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项羽本纪读后感

2025/09/0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1

项羽,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我爱他大杀四方的英勇,爱他威风凛凛的气魄;我爱他不知天高地厚的桀骜;我爱他扛鼎之力过人的才气;我爱他从一而终的少年模样。

可是我又恨他,

我恨他杀人如麻的残忍;我恨他目中无人的高傲;我恨他不分青红皂白的易怒;我恨他的不识良驹,错信小人。

“提及少年一词,当与乎庸相斥”我是那样爱他的自负,又那样恨他的自负。

可他若不自负,他不会放出“学万人敌”的豪言;不会在江边打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诳语;他不会在鸿门宴上错过击杀刘邦的绝好机会,更不会放走前来投奔的韩信。

他若不自负,怎会留下巨鹿之战以一当百的`传奇,怎么会有那一曲悲壮又磅礴的垓下之歌?他又怎会尽失人心,又怎会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是的,他可以走,他可以东山再起,他可以再争夺这天下直到得到的那天。可他若是真的选择踏上了那条船,他就不再是那个项羽了。他会卷土重来,会一雪前耻,听着那一声声陛下,接受着百官的朝拜,看着被端端正正摆在案前的和氏璧,说“你看,叔父,我做到了。”

然后呢?

他并不擅长笼络人心,也不怎么懂政事,可能一场蝗灾,一次干旱就会使他束手无策。他看到朝堂渐渐变得乌烟瘴气,听着各地的怨声载道,他却无能为力,然后再有人如他当年一般揭竿而起,推翻他的大楚。

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君主。

我并不想看到这样的历史,这比想到他自刎更揪心。

我宁愿他永远高傲,永远自负,哪怕最后这自负害得他功败垂成,只要他永远是少年的模样。

至少会有后人称他“人杰鬼雄”,会有人尊他为“西楚霸王”。

他是那个在烈日灼灼下扬言自己“学万人敌”的张狂少年。

他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大将军。

他的死是壮烈而不是惨烈。

我爱他的少年模样。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2

在历史的尘埃中,对于前人,人们的看法是迥异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项羽。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败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3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4

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人觉得,他缺乏头脑和眼光,优柔寡断;也有人认为,他重情重义,坦率磊落。

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位英雄。在学《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这个人物。而因为在这之前,我对项羽并不了解,所以我自己也再上网搜寻了一些关于他的历史故事。发现,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凌云壮志的英雄,一生坦坦荡荡,也爱得轰轰烈烈。

或许,看完《鸿门宴》,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是,在当时来说,巨鹿之战后,天下初定,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秦国刚灭,若项羽就马上杀掉昔日一起反秦的战友,这只会影响政局稳定,使得其他诸侯人人自危。谁能说,项羽没考虑到这点呢?而且当时刘邦的.实力也并不强大,面对着项羽的大军,刘邦显得不堪一击。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而后来也还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的决策,并不能说是错误的。相反,鸿门宴一事,不恰恰展现出项羽有“义”吗?当初,怀王与诸侯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先入咸阳的是刘邦。攻打刘邦,这已是背离项羽自己的信义,现在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刘邦就是有违良心,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谁说这不是一种君子之度呢?

当然,人无完人,他确实也有他的缺点。他不知人善用,恃才傲物,使自己陷入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缺乏一种领袖气质,缺乏力量与智慧的结合。他不是那种刻苦努力的人,也没有十足的的毅力去学习,这样的项羽,不是我所敬仰的。倘若,他生在此时,这个不需要习武,不需要练功的年代。不学习,没有进步,必定会被淘汰。不过,项羽很适合当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为他闪射着善良、淳朴的本性,并重情重义。虽然,他的心存善念,并不适合在战场,但却正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5

项籍,子羽。自刎乌江而死,项籍出生于将门贵族。

项羽善战,凭借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谋略,只可谓“有勇无谋”。他太过信任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军事谋略的天赋——说到这里,还能回想起一个细节:项籍小时候学书学剑都因“不能敌万人”而不用心;后又习兵法,却也只略知其意就罢了。过于自满,缺乏耐性,从小胸怀大志的`项籍,也在此时注定了失败。

籍做事风格粗暴,甚至残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体恤民情,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勇猛,豪爽,有着不凡的气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后为了不拖累项王而自刎;骏马乌骓随项王一生,项王死后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随,但他终是败了。

籍败于垓下,听四面楚歌,以为汉已取得楚地,失了决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围,迷路之时又被路边老农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乌江边,心爱之人离他而去,又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无法容忍自己的兵败,这位气概不凡的英雄,决定死在自己手下。

许多人对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这也许是项王最好的选择——若项王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他也同样无法改变结局。这是历史的选择,是项羽性格的注定。他是一位英雄,却败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