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起点:我们本居住于乡村,现在又来学习乡村,对绝大数孩子而言,应该没什么问题,就是乡村生活不太了解的孩子,也可通过边读边想象,读悟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学终点: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焦点: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入戏
1、出示乡村风光照片及录音(鸡鸣声、狗叫声):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图片来,你们想看吗?看这画面,听这声音,你们想到了这是什么地方?对,这是乡下。
2、有一位叫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一起走进乡村的生活,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
二、自主探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真诚切磋
1、请小组赛读。
2、分大组读。
四、自信展演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
2、交流朗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3、朗读最后一段,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
⑴ 朗读最后一段,一边读一边想:“独特”和“迷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⑵ 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
“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五、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同学们从课文中已经初步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乡村人民的那种朴实和善良。
2、作业:
⑴ 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抄下来。
⑵ 抄写生字新词。
⑶ 搜集反映乡村生活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介绍,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他们的在乡村生活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主动入戏
师:我的爸爸是农民,我的妈妈也是农民,我和各位同学一样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孩子,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我们乡下去走一走,请伸出手指,跟我一起写一写课题,板书:
21、乡下人家,我们一起读读课题好吗?——生齐读
二、自主探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
全班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那么,乡下人家的风景到底怎样的独特、迷人?
2、请同学们欣赏图画,在文中找出与它相应的句子。
①、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全班读,想想,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板书:搭瓜架作者通过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与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或是竖着的大旗杆比较,令我们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淳朴、可爱)
那么,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好吗?(有请男同学欣赏女同学的朗读)
的确,乡下人家真的很淳朴、很可爱。
看,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什么?嗯,种鲜花。
板书:种鲜花
②看,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有请女同学欣赏男同学的朗读)
瞧,这是什么?对,竹笋。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竹笋的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小组读)
谁能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手法显得更生动、更形象地描写了春笋从土里冒出来。
板书:春笋冒
在乡下,如果从他们的房前屋后经过,肯定会看见这样的情景。
瞧!
④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小组读)
请同学们看着图画,读这句话并想想,鸡在干什么?鸭在干什么?
板书:鸡觅食鸭游戏
看,红霞、微风、鸟儿、乡下人家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哪个同学,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
⑤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个别读)
到了夏天的傍晚,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老老少少围着餐桌吃晚饭。瞧!感觉怎样?
板书:享天伦
到了秋天的晚上,纺织娘开始唱歌了
⑥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全班读)
看,多么和谐、多么独特、多么迷人的风景啊!你们喜欢吗?带着你们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吧。 ⑦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在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迷人的美。板书:独特、迷人
三、真诚切磋
1、请同学们细想一下,自己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谁,想介绍自己的家乡给同学们听一听。噢!你们的家乡真美。想不想常回去看看?老师也带来了自己家乡的照片,不知道同学们想不想看?
2、展示家乡照片。
3、小结: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今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相信我们的家乡会变得更加美丽、富裕。
四、课外延伸。
1、准备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2、积累好词、佳句。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3、画。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并练习运用“读课文,想画面;想画面,读感受;看画面,述文字” 的方法学习课文。在读文、背诵过程中体会作者抓住乡下人家普通景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在读文、背诵过程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词)
屋檐、装饰、鸡冠花、倘若、觅食、和谐、捣衣等
在认读的基础上,相机扩展,引导学生交流同义词语,并练习用词说话,发展语言能力,感受汉字的魅力。
同学们真聪明,恭喜大家顺利闯过词语关,现在就让我们快乐地踏上这条小路,再次走进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研读品味,感受美好
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描绘了哪些画面?
2、用文中的一段话概括乡下人家给作者留下的总体感受。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子中找出体现乡下人家风景特点的关键词
“独特 迷人”
3、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认为最独特、最迷人或最感兴趣的语句画下来,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重点研读其中一个自然段,总结学法。
(1)指名汇报朗读自己认为独特迷人的语句。
(2)引导学生读中想象美丽可爱的画面。
(3)(课件出示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4)再现画面,文字叙述,表达感受。
(5)总结学法:
读课文,想画面;想画面,读感受;看画面,述文字。
5、自主学习,积累词句
(1)用刚才的学法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朗读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文章从平凡景物中展现出来的美,体会作者抓住乡下人家普通景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引导背诵,积累词句。
四、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写一段描写乡村冬天风景的文字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房前 瓜 花
空间 { 鸡 鸭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
“瓜藤攀檐、鲜花绽放、雨后春笋、鸡鸭觅食……”这是陈醉云笔下的《乡村人家》。这一幅幅画面为我们呈现了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生活。可是这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我们乡下的孩子并未曾在意,未曾用心去体会。他们所向往与欣赏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繁华热闹。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唤起孩子们对熟知而陌生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唤起孩子们对身边的“下里巴人”的赞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歌。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从乡村生活的最平凡景物、最普通场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2、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写写乡下人家的其他动人画面。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感受。
2、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的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课件《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欣赏,奔主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陈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小院,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课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学生回顾,教师板书。)
2、师:下面我们去乡下人家逛逛。(播放课文图片)
3、师:哪儿写作者的感受?(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的句子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总结点题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纲,用它串起课文的各个部分,使本课的教学简练集中,条理清晰,又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致,张弛有间,富有节奏。】
二、理清脉络,明顺序
1、体会作者的感受。(抓住重点词语:独特、迷人)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末尾,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有时间、方位顺序,主要是先总后分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了课文脉络,明白了写作顺序,为学生习作铺路。】
三、披文入情,赏乡情
1、师:你对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自己去朗读体会,等会儿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1:鲜花盛开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与“时令”。
预设2:雨后春笋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探”与“成群”,体会拟人的写法。
预设3:鸡鸭觅食图
(1)描写鸡的句子重点体会:“照例”、“率领”、“大踏步”。
(2)那耸着尾巴的雄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傲慢、像鸡老爷……)
(3)从“鸭子从不吃惊”体会快乐、悠闲,与人和睦相处。
预设4:院落晚餐图
(1)还有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把你吸引住了呢?(出示句子: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2)你知道“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吗?
(3)感受这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预设5:月夜睡眠图
(1)还有哪个画面把你吸引住了?(出示段落,生读)
(2)播放纺织娘的`叫声,问:听,这是什么声音?夏夜,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蛙声、蝉声等)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它们的叫声的?(出示句子: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师: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多美的叫声,多么恬静的画面啊!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这可真是——(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能水到渠成地背诵。】
四、身临其境,赞乡情
1、师:房前屋后,闻到的是花果的飘香,看到的是鸡鸭的悠闲,听到的是虫儿的欢叫。随处可见,随处可听的,都是乡下人家那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气息,感受到的是自然、和谐、幸福的味道。难怪作者会说:(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理解中心句。(重点词语词语: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独特,迷人。)
3、同学们,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画面(如:丰收喜悦图,河塘垂钓图、冬季玩雪图、油菜飘香图……),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说一说。
4、自由说话,交流。
5、同学们,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真想说——(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由总到分,再回到总,感悟总——分——总的写法;回味自己的家乡,唤起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依照课文的写法,描述自己的家乡,读中探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适当拓展,悟乡情
1、同学们,不光我们和作者有这种感受,很多作家、诗人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出示《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歌,找找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3、画。可以画你自己的家乡,好可画你心中的家乡。
【设计意图:读了家乡,说(写)了家乡,再来画一画:可以画家乡的现在,也可以画家乡的未来。】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识字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的字。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悟乡村生活的美好。
想象画面。教学可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开展。
3、表达运用
读中悟写。采取自由读、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分工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读后练写。学生能依据课文中的画面,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脑海中浮现的乡村景致,并尝试着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描写的乡下生活的场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板题读题。
(1)师导入:读了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①师引导:你们瞧,这便是自然朴实、亲切祥和的乡下人家。(板书:乡下人家)在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②生交流。
③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引导: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会怎么描述呢?赶快读读课文吧!
(2)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相机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分类识记生字示例。(出示课件)
②说文解字认识“率”字。
课件出示:
率,现在指带领、坦白直爽、不慎重等含义。,像丝织的网;上部的和下部的“”,是捕鸟网的竿和手柄。所有与率相关的字,都采用“率”作偏旁。
(4)师指导书写。
①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②师引导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书写。
③书写指导。
a、“蹲”:左窄右宽,右边稍长一些,上半部不要少写了里面的一横。(课件出示“蹲”的形近字)
课件出示:
久蹲容易累 尊老敬前辈 遵守交通法 樽酒不沾嘴
b、“觅”:上短下长,上半部分为“爫”。构字方法写字示例:“觅”,会意,由“爪”和“见”组成,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本义:寻找,到处寻找。(视频出示“蹲”和“觅”的书写笔顺)
(5)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相机正音。
(6)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
①师引导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时令、照例”。(提示: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②认识“纺织娘”。(课件出示纺织娘图片及文字介绍)
4、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现在请将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中,四人一组练习轮读课文。
(2)指名轮读。师指名任选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生参与评价。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引导:读熟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示例:展现了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设计意图】从读课题开始,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通过直观的图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乡村美景,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自读感悟,理清条理。
1、理清课文条理。
(1)师引导: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具体看看课文中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请再自由地读读课文,试着给每个场景起个名字,并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场景名。
(3)全班交流讨论,生读有关句段,概括场景内容。
(4)师根据生交流情况,归纳总结。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感兴趣的场景。
3、师小结:读着课文,一幅幅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展示着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幅幅图画,体会乡下人家的那一份惬意。【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生活场景,意在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每个场景起名字,既可以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2、学习作者抓住乡村景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全文,找中心句。
1、复习导入,轮读课文。
(1)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幅幅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仿佛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2)师指名选一幅画面,读相关的段落。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1)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一读?
(2)师指名读。
课件出示: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生齐读。
(4)师引导: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乡下人家的特点?
(5)预设:独特迷人。(板书:独特迷人)
(6)师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欣赏那独特、迷人的'风景吧!【设计意图】品读描【设计意图】在上新课之前,回顾课文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才能在学习交流时畅所欲言。
板块二 品读课文,悟景中情。
1、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儿能感受到乡村风景的美丽?
l ?画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可以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
(3)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师指名发言,相机指导,重点引导生体会以下几个场景的美好。
(1)瓜藤攀檐。(出示课件)
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思考:这里的“装饰”指的是什么?
②预设:装扮。
③师引导比较:“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和“竖着两根大旗杆”给人怎样的感觉?农家小院的这种“装饰”又给人怎样的感觉?
④课件出示有关“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的图片、“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图片与“农家小院搭瓜架”的图片。师指名比较说不同。
示例:高楼门前的“装饰”严肃单调,农家小院的“装饰”自然清新。
⑤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与“瓜藤攀檐”相关的句段。
(2)雨后春笋。(出示课件)
①女生齐读。
②师引导:你怎样理解“探”字?
③示例:“探”字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准确生动地展示出雨后春笋的勃勃生机,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竹笋的喜爱。
④师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3)鸡群觅食。(出示课件)
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理解:这是农家常见的场景。从这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你体会到怎样的美感?
②示例: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4)门前晚餐。(出示课件)
①师范读,引导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说一说这里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②示例:临近晚上,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餐,边闲话家常,好一幅乡村晚景图!
③师引导积累: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并把它抄写下来。【设计意图】此处采用了“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味,交流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以“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乡村风景的美丽”展开交流,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阅读空间和感悟空间,使学生形成多元感受,在交流中掌握作者抓住与乡下人家关系密切的普通事物,仔细观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板块三 合作探究,明确主旨。
1、明确课文主旨。
(1)师引导: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无论在房前屋后,还是在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无论在白天、傍晚,还是深夜,乡下人家都有着它独特的、迷人的美。(出示课件)
(2)师指名朗读。
(3)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l “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l 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示例:“独特”指特有,独一无二;“迷人”指使人陶醉,使人迷恋。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师引导:再读读全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独特、迷人的风景的。
(2)生自由读全文。
(3)师小结:这篇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顺序和春、夏、秋三季及白天、傍晚、深夜的顺序交叉描写,抓住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的家园,装扮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3、配乐朗读课文。
师: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和着优美的音乐再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吧!【设计意图】配乐赏读,引导学生和着优美的音乐,将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想象,感受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活,为课后的练笔做好铺垫。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理菊、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倘若、向晚、归巢、和谐、催眠曲、辛苦、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一)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二)了解这是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醉云作家走进乡下人家,一起去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初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二)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
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结出”的“结”字读一声,“场地”的“场”字读三声;“扎到水下”的“扎”字的声母是翘舌音。
(三)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三、理清脉络
(一)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2自然段:描写植物
第3、4自然段:描写动物
第5、6自然段:描写夜晚
(二)再读课文,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1-6自然段。
(屋前搭瓜架花美竹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人人梦)
(三)默读课文,思考:全文采用了什么顺序描写?
第一部分:分述乡下人家的恬静生活
第二部分:总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学习第7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思考:乡下人家的风景有什么特点?
(二)理解“独特”“迷人”
独特:特别,与众不同。
迷人:吸引人。
(三)有感情地朗读,突出“独特”“迷人”
(四)小结:乡下人家究竟拥有怎样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细细品味。
五、指导书写生字。
(一)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二)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是从中间到两边,书写为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巢”字上半部分为三个撇点。
(三)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词语、句子
率领觅食顺序装饰照例归巢风趣和谐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说说那作者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就是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同时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乡村美。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独特、迷人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一写美在哪?
3.有感情地朗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汇报交流: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装饰”什么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释。
生:“装饰”指在身体和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
师:那你们看看老师或者周围的同学身上哪些是装饰?
学生互指,进一步明白装饰的意思。
师:这些瓜呀、藤呀、叶呀给谁构成的装饰呢?这是一道怎样的装饰?“别有风趣”什么意思
生:给乡下人家构成的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生:别有风趣就是十分有情调,有趣味。
师:为什么说这些瓜呀、藤呀、叶呀构成的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生:因为我们城里没有那样的装饰。
师:哪样的装饰?
生: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那颜色多么丰富!
师:你再看看那数量。谁来说说?
生:它们比较多,非常多。
师:抬头一看,满瓜架都是。
师:还看到什么了?
生:叶子很密。
师:你看那绿叶下面,那瓜的种类有什么呀?
生:有南瓜、丝瓜。
师:还有很多是我们叫不出名来的瓜。种类可真多呀。
师:再瞧瞧那些瓜长的样子。
生:这些瓜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
师:有大,有小……
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扁。
师:这颜色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真是太可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
师:刚才啊,我们是联系上文感受到了瓜架的独特迷人。下面我们再联系下文,来感受一下吧。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你们不由自主地自己联系下文感受了。谁来谈谈?
生:我觉得它们虽然不威武,但是却很可爱。
师:谁威武?
生:石狮子。
师:还有呢?
生:两根大旗杆。
师:想想这威武的大旗杆放在我们乡下人家的屋前,你觉得怎么样?
生:虽然乡下人家的那些瓜藤是很朴素的,但是总比高楼大厦门前蹲着的石狮子,竖着的大旗杆可爱。
师:可是我们这大旗杆、石狮子也有它的可爱呀。今天就搬到乡下人家屋前,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感觉不协调。
师:是呀,比咱们那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逊色多了。
师:这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让我们感觉这是一道怎样的装饰呀?
生:别有风趣。
师:正因为有了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我们才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2)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这一句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勤劳,而这勤劳创造了美丽,创造了富足的生活。)
边读句子,边想象:瓜藤攀上藤架,爬上屋顶的美好景象。
找出“虽然……但……”“或……或……”体会。(“虽然……但……”写出了乡下人家虽然小而简但勤劳、快乐。“或……或……”写出了乡下人家各自不同的爱好。)
仿写句子:用“虽然……但……”“或……或……”造句。
(3)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A、体会:作者用叠音词来形容藤、叶,写出了乡下人家的美好。
B、填空:用叠音词形容以下景物。
()的水()的山()的雪()的毛
C、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2-6自然段
1.总结学法。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独特、迷人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一写美在哪?
(3)有感情地朗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生按照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2-6自然段。
3.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断自学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2)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3)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将近晚上,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好一幅乡村晚景图。
三、想象拓展。
(一)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三)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四)全班交流。
(五)有了同学们这一幅冬景图啊,现在我们真可以大胆地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引导:同学们,如此独特、迷人的乡下美景,是谁创造出来的。进一步体会乡下人美。
四、课外积累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背诵下来。
(二)还有很多有名无名的作者诗人都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课外积累描写乡下人家的优美诗词。
五、布置任务。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乡下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讨论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理菊、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倘若、向晚、归巢、和谐、催眠曲、辛苦、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一)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二)了解这是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醉云作家走进乡下人家,一起去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初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二)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
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结出”的“结”字读一声,“场地”的“场”字读三声;“扎到水下”的“扎”字的声母是翘舌音。
(三)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三、理清脉络
(一)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2自然段:描写植物
第3、4自然段:描写动物
第5、6自然段:描写夜晚
(二)再读课文,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1-6自然段。
(屋前搭瓜架花美竹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人人梦)
(三)默读课文,思考:全文采用了什么顺序描写?
第一部分:分述乡下人家的恬静生活
第二部分:总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学习第7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思考:乡下人家的风景有什么特点?
(二)理解“独特”“迷人”
独特:特别,与众不同。
迷人:吸引人。
(三)有感情地朗读,突出“独特”“迷人”
(四)小结:乡下人家究竟拥有怎样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细细品味。
五、指导书写生字。
(一)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二)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是从中间到两边,书写为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巢”字上半部分为三个撇点。
(三)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词语、句子
率领觅食顺序装饰照例归巢风趣和谐。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说说那作者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就是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同时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乡村美。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独特、迷人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一写美在哪?
3.有感情地朗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汇报交流: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装饰”什么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释。
生:“装饰”指在身体和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
师:那你们看看老师或者周围的同学身上哪些是装饰?
学生互指,进一步明白装饰的意思。
师:这些瓜呀、藤呀、叶呀给谁构成的装饰呢?这是一道怎样的装饰?“别有风趣”什么意思
生:给乡下人家构成的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生:别有风趣就是十分有情调,有趣味。
师:为什么说这些瓜呀、藤呀、叶呀构成的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生:因为我们城里没有那样的装饰。
师:哪样的装饰?
生: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那颜色多么丰富!
师:你再看看那数量。谁来说说?
生:它们比较多,非常多。
师:抬头一看,满瓜架都是。
师:还看到什么了?
生:叶子很密。
师:你看那绿叶下面,那瓜的种类有什么呀?
生:有南瓜、丝瓜。
师:还有很多是我们叫不出名来的瓜。种类可真多呀。
师:再瞧瞧那些瓜长的样子。
生:这些瓜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
师:有大,有小……
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扁。
师:这颜色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真是太可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
师:刚才啊,我们是联系上文感受到了瓜架的独特迷人。下面我们再联系下文,来感受一下吧。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你们不由自主地自己联系下文感受了。谁来谈谈?
生:我觉得它们虽然不威武,但是却很可爱。
师:谁威武?
生:石狮子。
师:还有呢?
生:两根大旗杆。
师:想想这威武的大旗杆放在我们乡下人家的屋前,你觉得怎么样?
生:虽然乡下人家的那些瓜藤是很朴素的,但是总比高楼大厦门前蹲着的石狮子,竖着的大旗杆可爱。
师:可是我们这大旗杆、石狮子也有它的可爱呀。今天就搬到乡下人家屋前,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感觉不协调。
师:是呀,比咱们那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逊色多了。
师:这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让我们感觉这是一道怎样的装饰呀?
生:别有风趣。
师:正因为有了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我们才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2)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这一句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勤劳,而这勤劳创造了美丽,创造了富足的生活。)
边读句子,边想象:瓜藤攀上藤架,爬上屋顶的美好景象。
找出“虽然……但……”“或……或……”体会。(“虽然……但……”写出了乡下人家虽然小而简但勤劳、快乐。“或……或……”写出了乡下人家各自不同的爱好。)
仿写句子:用“虽然……但……”“或……或……”造句。
(3)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A、体会:作者用叠音词来形容藤、叶,写出了乡下人家的美好。
B、填空:用叠音词形容以下景物。
()的水()的山()的雪()的毛。
C、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2-6自然段
1.总结学法。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独特、迷人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一写美在哪?
(3)有感情地朗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生按照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2-6自然段。
3.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断自学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2)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3)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将近晚上,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好一幅乡村晚景图。
三、想象拓展。
(一)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三)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四)全班交流。
(五)有了同学们这一幅冬景图啊,现在我们真可以大胆地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引导:同学们,如此独特、迷人的乡下美景,是谁创造出来的。进一步体会乡下人美。
四、课外积累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背诵下来。
(二)还有很多有名无名的作者诗人都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课外积累描写乡下人家的优美诗词。
五、布置任务。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乡下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讨论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后反思】
4月28日,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1课《乡下人家》的第一课时。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下面,我来谈谈教学体会。
一、学习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根据我的了解,我们的学生95%以上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生活缺乏了解。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基于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读通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城市,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从陌生的景物中、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致辞时内化语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第二节课的任务是继续品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写法。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是这样的:
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全班交流学习感受,并通过做小主人邀请客人这一方式,内化语言。
4、读读写写,积累语言。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四、教后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能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造成视觉冲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4、课堂中时间的控制还不是很好。开始部分的正音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后面重点的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就展开的不够。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其实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几次打断了学生。而写解说词这个环节,其实还是放在第二教时或第三教时更恰当一些。放在第一教时,可能太匆忙了,学生很难写出比较深的感受,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限。
以上就是我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一些体会。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感受乡村风景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事物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的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 [配乐]创设情境:在那山林之中,小河两岸,有一处引人入胜的所在,那就是乡下人家。他们与绿树红花为友,邀清风明月相伴……
2、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由于学生对于乡村生活了解不多,所以此处设计了乡村生活经典画面的导入,同时教师娓娓道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乡下人家的直观印象,为下面的学习作好认知和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学习难写的字“率”。用“率领”造句。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再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学生汇报并质疑,生成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圈出词语。
4、感知顺序。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难点,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初读课文的环节直奔中心,并且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质疑,培养质疑能力,生成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圈画景物,进行扎实的训练,初步感知顺序。]
三、走进画面,品读感悟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最独特迷人的地方在哪儿?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要求:
[出示]默读1、2自然段,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令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
①具体说说体会。
②星级思考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风景的'独特迷人?
[备注:(二)(三)(四)根据学生现场的回答顺序而生成,可能出现变序情况。]
(二)精读风景之一——“屋前小瓜”
1、学生汇报。 [板:别有风趣]
2、感悟对比写法。
3、小组内竞赛读。
(三)精读风景之二——“门前鲜花”
1、学生汇报。 [板:朴素、华丽]
2、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3、[配乐]范读。
4、读评互促:
①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样。
②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四)精读风景之三——“屋后竹笋”
1、学生汇报。 [板:鲜嫩、成群]
2、读中想象:抓住“探”字,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3、激趣引读:
A:你看,一个,两个,五个,十个……笋芽儿的小脑袋探出来了!读——
B:啊,鲜嫩的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了!读——
C:成群的春笋迫不及待地要和竹子妈妈比高呢!咱们一起为它们加油吧——
4、即兴背诵: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背一背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充分紧扣目标的基础上,主要有两个特色:一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以读为本,再通过对比感悟、读中想象、积累词语、激趣引读、即兴背诵等策略,化解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二是教师的导跳出了纯内容的束缚,使学生从欣赏景物到融入情感,再到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一唱三叹,层层深入。]
四、畅谈感受,情感升华
1、语言训练:[出示]乡下人家,无论是屋前、房前还是屋后,都有一道 的风景。看着这乡村风景,作者 ,我也 。
2、段的回顾,写法小结:
乡下人家的瓜架、鲜花、竹笋融为了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作者所运用的丰富的色彩词,多么像一位出色的画家在调配颜料;对比、拟人的写法,生动地描绘出乡村风景的独特迷人之处。眼中先有景,心中再生情。情景融一体,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光是知道这些方法就够了吗?你还可以怎样做呀?加油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也能够妙笔生花!
[设计意图:语言训练的目的是构建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整体的回顾时生成更有深度的感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段的回顾、写法小结是让学生从片段回归整体,不仅从内容上,更是从写法上获取对他们更有用的信息。最后,鼓励学生今后运用这些写法,引导其学习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一大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相呼应,使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
五、埋下伏笔,布置作业
1、乡下人家还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地学习探究吧!
2、布置作业:
必做:*听写生字词。 *背诵你喜欢的句段。
选做:**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再配上图画,制作一张小书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设计要点)
一、检查背诵,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精读3-6自然段。
2、集体交流。
3、紧扣第7自然段,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4、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三、写法迁移,即兴创作
1、片段练笔:用上作者的方法,展开想象,尝试写一写乡下人家的冬景或其它景物。
2、交流品评。
四、课外拓展,综合性学习指导
1、欣赏教师下水诗《乡下人家》。
2、欣赏P104《在天晴了的时候》。
3、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附:教师本人创作的下水诗:
乡下人家:
长藤绿叶青红瓜,花开依时春笋拔。
竹林深深觅食鸡,小桥隐隐戏水鸭。
斜阳晚风舞红霞,夏鸟秋虫唱人家。
借得马良神笔染,独特迷人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