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025/09/0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1

1、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这节课中,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的“情境串”,并从中生成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于教材中的情境不再是单纯的出示情境图,而是将它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既作为知识的载体,又作为内容新颖的课外知识介绍给学生,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练习中的各个题目均与情境紧密结合,吸引学生参与,使他们兴趣盎然。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2

这是在学校有效课堂过关中上的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异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细细思考每个环节,发现了学生积极地几点原因:

1.比较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由于在新授时的基础,学生都能想出两到三种方法,所以对于说出“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积极,都争先恐后地想发表意见,这是新授时所没有的优越。

2.数学书上第二题,我先在黑板上用写好数字的卡纸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先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小纸条,同桌合作练习。学生们一个个边说边移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练习容量,每生都说出了十条以上,而且有了学生的这种和谐的合作场面,课堂的.气氛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3.拓展练习是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不错的策略,学生们都能思考出一二,所以也愿意说,也很想说,而且,每个提问的学生都有机会喊一个同学来回答,这样的形式,学生感到很新鲜,故而也很乐意,气氛就好很多。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3

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学习,交流。孩子的思维的'确是很广阔的,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喜欢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1、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3、由于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探索多种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量不够。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4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教学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主题图中观察到:二年级的.学生正在码头上整装待发;从学生的说话中了解到,他们是去鸟岛参观;从各班的标牌上观察出各班的人数;当学生发现船上有限乘68人时,学生就会从各种角度去说明“限乘68人”的意思。接下来对于乘船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也从而列出了许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题,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口算的方法,最后全班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哪一种算法既方便正确率又高。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这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用竖式计算只是形式不同,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教材把加、减法笔算合并在一起教学。教学首先从小学生出去游玩引入,为观察例题的图片做铺垫;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符合图意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借助学具进行计算,初步发现用竖式计算加法的运算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迁移到用竖式计算减法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竖式计算的格式这一环节上,因为我认为只有学生真正懂得了竖式计算的格式,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竖式计算的好处和用处,所以我着重强调两方面的教学内容:

1、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规范;

2、竖式的计算过程。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竖式,学生在独立列竖式时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1、数位对不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列竖式不成问题,一位数加减两位数错误比较明显,总会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我觉得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涵义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学中要多次强调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因为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相对简单,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再把答案写在竖式上。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

计算是个常抓不懈的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提升上来的,只有多将数学问题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这样每个学生才有自主发展和创新的机会,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6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口算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时我预计孩子能想到计算57+29=86的多种口算方法,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我认为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但是在算法的优化上,我觉得我的处理有些仓促,如果将孩子的各种算法出示在一张幻灯片上,通过交流、比较,这样效果会更好、更直观。

而在计算57-29=的口算方法上我备课时就认为这个难度稍大些,因此我课件上设计了一种方法是:将29看成30,用57-30=27,27+1=28。但是课堂上出乎我的意料,有两个孩子想出了不同的算法。

一个学生的方法是:将57看成59,

用59-29=30,再用30-2=28

另一个学生的方法是:把29看成27,

57-27=30,30-2=28

虽然我准备的方法和孩子们类似,但是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精彩的地方,因此我就没有出示我的方法,这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课堂上有些情况并非我们主观臆测的,我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学生精彩的地方并让它成为一个个亮点。

其次是对于这两个孩子想出的好的方法时,我认为自己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如果能多用些鼓励的话语表扬他们,同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课堂效果会更加的好。

本节课口算有些枯燥,总是孩子说算法,孩子会表现出厌烦的情趣,这是课前我想到的,因此我设计了男女生竞赛、小组大比拼的'形式激励孩子学习的欲望,但是缺少了合理的规则和评价标准进行比拼,因此设计的游戏显得逊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小组大比拼环节,我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习小蜜蜂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进步,但是并没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成熟之处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正。短短的40分钟的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它再次提醒我: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反思、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