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寻找、发现、讨论、比较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凑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展示屏、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大家想参加吧要想参加,就得先闯过“小精灵”的两关。(10组成的练习)
(1)首先请看,“聪明树”上的这些题你们会做吗
(2)接着,我们来到“智慧山”,每座“智慧山”上都有三个数,看谁能想出好办法,很快说出这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我们顺利过关了!大家快到运动场去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前教师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看!运动场上可热闹呢,比赛正紧张地进行着,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学校服务队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饮料,仔细看一看有多少盒饮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师:小结:小朋友可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出示课件)有的同学用点数的方法,(逐盒闪烁),从1盒、2盒一直数到13盒;
有的同学从9盒接着数(先9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10盒、11盒、12盒、13盒。
还有的同学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从外面放进箱内1盒的动作)。先把箱子外的1盒放到箱子里面,使里面凑成10盒,再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就是13盒。
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师:看来小朋友不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而且还能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方法,很会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计算9加几。
2、探究算法
师: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
板书:(9+4)
9加4该怎样算呢
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请1位小朋友在展示屏下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子外的4盒饮料,箱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10盒呢(1盒)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外边的4盒)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板书:??? 9? +?? 4?? =? 13
(学生尝试结合板书完整说一说操作过程)
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多抽几名学生说)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操作。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的模仿操作、初步感知“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并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及时内化计算方法,把操作、思维、语言融为一体,达到操作中初步理解算理的目的。)
3、提出并解决问题,逐步熟练“凑十法”。
出示书93页红花图,3题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
9+3 9+7 9+6……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9加几”)
(3)教学例2
怎样计算9+3得几呢请小朋友利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你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请2位同学有条理口述计算过程)
(4)教学例2的“9+7”进一步巩固“凑十法”。
师:孩子们,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9+7得多少吗
请你们用手中的红花和黄花摆一摆,摆好后再移一移,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朵花
学生独立操作,请一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操作,并叙述计算过程。
(本环节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演示,口述“凑十法”的过程,使具体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儿童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学习重点不断得到强化,难点逐步得到突破,教学目标随着教学的进程准确到位)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的第二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小猫钓鱼
(课件出示)(如9+5 9+2 9+7……)
每条鱼身上写一道算式,几个鱼缸上分别写出得数。老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练习。
4、比赛“摘葡萄”
根据班上人数确定葡萄数量(葡萄上分别写上算式9+1? 9+9? 8+6? 7+6……)
然后分组比赛,哪一组先把葡萄放在正确的盘子里为胜(盘子写上得数)
(练习的题目紧扣目标,形式多样,活泼有趣,并注意了全班参与,扩散了学生思维。最后一个练习“摘葡萄”中老师有意让学生尝试用凑十法计算8+6、7+6,鼓励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对凑十法进行认识,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反思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了上好本节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我将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复旧引新——探索新知——巩固提高三个环节。
一复旧引新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小精灵”出的2组题,复习了数的分解,“1和几组成几”与“10加几等于十几”的习题,为接下来学习“9加几”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所以,我又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计算“还有多少盒饮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个层次是探究算法。首先,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突出凑十法的教学。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箱子外的4盒饮料,箱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10盒呢(1盒)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外面的4盒)。我们就从右边4根小棒中拿1根到左边9根中凑成10……通过操作、观察、口述操作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保证了在进位加法中的有效迁移。
第三个层次是鼓励孩子们看图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逐步熟练“凑十法”。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技术9+3= 9+7=让学生把操作、思维、语言融为一体,达到在操作中初步理解算理的目的。
三巩固提高
为了让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我设计了“钓金鱼”、“摘葡萄”游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既强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内化了所学知识。最后“摘葡萄”游戏中出现的“8+6、7+6”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继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有一场生动有趣的运动会正在进行,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开始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和几组成十几的习题)
1、口答
3 4 6 5
/ / / /
1 ( ) 1 ( ) 1 ( ) 1 ( )
2、口算:
9+( )=10 9+1+2=( )
9+1+3=( ) 9+1+6=( )
10+5 10+8 10+6 10+2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大家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踢毽子9人,跑步6人,跳远7人。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语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7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四、课外作业:把你算9加几的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没有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里自主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实现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确立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9加几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初步掌握“凑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 师: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学习了10加几,老师这里有几道题目考考大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题目)
一题一题出示。
请学生逐一计算。
师:你们真棒,算得又快又对。同学们,我们知道10加几就是?
生:10加几就是十几。
2、 师:那不是10加几你会算吗?有信心的小朋友坐端正认真看。
(课件出示题目)
9+1+2=( )
9+1+5=( )
9+1+3=( )
9+1+7=( )
(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师:看来,不是10加几,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10加几。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学习例题,探索算法
1、整理条件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例题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有9个红苹果,有4个青苹果。(板书条件)
师:你看的可真仔细。
2、提出问题
师:谁能来提一个数学小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板书问题)
师:你可真会思考。我们一起来把条件和问题响亮地读一读,预备起!
学生集体读。
师:同学们真有精神。
3、列出算式
师:你会列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一位学生列式。(板书:9+4=)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
4、计算得数
师:9+4等于多少呢?和你的同桌谈论一下,有困难的小朋友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我看看哪一队同桌最有智慧,开始。
学生展开讨论。
师:好,时间到。请小朋友们坐端正。谁已经想到办法了?
学生可能回答:
①1、2、3、4……12、13,一共有13个。
②盒子里有9个,然后接着数10、11、12、13,一共13个。
③把一个青苹果放到盒子里面。
刚刚我看到有一个小朋友用小棒摆了一摆。
贴小棒,圈出10根。
刚刚有一个小朋友说,把1个青苹果放到盒子里。现在盒子里有几个?盒子外有几个?你知道一共有几个苹果了吗?
5、书写计算过程:
师:我们一起在算式上看一看:
师:先把4分成了?先算?再算?
生: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师:你们听明白了吗?听明白的同学坐好。
师: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
请一位同学起来说一说。
全班说。
追问:为什么把4分成1和3.
(二)尝试计算,优化算法
(1)(出示花朵图)
师:听说你们学会了凑十法,小猴可高兴啦,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美丽的鲜花。
左边有几朵花?(9朵)右边有几朵花?(7朵)老师想让你们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应该怎样列算式?(指名说,根据回答板书:9+7=)
(2)师:9+7等于多少呢?你会用圈一圈的方法,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学习单上圈一圈,再填一填。(教师巡视,及时加以指导)
(3)投影学习单,请一位学生说一说怎么算的。
生:先把7分成了1和6,9+1=10,10+6=16。
师:你真勇敢,我们为他鼓鼓掌。和他算的一样的'小朋友举手。。
师:你们也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先把7分成了预备起!
师:为什么把7分成1和6?
生:因为 9和1合起来是10。
小结:
师:其实呀,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名字呢!它的名字叫---凑十法。
(板书凑十法)什么意思呢?
生:把9凑成10,就是把9变成10。
师:同学们,你学会凑十法了吗?
你们能用凑十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小猴像大家一样不但爱学习,还爱劳动,看,小猴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搬砖)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来说一说图意。
(3)指名学生说:小猴子搬砖,原来左边有9块砖,右边有6块砖,一共有几块砖?学生列式。
(4)师:聪明的小猴还说了一句话:“再放一块,就是10块。”你知道小猴是怎么想的吗?
生:因为小猴搬了一块到左边,9和1凑成10。
师:嗯,看来同学们和小猴一样聪明,那么9+6等于几,你会算了吗?请小朋友们在导学单上填一填。
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怎么算的:把6分成1和5,9+1=10,10+5=15。
师:你们同意吗?我们一起为他送上掌声。谁也能像他这样,响亮地来说一说怎么算的?
全班说。
(5)师:再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牙刷,同桌互相说一说三句话?
师:你会用凑十法来算一算吗?
学生自主尝试。
请学生交流。全班说。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这几道题目呀,都是把过程写出来,让同学们计算的。如果不写过程,你还会算吗?
(2)师:我们先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先圈出10根,在计算。
先要干嘛?(圈出10根)
然后再计算。
(3)完成填空,请学生交流答案。
(4)师:同学们真棒,不写过程,都能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来看第三题,这里有两组题目,先看左边,边算边想,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指名交流答案。
指名学生说:
①得数一样
②上面那题是下面那题的计算过程,做9加几时想上面的连加算式。
请你想着这个规律完成右边的题目。
计算9+7,试着写一写连加算式。
小结:在计算9加几时,我们可以想这样的连加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蚂蚁在推木块,用9分别加下面的数,请你说算式,算得数。
指名回答。
4、9加几和得数的联系
(1)得数都是十几。
(2)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第二个加数少1。(数字变色)
少的那个1去哪儿了?(生:给9凑成10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9加几)
在计算9加几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凑十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摆件。
学具: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羊氏家族们今天要举行“羊羊圣诞会”你们想参加吗?那么首先要闯过“速算城堡”这三关,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出发!
1、复习(第一关)
2、复习(第二关)
3、复习(第三关)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闯关成功,请进入羊羊圣诞会。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羊羊圣诞会图。(教学9+3)
师:欢迎来到了羊羊圣诞会,有几只羊羊参加?又来了几只?
师:你知道一共有几只羊吗?
师:怎么列算式?(板书算式9+3=12、主题图)
2.试着说说想法。
师:9+3真的等于12吗?你有检验的`方法吗?拿出你们的小棒棒,摆一摆(小组合作后请学生说说想法)
可能出现:方法一:数一数的方法
方法二:把一只羊移到左边凑成10。10加2等于12。
3、教学凑十法。
4、两只羊羊图(9+4)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凑十法”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算一算一共有几多小花吗?你是怎么列算式?(指名回答)
师:羊羊们为了了解你们运用“凑十法”的情况,决定要考考你们,首先,我们要从小组开始检查,同学们加油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9+2=11(喜洋洋组其中一员回答)
2、9+4=13(灰太狼组其中一员回答)
3、9+6=15(沸羊羊组其中一员回答)
4、9+7=16(懒洋洋组其中一员回答)
5、9+8=17(全班一起回答)
6、9+9=18(全班写一写,做一做)
小结:唱“羊羊凑十法歌”
小游戏:大转盘
师:前面那么多关,那么多考验,我们都一一闯过了,现在剩下了终极大闯关来争夺羊羊圣诞大礼物,你们想得到这份大礼吗?那就开始吧!
7、终极大闯关
1、第一关:碰碰车(每一小组回答一次)
2、第二关:吃水果(每小组其中一员回答)
3、第三关:找位置(抢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摆件。
学具: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羊氏家族们今天要举行“羊羊圣诞会”你们想参加吗?那么首先要闯过“速算城堡”这三关,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出发!
1、复习(第一关)
2、复习(第二关)
3、复习(第三关)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闯关成功,请进入羊羊圣诞会。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羊羊圣诞会图。(教学9+3)
师:欢迎来到了羊羊圣诞会,有几只羊羊参加?又来了几只?
师:你知道一共有几只羊吗?
师:怎么列算式?(板书算式9+3=12、主题图)
2.试着说说想法。
师:9+3真的等于12吗?你有检验的方法吗?拿出你们的小棒棒,摆一摆(小组合作后请学生说说想法)
可能出现:方法一:数一数的`方法
方法二:把一只羊移到左边凑成10。10加2等于12。
3、教学凑十法。
4、两只羊羊图(9+4)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凑十法”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算一算一共有几多小花吗?你是怎么列算式?(指名回答)
师:羊羊们为了了解你们运用“凑十法”的情况,决定要考考你们,首先,我们要从小组开始检查,同学们加油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9+2=11(喜洋洋组其中一员回答)
2、9+4=13(灰太狼组其中一员回答)
3、9+6=15(沸羊羊组其中一员回答)
4、9+7=16(懒洋洋组其中一员回答)
5、9+8=17(全班一起回答)
6、9+9=18(全班写一写,做一做)
小结:唱“羊羊凑十法歌”
小游戏:大转盘
师:前面那么多关,那么多考验,我们都一一闯过了,现在剩下了终极大闯关来争夺羊羊圣诞大礼物,你们想得到这份大礼吗?那就开始吧!
7、终极大闯关
1、第一关:碰碰车(每一小组回答一次)
2、第二关:吃水果(每小组其中一员回答)
3、第三关:找位置(抢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教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教学时,可用图片代替桃来进行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想想怎样算出一共是多少,说出是怎样算的。
对“凑十法”可以适当引导、启发:怎样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是十几?让学生先想到凑满十。
对本题的'教学,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适当突出和提倡使用“凑十法”。
三、实际操作
1、试一试的教学。
2、想想做做的教学。(1~5题)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9+49+39+89+7
9+69+99+59+2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学具准备:
场景图,复习和练习用卡片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开运动会的场景图,利用画面上的比赛及观战的学生等,让他们理解9加几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卡片“9+( )=10”,指两名小学生口答。
2、口算:9+1+2 9+1+5 9+1+3
二、新课谈话: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出示运动会场景图画面
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1)以画外音给赛跑同学送点饮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画面左边。
(2)研讨解决“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3)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A、数出结果。
B、接着数,数出结果。
C、用“凑十法”算出结果。
D、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4)强化“凑十法”。
3、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出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一共有多少人”
(2)让学生从画面上收集数据,找出:“踢毽的有9人,跳远的有6人。
(3)教师口述:看踢毽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踢毽的9人,与跳远的6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算式是9+6
(4)让学生讲座怎样算?得数是几?
(5)全班交流,完成计算。
4、小结今天我们开始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
四、练习
做练习十七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