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2025/09/0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

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2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答疑解难为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出示鲁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由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引出本课。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生词。

2、理清结构层次(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3、了解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体会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4、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5、借鉴写作特色。

二、分小组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检查自学,合作探究

1、给加点字注音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1)实在是标致极了。

(2)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3、探究文章内容

按小组回答自学题目,教师评价

分三部分: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

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工作一丝不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强烈的爱国精神。

a用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特点。B双线并行,结构严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C使用反语,增强表达效果。

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如:开头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物以稀为贵”?作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四、情感共鸣

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3遍。

2、学习本文的写人方法,写自己的一位老师。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1、修改讲义一丝不苟

2、纠正解剖图治学严谨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3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4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2、理清作者思路和文章线索。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引出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风筝》→选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引出学习内容《藤野先生》。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文章写于1926年10月12日,回忆了作者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生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残酷的现实却使作者一改初衷,弃医从文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既会感受到作者对恩师的真挚怀念,也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真正原因。

背景简介:

鲁迅留学日本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二、检查预习并学习新课。

(一)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驿站(yì)教诲(huì)系住(jì)芦荟(huì)瞥见(piē)

畸形(jī)匿名(nì)诘责(jié)绯红(fēi)不逊(xùn)

杳无消息(yǎo)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二)解释下列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

(三)思考题: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哪里?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

第二部分(4~35):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对藤野的怀念。

◎本文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过渡: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作者回忆的是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歌颂的是藤野先生,可开头部分那么多篇幅却没有写藤野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这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②写途径日暮里和水户则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③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④写“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⑤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为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课堂小结:为了救国救民,作者怀着很美满的梦,东渡日本,“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可以去做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是,来到日本后,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让他失望了。失望中,他苦苦寻找,又一次选择到仙台学习医学。在仙台,鲁迅认识了这位给他留下了难忘回忆的恩师--藤野先生。

那么,藤野先生是一个这样的人呢?他有那些高贵品质呢?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阅读课文,了解他的高贵品质。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5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6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鲁迅及其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及其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及其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恩师是让人怀恋的,一位好老师有时会影响我们一生。从小学到初中,你们也一定有让自己难忘的老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这个令你难忘的老师吗?(三个学生发言)

好了,看来大家心里都有一位让你恋恋不忘的老师,我们的鲁迅先生除了七年级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外,还有一位令他难忘的老师,他就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医学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藤野先生(注意藤字),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鲁迅晚年时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河埠步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那什么是散文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三)字词注音PPT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PPT、快速浏览全文,找出)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每部分段意。

明确:

1、表明地点转移的句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

⑴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⑵第(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⑶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五)研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1、藤野先生外部形象

师:我们刚刚对我们心中难忘的老师做了评价,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怎样评价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PPT,学生齐读)鲁迅用了这样一个词来评价藤野先生“伟大”(板书:伟大),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提到伟大一词,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抽生发言)老师一听到这个词,也自然想到了这些形象。藤野先生只是日本一个普通医学专门学校的一个普通教师,鲁迅先生与藤野也只有两年的师生情谊,而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了,那么二十多年后的鲁迅为什么要用伟大一词来赞美自己的老师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6—10段,请同学们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生活简朴)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治学严谨)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2、细读第11—23段,思考:

课文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结合词句批注,这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学生默读找答案(抽生回答):写了几件事?四件,哪四件?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师总结: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添改讲义(书本分析)放图片

第三件,关心解剖实习,“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总结

3、学生齐读第37段

(六)合作探究

1、第1—5段:

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抽生回答)

链接背景材料

总结

2、第24—31段:

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7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答疑解难为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出示鲁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由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引出本课。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生词。

2、理清结构层次(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3、了解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体会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4、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5、借鉴写作特色。

二、分小组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检查自学,合作探究

1、给加点字注音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1)实在是标致极了。

(2)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3、探究文章内容

按小组回答自学题目,教师评价

分三部分: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

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工作一丝不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强烈的爱国精神。

a用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特点。B双线并行,结构严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C使用反语,增强表达效果。

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如:开头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物以稀为贵”?作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四、情感共鸣

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3遍。

2、学习本文的写人方法,写自己的一位老师。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1、修改讲义一丝不苟

2、纠正解剖图治学严谨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