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灰椋鸟》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1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 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2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别针对“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倾诉”、“百鸟争鸣”、“似……,如……”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性;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灰椋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灰椋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3
本篇散文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虽长,课结构清晰,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三个小标题后,学生一下子对这篇长长的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马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一)壮观场面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交流时,相机出示第四小节,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接着,我设计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二)热闹之情
“夕阳已渐渐西沉,灰椋鸟们还不肯过早地安眠,林中又会是一番别样的景象。”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同桌交流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播放鸟鸣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在欣赏时边让学生想象,这声音如——似——。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我们能不被它感染吗?此时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欢呼什么?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感情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带上喜爱的情感,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找、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4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 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5
大坝中心小学 鲍文东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点,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交融渗透,合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复习引入。
一开始在导入时我的想法是围绕第一教时灰椋鸟的外形入手,然后直奔重点,围绕场面如何如何壮观展开学习。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终于发现了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由满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见时的惊喜;由初见时的惊喜到后来的惊叹、激动、兴奋;再由兴奋恢复平静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善良美丽、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丰富的女孩。假如不循这一线索,学生怎么可能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所以,最后在教学设计时,我抓住了作者没看灰椋鸟之前是怎样想的,看了之后又怎样想呢?然后引出第六自然段,从反问句入手,先让学生改成陈述句,然后因势利导,切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二、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
即学习第4自然段。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交流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在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在指导学生理解体现壮观场面的一个关键词“排空而至”,其实也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一个词时,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录像之后,不用教师过多地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词义,还读出了壮观的气势来。紧
接着安排了想象练习,“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还有的呢?”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各种形状的队伍脱口而出。接下来我相机安排了分角色朗读,师引读第三自然段,一组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余同学读“大部队”,再次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壮观。过渡: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壮观的画面,她还听到了什么?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一句,先播放鸟叫声,引出“倾诉、呼唤、应和”,理解“倾诉、呼唤、应和”内容时,我设计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另外此句中的分号的用法,我的处理是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换成逗号或句号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觉得不行,明白这里分号表示并列关系,不能换,最后再让学生分组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最后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学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灰椋鸟归林时的动画录像,让学生以给录像配旁白的形式来完成第四自然段的背诵。边想象画面边背诵这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今后背诵学生就能应付自如了。
三、感悟归林之后的热闹之情
如果说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牵得比较多的话,接着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我则通过组织学生“读、划、品”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课件播放,师配乐引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们还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多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抓关键字眼“看”,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看了之后爱上了灰椋鸟,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再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像,这声音如——似——。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欢呼什么?这一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抒发出内心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读、找、品、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最后以填空的形式再现文本,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结构来记忆文本。这又是另一种记忆方法。
四、升华爱鸟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教师谈话回归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变化正是情感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通过问题:读之后想到了什么?再结合“观赏”一词的赏析,明白作者情感的变化其实不仅因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归林之后的热闹,更是因为想到了人,即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的感谢,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赞美。进而使学生受到爱鸟、护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联系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养鹤世家,从小就喜欢鸟,喜欢动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爱鸟的人。最后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内容的深情讲述和音乐的欣赏,升华学生的爱鸟之情,让学生永远铭记徐秀娟的一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认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引导不到位,其实在学习四、五两自然段后只需要用一句话对写作方法上强调一下,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铺垫。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但未总结,所以学生很难有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发现,静候各位的指导!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6
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陈锭之
尊敬的领导、专家与同行:
上午好。昨天下午我有幸执教了读书班的一节研讨课《灰椋鸟》,这是苏教版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因此,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白天鹅,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以往的第一课时读读书、写写字的习惯做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读,基本扫除了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开展知识抢答,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自由阅读之后,依据文章中几个关键词理清课文脉络,进入文章主体部分鸟儿归林的学习。然后着重引导学生
在与文本对话的,走近那些灰椋鸟。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的几个词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读书、品悟,进而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欣赏、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在学法指导上,我紧紧围绕“读——画——品——想”四个环节,通过读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结合几幅鸟儿归林壮观场面的欣赏,加深对灰椋鸟归林浩大气势的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较好的调动。这样的设计思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真切对话, “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都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作为教师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谈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对灰椋鸟的认识起到了拓展的作用,升华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结尾,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做背景习字,起到了情感的熏陶,进一步烘托了全文的主题。课后布置辨字、写词、造句和想象小练笔。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一个是对第四自然段的解读还有点粗糙,如“投入”一词的情感因素在构想中有挖掘的的设想,但在课堂上没
能促成有效生成;第二个片段中学生的想象说话还不够充分,整堂课的节奏稍慢了一些,对开头的欲扬先抑式的满不在乎、文中的迫不及待和结尾“情不自禁的欢呼”这样的情感线索都有待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完善。同时对课堂的调控与火候把握需要进一步磨练。刚才胡老师说的师本位的意识还是浓了一些,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由于能力限制,场面较大的研讨课上的比较少,教学中的失误在所难免,简短的反思仅仅是管中窥豹,一己之见,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斧正。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7
本篇散文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虽长,课结构清晰,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三个小标题后,学生一下子对这篇长长的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马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一)壮观场面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交流时,相机出示第四小节,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接着,我设计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二)热闹之情
“夕阳已渐渐西沉,灰椋鸟们还不肯过早地安眠,林中又会是一番别样的景象。”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同桌交流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播放鸟鸣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在欣赏时边让学生想象,这声音如——似——。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我们能不被它感染吗?此时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欢呼什么?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感情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带上喜爱的情感,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找、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