朴的感情给我们精彩而凄美的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亲情故事,同学们,回首我们与父母相夕相伴的日子,想想我们的明天,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我想送你们一句话:亲情珍贵,珍爱亲情(板书)。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相机播放(或表演)歌曲如:《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以引发情感,调正教学节奏,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三、问题探究
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的原因主要是虚荣心作祟。)
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枝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提示:这段文字主要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一个为了养女而含辛茹苦地操劳大半生的母亲的形象。)
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写出了母女情深。)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4、假如你和文中的女孩有相类的贫寒的家庭背景,你会怎样对待你的母亲?“我”是个坏女孩吗?
(提示:俗语:儿不嫌母丑。也许你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也许你会带着母亲逛大街;也许……)
1、小秤砣,压千斤:要重视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写人物的动作、外貌,写竹棒等细节。
2、环境描写:对秋天,石板,小巷和竹棒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形象含义丰富。
①“母亲”的形象: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这一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②“小巷”的形象:深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③“竹棒”的形象:文中的竹棒反映了母亲和“我”感情变化的过程,那“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让读者掩卷深思。
四、延伸拓展
1、必做: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分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著名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
(2)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
(3)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本文以情感上的发展变化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母爱,体会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分析“我”对母亲感情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启发法
先让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然后开启学生思维。
2、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感人的情节,为什么受感动。
【教具准备】
磁带一盘或光碟一张,播放《母亲》、《懂你》
【教学过程】
一、小体验导入:
1、全体学生闭眼30秒,体会盲人的漆黑世界,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让一位学生闭眼摸索上讲台,擦掉黑板上老师随意写下的几个字:“错误”、“伤害”、“谬论”,看他艰难的表现。,体会盲人生活的艰难。
老师总结:这几个体验只是短短的几秒或几分钟,但大家已经可以想象地出一辈子生活在漆黑世界里的盲人的艰难、痛苦。今天就让我们读一篇文章《小巷深处》,走进一位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
二、读课文,
要求:1、速度快。
2、找出文章中感人的情节
三、复述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分析课文
(一)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卖冰棍为生,收留我这个弃婴;用所有积蓄搬家,让我有个住处;含辛茹苦缝被子;给我买新衣服;做好吃的';供养我上学;送营养品、生活费。
(二)“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在课文中找出表现变化的句子。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这个家;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的招呼声;
(4)悔悟,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
(三)分角色朗读“我”临行前与母亲的对话,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复杂的感情。
(四)描写母亲的方法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描写的作用。
五、讨论,反思
1、文章中哪些情节感人,原因是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体会到父爱或母爱?有,请举出实例。
六、写作:
写一篇短文,一个片段也可,关于亲情方面的,表现亲人对自己的真挚感情。
例如:买书,买衣服,接送上学、放学,过生日等等。
七、课外延伸:
搜集关于亲情的诗歌或文章,阅读之后,上课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
2、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学习按照情感发展变化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认识“小事不小”,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4、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身。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
2、作者:林莉,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她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学,不久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3、学习生字:
打旋(xuán)瘦瘪(biě)反驳(bó)黝黑(yǒu)荤菜(hūn)诸如(zhū)难堪(k.......ān)
揶揄(yéyú)倚靠(yǐ)造孽(niè)哽咽(gěngyè)蹒跚(pánshān)憧憬(cōngj..........2、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明确:“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三、默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2)、拿出所有积蓄换住所。(3)、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4)、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5)、母亲对我疼爱有加,关怀备至,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6)、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厌恶家,想离开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她让别人代送,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明确:(1)、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2)、“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3)、“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深情地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母亲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抒发了“我”被母爱打动,深深自责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明确: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
四、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文章中哪些细节提示“我”对盲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细节1:于是英姨麻利的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扣击着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细节2: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用的那根光润的棒。细节3: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细节4: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1)、幼年纯真的我阅历浅,对生活感到满足,为母亲而骄傲。
(2)、我长大后因虚荣心和有了比较思维的缘故,认为母亲社会地位低下,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与家隔绝。
(3)、青年时阅历渐丰,思想逐步成熟,对母亲的理解深入而全面,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了我,让我悔悟。
五、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但从肖像、语言、动作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正面描写。而且通过室友和老婆婆对母亲进行侧面刻画,尤其是三次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抒发情感上起到很大作用,值得玩味。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写母亲这一形像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像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二、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对母亲三年来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压力及内心痛苦深深理解。2、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而深深懊悔。3、对母亲的伟大坚强、忍辱负重而感到敬佩。4、母亲对“我”的悔悟感到欣慰。5、“我”在心灵深处对母亲还是感激和爱戴的。
三、品味语言:
1、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早落得黄叶随风飘零,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不幸。
2、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这句话表现出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强烈的对照,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骄傲”,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的失落。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动作描写。母亲以她特有的敏感,感觉到了“我”对她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内心有着巨大的痛苦。
4、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回来”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明确: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明确: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明确: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明确: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六、教师小结:
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教我们要去爱自己的母亲。问题:同学们能从“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基点,去怎样拓展、升华这种感情?
明确:从文中所表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真爱这一点拓展开,可联想到: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博大的、无私的。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爱的较高层次。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6、小巷深处
母亲表现:收养弃婴、积蓄买房、改变性格、辛勤劳作、调养娇
女、鼓励读书、以女为荣、体谅女儿。
“我”的反应:满足、自豪——厌恶、回避——老婆婆一番话——受教育、悔悟。
————伟大母爱、深沉无私。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篇4
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 的人”、“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 安排 2 课时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 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按句式说话:这是一个 故事。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蹒跚 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 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小 巷 深 处
林莉
养母:
收养 弃婴 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 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 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 虚荣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什么也看不见,夏卖冰棒,冬洗棉被,住着小木棚。在一个清秋的早上,她收养了一个,一个月大的,却被遗弃的婴儿。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后来呢,后来的一切,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小巷深处》,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二.我读课文
1、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吟诵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诗歌。
问一问:如果你热衷探究,可向老师同学质疑,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析一析:如果你长于思考,请你研读分析,谈谈独具慧心的理解。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深情朗读语段,让情感飞舞。
2、穿插主问题,文章叙述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和恩情?
预设的小问题:
1、文中的“我”是个坏女孩吗?
2、假如文中的“我”是我们的同学,你想怎样帮助她们?
小结:母亲收养“我”,为“我”忙,为“我”累,还用爱包容无知的`“我”。整篇文章都是叙述母亲那份深沉的母爱和恩情,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由文及我寻人启事(妈妈)
掩卷深思,对于这样一份深沉的母爱,这样一种无与伦比的恩情,我们该怎样回报呢?来看看这两个实例。
三.拓展延伸
1.报答母亲,田世光捐肾
2.乞丐生日宴请百余邻居感恩居民数十年照顾
四、练习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名校课堂》P18第1——8题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
2、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学习按照情感发展变化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认识“小事不小”,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4、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身。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
2、作者:林莉,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她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学,不久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3、学习生字:
打旋(xuán)瘦瘪(biě)反驳(bó)黝黑(yǒu)荤菜(hūn)诸如(zhū)难堪(k.......ān)
揶揄(yéyú)倚靠(yǐ)造孽(niè)哽咽(gěngyè)蹒跚(pánshān)憧憬(cōngj..........2、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明确:“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三、默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2)、拿出所有积蓄换住所。(3)、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4)、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5)、母亲对我疼爱有加,关怀备至,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6)、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厌恶家,想离开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她让别人代送,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明确:(1)、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2)、“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3)、“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深情地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母亲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抒发了“我”被母爱打动,深深自责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明确: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
四、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文章中哪些细节提示“我”对盲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细节1:于是英姨麻利的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扣击着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细节2: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用的那根光润的棒。细节3: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细节4: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1)、幼年纯真的我阅历浅,对生活感到满足,为母亲而骄傲。(2)、我长大后因虚荣心和有了比较思维的缘故,认为母亲社会地位低下,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与家隔绝。(3)、青年时阅历渐丰,思想逐步成熟,对母亲的理解深入而全面,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了我,让我悔悟。
五、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但从肖像、语言、动作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正面描写。而且通过室友和老婆婆对母亲进行侧面刻画,尤其是三次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抒发情感上起到很大作用,值得玩味。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写母亲这一形像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像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二、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对母亲三年来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压力及内心痛苦深深理解。2、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而深深懊悔。3、对母亲的伟大坚强、忍辱负重而感到敬佩。4、母亲对“我”的悔悟感到欣慰。5、“我”在心灵深处对母亲还是感激和爱戴的。
三、品味语言:
1、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早落得黄叶随风飘零,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不幸。
2、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这句话表现出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强烈的对照,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骄傲”,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的失落。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动作描写。母亲以她特有的敏感,感觉到了“我”对她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内心有着巨大的痛苦。
4、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回来”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明确: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明确: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明确: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明确: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六、教师小结:
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教我们要去爱自己的母亲。问题:同学们能从“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基点,去怎样拓展、升华这种感情?
明确:从文中所表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真爱这一点拓展开,可联想到: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博大的、无私的。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爱的较高层次。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6、小巷深处
母亲表现:收养弃婴、积蓄买房、改变性格、辛勤劳作、调养娇
女、鼓励读书、以女为荣、体谅女儿。
“我”的反应:满足、自豪——厌恶、回避——老婆婆一番话——受教育、悔悟。
————伟大母爱、深沉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