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

2025/09/0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 篇1

天才出自苦难,这种苦难可能来自于物质世界,也可能来自于精神世界。

贝多芬的成功,离不开人生无尽的苦难,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小时候的刻苦练习,打下了音乐的基础。

少年丧母,父亲不着调,小小年纪不得不担起家庭的重担。

传记中的记述,只是贝多芬痛苦人生的一部分。

事业上的痛苦,莫过于耳聋,耳聋而又从事音乐的工作!

上帝关闭了他的耳朵,又为他开启了心中的耳朵,给了他一个更加纯净的音乐世界。

但是,精神和肉体痛苦却也是无穷无尽的。

爱情之苦,心爱的人一个个离开他。

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无情地一次次折磨着他的心灵。

生活就是一块磨刀石,不曾停止对他的磨砺,磨出了一首首经典,层出不穷,未曾中止,直至于人生的终点,依旧有写不完的乐章。

人生只有苦,也无法成就伟大的贝多芬,还要有爱,有希望,有光明,才能让他始终不忘初心。

“他总是快乐的,一切灾难都带有几分善,声音还是自由的,他的内心从来都是孩婴一样的纯净。

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一样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

他象力士般的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

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欢乐,需要应用它,甚至滥用它,力,这才是和寻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

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它是这样的需要快乐,当它实际没有快乐时,就自己来创造。”

只有不改变求美之初心,越是苦的环境,难的境遇,就越能创造出最美好的天籁之音。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造欢乐。”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 篇2

第一次想到“灵魂”这词,便是从贝多芬身上认识到的,特别是他坚毅的灵魂。

读了,会为贝多芬的命运啧啧感叹,但这些感叹更多是在无言中字字珠珠得到升华,内心也获得洗炼。不过,还是要写下,因为这是“英雄的气息”!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二十五岁刚刚崭露头角,耳朵却开始失聪。

谁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传世之作,竟是在他失聪后写成的!这位音乐巨人在爱情上充满疼痛与遗憾,在亲情上被填塞了悲苦和背叛。这样令人绝望的情况下,这位巨人变得更加坚强,始终保持他那坚毅不屈的人格。他终获成功!第九交响乐令观众如痴如醉。然而当观众全场起立鼓掌时,他却听不到一丝声音——一位呕心沥血创作不朽之作的人,想听到别人赞叹又“力不足”时,该是多么无奈悲哀呀! 但那颗自由的心感受得到。 从他的乐曲中感受到他与命运抗争的坚强与乐观,随时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力量,这才是音乐的无价之处。

在那个时候,是为唤醒沉睡的人类;如今,他的人格和他的音乐是一种英雄的气魄的凝聚,激励人民奋发向上,永不言弃。 运动赛场上的健儿,不畏艰难,努力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守卫边疆的战士,严寒酷暑化为了自己的动力,守卫着每一寸的领土;莘莘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年书,是为祖国的未来……

但是,渴望成功,倘想一夜成名,却不付诸努力,便成天方夜谭! 中国有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克服一切苦难的决心,无休止的奋斗,才可成功。这正是贝多芬身上“力”的体现。 这位巨人的灵魂,永远会在长河中熠熠生辉。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 篇3

在我三岁多的一个晚上,我被一首天籁般的曲子打动了,那是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那时知道了贝多芬,读后感《读贝多芬传有感400字》。接下来我要求爸爸妈妈让我去学习弹琴,到现在我学琴五年,能自如地弹奏很多世界名曲,最喜欢的还是贝多芬的曲子,在我的枕边常放着贝多芬的各种传记。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才三岁的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17岁他就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远赴维也纳,在那里开始了他充满辉煌而苦难的旅程。

在维也纳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他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他的听觉越来越衰退,耳朵昼夜不停的嗡嗡直响,他选择了一个人独守秘密。就在他被痛苦折磨得体无完肤之时,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不幸和悲惨没有就此放过他,耳朵由重听变成了全聋。对于一位音乐家、钢琴家来说,这是噩梦。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追求,凭着对生活的热切渴望,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战胜了痛苦,将这悲剧式的愁苦,升华为一次次的创作灵感。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音乐,创作出《悲怆》、《暴风雨》、《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等等不朽的杰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充满苦难的,这个世界没有给他多少欢乐,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给全世界,人生对他就像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他用短暂而灿烂的四十七年,谱写了最雄伟的乐章;他是我的人生导师,他引导我征服困难,勇敢、顽强的面对未来,在人生的征程上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 篇4

我暑假里看了不少的名人传。每个名人都是世界上的奇迹。巴赫,是乐坛的拓荒者;贞德,是创造法国和平的使者,是带来幸福的天使;而贝多芬呢?他的一生都充满曲折,缺陷的他,面对挫折从来不气馁。他是事业上的巨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我暑假里看了不少的名人传。每个名人都是世界上的奇迹。巴赫,是乐坛的拓荒者;贞德,是创造法国和平的使者,是带来幸福的天使;而贝多芬呢?他的一生都充满曲折,缺陷的他,面对挫折从来不气馁。他是事业上的巨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昂,他家境贫寒,父亲也从事音乐工作。他的《英雄》和《命运》交响曲及《田园》交响曲都曾轰动世界。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在1826年的12月20日,1827年的1月8日,2月2日和2月27日,他连续动了四次手术。1827年3月26日,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写完了《第十交响乐》。一位陌生人的手为他阖上眼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而我们呢?平时,遇到一点的困难就要退缩,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就要哭爹喊娘的,一点也不坚强。再学习上,一遇到不会做的作业就问这问那的,不会自己查字典,动脑筋思考问题。茅以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我们要学习贝多芬坚强的毅志力,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对未来要充满希望。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并不能决定他的未来,决定他未来的,是他的信念。

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人类中最优秀的分子与我们同在!

《贝多芬传》读后感600字 篇5

人人都期盼成功,渴望得到鲜花与掌声,然而,当你的努力付水东流,当你的希望化为泡影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坦然的傲视挫折,笑对失败呢?

寒假期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贝多芬传》,为他历经风雨、饱受挫折,而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所震撼!

贝多芬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平等、正义、个性,他用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和平而奋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他26岁时,听力开始逐渐下降,但他对艺术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贝多芬在双耳失聪、严重患病、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以顽强的意志创作完成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扼住命运的喉咙,需要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胸怀啊!傲视挫折,是贝多芬用他不屈服的一生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傲视挫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更是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面对困难要学会的不仅仅是坚强,更要学会乐观向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生平坦,总会有跌倒的时候。在哪儿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跌倒不代表失败,而爬起来就意味着成功。

没有遭遇过失败的人,永远是轻浮的,没有深度的。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吗?挫折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的斗志,磨砺人的意念,增长人的才干。挫折是压力,是动力,是催人奋进的力量!

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学会应对,学会挑战!用“乞求失败”的达观与困难抗争,把每次失败看作是锻炼我们的机会,在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的过程里,享受奋斗的快乐!

“如果你想学会走路,就要先学会摔跤!”记住马克吐温的话,抬起头来,傲视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