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故事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美德故事读后感 篇1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美德故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美德故事分了九大块,分别是诚实守信、善良仁爱、勤俭节约、坚韧勇敢、勤劳实干、谦虚好学、正直真诚、孝敬父母和尊重他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勤劳实干里的《从刷马桶做起》,讲的是一个女大学生趁假期到东京的帝国饭店打工,她被安排到了厕所。他第一天刷马桶的时候差点当场呕吐。她勉强地撑过了几天,实在干不下去了,于是打算辞职。就在这关键时刻,这个女大学生发现,和她一起工作的一位老清洁工,居然在清理完毕后在马桶里舀了一杯水喝了下去。这个女大学生目瞪口呆,但老清洁工却自豪地表示经她洗过的马桶里的水都可以喝下去,这个老清洁工给女大学生很大的启发,让他了解到了所谓敬业实干的精神;任何工作不论性质如何,都有理想、境界与更高的质量可以追随;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其高低贵贱如何,而在于从事工作的人,能否把重点放在工作本身,去挖掘或创造其中的乐趣。此后,再进入厕所时,女大学生不再觉得苦或累,而是其为自我磨练与提升的道场,每次清洗完马桶,也总扪心自问:“我可以从这里面舀一杯水喝下去吗?”假期结束,当经理验收考核成果时,女大学生在所有人面前,从他去那个清洗过的马桶里舀了一杯水喝了下去。这个举动同样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经理认为这名大学生是绝对必须延揽的人才。
从这个故事里我体会到了只要实实在在地做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的很精彩,而这些不愿意这么做的人,到头来就什么也得不到,只要劳动就一定会有收获。
美德故事读后感 篇2
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特殊同桌》。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于湛如和赵予倩。这篇文章写的是四年级老师别出心裁,让同学们自己去选择同桌。然而,却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名叫于湛如的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同学做同桌。这个时候,班长赵予倩举起了手,自愿和于湛如做同桌。赵予倩善解人意,关爱同学,成绩优异,在家肯为妈妈分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赵予倩的帮助下,于湛如慢慢的进步了。不过,当他有题目不会的时候,他就会拿赵予倩的答案抄一下。可是,赵予倩坚决不给,她就一题一题细细的讲给他听,直到他听懂为止。 五年级的时候,老师重新调换了位置。于湛如和另一个女孩子坐在一起,他对赵予倩说,他不愿意换同桌。可是,赵玉倩告诉他,老师这么安排自然是有道理的,让于湛如听从老师的安排,于湛如顺从的点了点头。
在一次作文课上,于湛如写了一篇作文,上面说他希望他能够继续和赵予倩做同桌,善解人意的老师答应了他。他再次和赵予倩做了同桌。 很快,他的成绩有了飞速的发展,经过赵予倩的帮助和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成绩告别了不及格。他和赵予倩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做了三年同桌,这是他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帮助,使他不再自卑,使他能够大胆的与其他人相处。 我认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人,要善解人意,不能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就自卑自闭,要开朗的面对生活。
美德故事读后感 篇3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一本叫《少年美德故事》的书,有很多故事,每个故事都很感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特殊同桌》。作者是马异嘉。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新学期开始了,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排位置。同学们交头接耳,挥手招呼,七嘴八舌,寻找着自己的同桌。当老师看到后排的一个男同学,左顾右盼,座立不安。他叫于湛如,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他虽然戴了助听机,听力还是有障碍。
这时老师发话了:“谁愿意跟于湛如做同桌?”
班长赵予倩的手高高的举了起来,说道:“我愿意与于湛如同学做同桌。”
赵予倩在帮助于湛如的时候遇到了麻烦——语言不通。为解一道数学题,赵予倩讲了半天,可是于湛如仍然没听懂,赵予倩只好放慢速度,直到他听懂。后来两人之间却出现了矛盾,原来是于湛如同学想偷懒抄赵予倩的作业,但赵予倩不让。最终于湛如不得不承认错误。
后来于湛如和赵予倩分开了,不再是同桌,于湛如却发现了赵予倩的好,还在一篇作文中回忆了他俩的友谊,让老师继续安排他俩做同桌的感人的故事。
赵予倩这种帮助同学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我要向他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像她一样无私地去帮助同学,帮助弱者。
中华美德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美德故事读后感 篇4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知道、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初祖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地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又有几个人做到了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的谚语吗?这不就说明了“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但并非说剩下的三分之一就可光说不干了,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仍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动力。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美德故事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苏武那种坚贞不屈、忠于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苏武牧羊》讲的是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不料,匈奴首领单于想方设法逼迫他投降,但苏武毫不屈服。最后,单于无计可施,便把苏武流放到荒芜人烟的北海,让他在那里放养几只公羊,并说:等公羊生出了小羊才能回去。但苏武没有畏惧,在每天放羊之际,他都会抚摸着那支使节,面向社国所在的那一方,默默思念家乡。日子一长,使节只剩下了一根光杆子。19年后,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当时他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苏武是个可敬的人!他之所以没有在外族的威逼利诱下屈服,始终坚强不屈、忠贞不渝,是因为他心中有祖国,对自己的国家忠心不二!他用一腔爱国之忱,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击败了高高在上的匈奴单于。我深深地敬佩他!同样的,在革命时期,先烈们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在敌人的枪口下屈服,他们和苏武一样,都有一颗坚强、伟大、忠于爱国的赤子之心。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里,不需要血染沙场,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也暂时没法出使他国,为国立功。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求知,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坚强高尚的道德情操,长大了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苏武——一个气节高尚的民族英雄,《苏武牧羊》——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故事,给我们启迪,给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