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2025/09/07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1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边朗读边通过关键词语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在写法上让学生明白从远到近,有具体数据的体现,也有侧面的烘托,然后练习朗读,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通过交流和品读课文,同学们充分认识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2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到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这段文字中对老人有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文对天游峰的又险又高的文字描写,设计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读中体会。

但是由于经验尚浅,对自己所设计的种种问题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导性过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不断的前进,使自己教学中的遗憾越来越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3

1、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就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便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写如何有选择地进行;揣摩文章明明写了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的.景色呢?让学生在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自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在指导课文的朗读时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设计了默读,自读,听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以前曾听同事上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着手教学时,我就有意引导学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几方面展开学习,再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理解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来感悟老人的勤劳、朴实、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丰满了。天游峰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对于这数字,通过与同学们上四层楼梯相比较,从而体会天游峰的高、险、陡,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从而为体会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处于一种惊叹、激动的氛围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变得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就高了。

教学反思: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5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第二、七自然段以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写出了天游峰的险峻;第三和第八自然段中都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准确生动;尤其是第六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表现出老人开朗豁达的性格,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预设教学的:

一、体会体会天游峰的险(第二、第七自然段);

二、体会扫路人的乐(第六~十二);

三、体会作者的情(最后一句话)。

第二环节教学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生带着“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自主研读课文,首先对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进行细细地品读,写一写、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体会这是一位质朴、慈善的老人。然后,以“是什么让作者对老人产生了敬意?”引导孩子再对文中老人的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和感悟,交流体会,并在交流中生成话题:老人到底累不累?老人为什么不舍得走?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体会老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感受老人对天游峰对大自然的爱,进而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对老人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听了薛老师的点评我觉得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钻研教材的本领。

教师自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组织、排序和二度开发,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文中第七段以游客的表现来烘托天游峰的高和险。学生谈到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体会到了台阶多、游客上山难,其实我可以追问一句“除了体会出山的高,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因为游客的表现有三种不同情况,“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更能读出山的险,山的陡。而且我们班有位女生前年暑假到过天游峰,但我也没能用好这一资源。我想,只有课前精心预设了,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才会使得教学更流畅更得心应手。

二、上课要入情入境。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虽然性格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优秀的老师肯定能随着具体的语言环境变换角色。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只有自己深刻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文本的美,领悟到其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多读美文,锤炼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此还想对薛老师说声谢谢,因为我坚信:批评是进步的阶梯!也希望听到更多伙伴的指正,谢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6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质朴而又自信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文章写作极具特色:抓住特征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细致入微,不仅说明了老人生活俭朴,且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个性。另外,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品质。课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苦,衬托出老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本课的设计基于文本的写作特色,着重在两方面进行设计:

1.通过语言、外貌、环境等描写,突出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课文层次清晰,写环境与写人穿插并进。所以设计让学生先找到描写天游峰的语句,组织品读。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体会天游峰的高而险。接着,采用一个采访,让生想象体会游客登山的艰难。这样,从环境的险峻、游客的切身体会侧面烘托出老人扫山路的困难,为体会老人的顽强不息奠定感情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一一找到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语句,逐一品读,感受老人生活俭朴、爱工作、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描写,所以不能交换位置,由此让学生感受要根据观察的角度来描写。其次,品读老人的语言,则抓住两个“不累”和舍不得离开天游峰,明白老人深爱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再累也高兴的轻松心情。最后从“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体会到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借景抒情,借文中笑声的写法,迁移至30年后的扫地声,突现人物主旨。

文中对老人笑声的描写,一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提升了老人的精神的灵魂。所以,在读完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发现老人的笑声惊起了宿鸟,并伴我回到住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由之前的'教学,学生已深深体会到老人身上的乐观开朗、自信豁达,其实他的笑声就能传递出这样的感染力,鸟儿熟悉他的笑声,作者也钦佩这样的笑声,且会一直伴随他一生。

最后,再让学生仿照笑声的写法,也用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来写扫地声。让学生在课堂巩固写法的练习,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3.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板块较多,课堂环节虽环环相扣,但平均用力,重点反而不够突出,亮点也随之弱化。尤其感觉学生是被牵引着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例如学习描写老人的内容,并非一定要切成块来学习,外貌归外貌,语言归语言,就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老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由此让他们充分读书,在写下自己的体会后充分交流,教师则在关键处进行质疑、归纳及提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7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语文课堂轻松点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在课堂导语的设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时,开篇就布设疑阵:同学们去过武夷山吗?哪里有一处景色极秀丽的地方……(板书;天游峰)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包揽天游峰的美丽风光。不过在一路的游览中,我们还要和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与这位老人成为朋友的。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这时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合作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个人吗”、“他的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则放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增长知识。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中,在讨论“老人累不累”、“环境美不美”与“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学生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