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二力平衡》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
①粉笔盒的重力。
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
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
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地球钩码竖直向下保持静止
拉力弹簧钩码竖直向上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
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
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识别两种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板书: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你发现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请学生例举一些)提问:他们受到力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受到力的作用。(请学生说出受到了哪些力?)提问:牛一定律说不受力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在现实中物体受了力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受力——静止或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怎么会事?你想得通吗?
(二)新课教学
原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板书)
现在请大家说出你身边的平衡力。(学生先讨论,后抽学生回答)平衡力中二力平衡是最基础的,既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我们先研究二力平衡,即: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学生做实验,收集证据。
2、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提问:刚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三)拓展:(教者总结点拨)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比较【练习巩固】:
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
F1=5N
F2=5NF2=5NAF1=5NC
F2=5NF1=5ND
F1=3NBF2=5N
2、某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一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没有推动,则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改用150N的力推也没有推动,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
3、起重机以1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6000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
A、12000N
B、6000N
C、3000N
D、无法判定六、作业:想想议议,P138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说明]
二力平衡是力一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今后力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将课堂练习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也使学生感悟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知道二力平衡、平衡力的概念及物体的平衡状态;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领会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
过程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二力平衡概念及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物理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科学。感悟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产生学好物理,为将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打好基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玩具也越来越高档。这里有一部遥控ae86小汽车,请一位同学操从汽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其他同学观察小汽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一同学操从汽车,其他同学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析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有哪些?
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其他运动状态称为非平衡状态。
学生活动:分析物体处于两种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离平衡,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屏幕展示: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这二力是平衡的。(这二力叫平衡力)
分析。平衡力不是一个力,一般是两个力(一对)。
师:根据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概念,要判断物体受到的二力是否平衡,只要看在这二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受平衡力的作用?请指出哪几个力平衡?
学生举例:拖在手中的一本书、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匀速行驶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等。
师:物体受两个离的情况很多,但物体受二力作用时,有时处于平衡状态,有时又不是。如,托在手上的书加速向上运动、直升飞机减速下降等。说到这里,我们同学是否产生了一些疑问?想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提问:(省略)
师: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二力平衡时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二力平衡时,二个力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二力平衡时,二力大小可能要相等,方向可能要相反……
师:下面我们就用桌子上的小汽车来探究它在水平方向受到的两个拉力平衡时,大小是否要相等……
屏幕展示:二力平衡时,二力大小是否要相等?
二力方向是否要相反?
二力作用点是否要相同?……
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说明]
二力平衡是力一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今后力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将课堂练习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也使学生感悟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知道二力平衡、平衡力的概念及物体的平衡状态;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领会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
过程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二力平衡概念及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物理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科学。感悟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产生学好物理,为将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打好基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玩具也越来越高档。这里有一部遥控ae86小汽车,请一位同学操从汽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其他同学观察小汽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一同学操从汽车,其他同学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析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有哪些?
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其他运动状态称为非平衡状态。
学生活动:分析物体处于两种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离平衡,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屏幕展示: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这二力是平衡的。(这二力叫平衡力)
分析。平衡力不是一个力,一般是两个力(一对)。
师:根据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概念,要判断物体受到的二力是否平衡,只要看在这二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受平衡力的作用?请指出哪几个力平衡?
学生举例:拖在手中的一本书、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匀速行驶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等。
师:物体受两个离的情况很多,但物体受二力作用时,有时处于平衡状态,有时又不是。如,托在手上的书加速向上运动、直升飞机减速下降等。说到这里,我们同学是否产生了一些疑问?想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提问:(省略)
师: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二力平衡时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二力平衡时,二个力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二力平衡时,二力大小可能要相等,方向可能要相反……
师:下面我们就用桌子上的小汽车来探究它在水平方向受到的两个拉力平衡时,大小是否要相等……
屏幕展示:二力平衡时,二力大小是否要相等?
二力方向是否要相反?
二力作用点是否要相同?……
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