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2025/09/0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1

教学目标:

在画画玩玩的过程中进而体验“水的三态变化”,对水的变化感兴趣。尝试根据故事内容做画,知道意愿画的绘画方法。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尝试过听散文做画,对听故事做画有一定经验。

(材料准备)范例、有关水、冰、水蒸气的图片若干、油画棒、水笔等。

重点与难点:理解故事,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做画。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1、讲述故事《会变的水》,引起对水的兴趣。

“会变的水好听吗?你听懂了一些什么?”

2、幼儿大胆讨论:“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是什么?好像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小结:水根据不同的温度会变化,在天气炎热时水会遇热而蒸发,在气温很低的情况下,水会结冰……

二、欣赏“会变的'水”

1、欣赏生活中的水图片。

2、体验水、蒸汽(烧开的水蒸汽)、冰奇妙的地方。

3、再次欣赏故事:“故事就像一幅幅的图片,想想故事中你认为最美丽的那个面画。”

重点与难点:理解故事,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做画。

三、操作游戏,进而体验

1、教师示范蒸汽的卡通画法。

2、幼儿自由分散商量合作绘画故事的方法

“和好朋友商量一下画故事的那些画面,画完后可能就能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3、幼儿绘画,教师放故事磁带,帮助幼儿记忆。

4、根据故事,讲讲说说自己的画面。

四、延伸活动:

鼓励相互合作,组合画面的顺序,完整地讲故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2

设计意图:

炎热的夏天就要到了,冰冰凉凉的水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不管大人小孩,在炎热的天气里与水的接触就更频繁了.我想既然水是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那么我何不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水的一些特性,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可是到底探究水的哪一个特性呢?一天喝水时,一个幼儿不小心把茶杯里的`水打翻在桌子上,我连忙拿出纸巾擦,不一会儿,纸巾就全被水浸湿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探究各种物体的吸水性,看看生活中那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那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那些不容易.

2,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两个八宝粥空瓶,其中一个里面放着一条小毛巾.一杯水

(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餐巾纸,泡沫,水果网,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

(3)大图表一张(事先已在上面贴上了各种实物材料),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1.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 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操作证明.

(2) 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以实验操作验证.

(3) 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

(4)请幼儿察看两个八宝粥瓶子,看看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的发现.

(5)进一步猜想讨论水到哪里去了?

2,幼儿操作验证各种材料的吸水性

(1)师按小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材料

(2)幼儿动手操作,验证各种材料的吸水性

3,交流实验结果并记录操作结果

(1)请幼儿们说说自己操作后的发现

(2)师出示大图表,记录幼儿操作得出的结果

4.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5,延伸活动

在区角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现,不仅充分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更激发了幼儿对于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情境环境下更利于下面的继续教学活动,同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在这一刻被完全的吸引和集中起来了,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而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更加满足了幼儿好动的这一天性,使幼儿在自我的操作中非常自然,流畅的完成了教学环节,并使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所以本节课的课堂气氛及效果都是不错的,而幼儿也在此完全摆脱了"老师教,学生学"得传统旧模式,真正成为了主动探究学习的主人.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3

教学意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根据孩子们对水的兴趣,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水》。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2、 体验探索水秘密的乐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玩偶、卡纸、玩水工具(玉米核、乒乓、积木、纸船。小鹅卵石、汤勺、插具、易拉罐、玻璃球)、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分别放着一勺(白糖、盐、芒果粉)干毛巾若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水是透明,可溶解,会流动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宝贝们好!今天熊妈妈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走过这条小河就是熊妈妈的家。熊妈妈请宝贝们帮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我们经过小河的时候仔细观察,待会儿告诉她。

二、观察水,发现水的特性

1、经过小河时看见了水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

2、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猜猜,泥沙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或者还有其他的东西)

3、到底藏了什么?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小结:呀,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水的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4、我送你们几个礼物,你们放到水里,再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宝贝们,白糖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盐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芒果粉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些东西在水里不见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来告诉你们,溶解。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水具有溶解性。

5、我现在把乒乓球放进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动了)

小结:你们可真厉害,我们发现了水的又一个秘密,水会流动。

三、总结提升,体验快乐

1、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三个秘密。水的秘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发现水的秘密吧!

相关信息: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4

设计意图:

设计水是孩子生活中最常见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水,而“水”中也蕴藏了许多的知识。“抓住孩子周围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是《纲要》中所要求的,也是最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的字卡、两个玻璃缸、米、水、盆、小桶、小筐、玩具。

2、每组一份白糖、盐、果珍。

3、人手一条毛巾、半杯水、吸管。

活动过程:

1、教师以字宝宝“水”引出活动主题。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寻找水的秘密。

2、(1)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装有水和米的玻璃缸进行演示,引导幼儿发现水是无色、透明的。

(2)第二个秘密:水是会流动的。

第一步:教师用带有小洞的小筐装水,引导幼儿发现水是流动的。

第二步:请幼儿玩玩具,自己动手操作并感受水的流动。

(3)第三个秘密:有些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请幼儿选择糖、盐或果珍放入杯中并搅拌,引导幼儿发现它们在水中是可以被溶解。

3、教师总结水的三个秘密。

4、教师提问:“水”的作用?并渗透环保教育和品德教育,让幼儿从小懂得保护水和节约用水。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5

设计思路

水的特性是一种物理知识,幼儿掌握物理知识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因此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带着问题边玩边思考,提高幼儿感受的有意性。

感受活动的形成概念奠定了基础,但概念的形成还需经过概括和提炼。采用实验的方法突出水的特性,帮助幼儿概括归纳形成概念。

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既是为了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又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所以活动设计让幼儿从周围的实际生活开始,逐步过渡到通过语言交谈来了解。经过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幼儿可能获得许多关于水的直接和问题知识,同时也可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主性积极性。

幼儿对水的认识不会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会不断深入,延伸活动正是在启蒙的基础上进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尤期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方向。

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培养对自然物的兴趣。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水的特性。

2、难点: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材料:各种玩水的容器。

2、环境创设:来园或自由活动时让幼儿自由玩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自由玩水活动感受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1、自由玩水: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水的容器和会沉入水底的材料,如弹子、鹅卵石等。让幼儿在来园或自由活动时玩水。

2、玩玩想想:自由玩水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再玩水。(一直往瓶子里灌水会怎么样?水能不能抓住?水底的东西能看见吗?为什么?)

(二)、通过小实验归纳理解水的特性。

1、灌水比赛:两个幼儿各自往漏的杯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灌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还从哪里看到水是流动的?

2、抓水比赛:让幼儿用抓水的方式往瓶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用这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要使瓶子里灌满水应该怎么办?

3、在不透明的两个杯子里一个灌水一个灌豆浆,然后往两个杯子里放弹子,请幼儿思考能不能数出每个杯子里放了几颗弹子,为什么?

(三)、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水的各种用途。

1、在幼儿罗里找有水的地方。讨论水的用途。如厕所里有水,厨房里有水,茶桶里有水……。

2、让幼儿回家与父母讨论,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水,为什么?

(四)、通过讲述活动让幼儿交流自己获得的有关水的用途的知识。

1、让幼儿介绍水的用途。

2、谈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节约用水?

(五)、通过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探索关于水的其他知识。

让幼儿回家用塑料杯盛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并观察其变化。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6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值日生每天需要做得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跑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呀!他这一句“水跑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跑了,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

2、每组一盆水;

3、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

4、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水跑了?

3、请幼儿猜猜水跑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跑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让每位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跑了没有?水变跑了用√表示,水没有跑用×表示。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2、活动过程中,有两个小朋友是用水果网做的实验,一个说水果网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另一个说水果网可以变魔术(容易吸水)。通过再次验证发现水果网确实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而那个小朋友由于水果网塞太满,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实验出现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物体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活动反思:

不足之处:

1、没有提前让幼儿接触一下这些材料,以至于活动时有部分幼儿的兴趣在操作材料上。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成功之处:

这节科学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全班幼儿积极参与。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动一开始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现,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看见一杯水倒进了空八宝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来验证老师的实验结果,和老师一样,他们也将水变不见了,这时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此时再请幼儿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跑了。发现原因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跑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7

一、设计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孩子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去探究水的一些科学现象。“谁是水的好朋友”这一活动,正是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比较、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并尝试分类,使幼儿在玩水过程中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某物品(糖、盐等)溶于水。某些物品(沙、泥等)不溶于水的现象。

2、了解科学技术将水溶解现象运用到生活中的情况。

3、培养幼儿对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准备:

1、糖、盐、油、泥沙、味精等物品若干,分别放入透明量杯内,外贴形象生动的.标签,并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签。

2、透明量杯若干,搅拌棒、小勺子、纯净水、饮料等。

3、提供红、蓝桌各一张。

4、饮料、凉开水、纯净水、草莓晶若干;

5、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装着清水的杯子:这个水娃娃好孤单,谁愿做它的好朋友。

复习认识糖、盐、油。水娃娃请我们帮忙找一找,谁到水里不见了,谁就是它的好朋友。

(二)引导幼儿观察这三种物品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1、交代操作注意点,不要同时放二种物品,如果水浑浊了,就换水再进行试验,记住谁是水的好朋友。

2、提问:你找到了谁是水的好朋友?

3、讨论:还有谁可以做水的好朋友?

(三)扩大尝试范围,并进行分类。

1、介绍能溶入物品的名称。

刚才,我们已帮水找到了两个好朋友:盐和糖,现在有更多的娃娃想做水的好朋友,它们是谁?(分别介绍物品的名称,帮助幼儿复习认识物品标签。)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分类。

将水的好朋友放到红色桌子上,不是水的好朋友放到蓝色桌子上。

(四)了解水溶解现象及利用科学技术制造而成的饮料。

│纯│ │凉│ │饮│

出示│净│ │开│ │ │

│水│ │水│ │料│

└─┘ └─┘ └─┘

请幼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介绍纯净水的由来。

1、请幼儿品尝、比较。

2、讨论:这三种物品有什么异同点?

3、看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4、讨论:饮料是怎么来的?

小结:这些都是根据水溶解的现象,工人叔叔运用科学技术而制作的。 (五)自制饮料(草莓汁)

五、活动延伸:

1、把泥沙、油这两样物品单独尝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2、与父母一起自制饮料。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 篇8

教学要求:

1、让幼儿在玩玩作作中感知水的性质。

2、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3、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教学,使幼儿懂得水的用处很大,教育幼儿要节约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教学准备:

1、喷水器一台。

2、三大盆清水,瓶子、杯子、胶袋各几只,积木,小船,冰块,白糖、盐,牛奶等。

教学过程:

1、观察小喷泉,引起兴趣。

提问:喷泉里喷出的是什么?水是怎样的.?(让幼儿议论一会儿)

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自己所知道的水是怎样的,到底水是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水的秘密。

2、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起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性质。

第一组:水的颜色和味道。有白开水、牛奶,让幼儿比比、嗅嗅、尝尝,水有没有颜色、味道?加上糖、盐,又会怎样?

第二组:水的流动。盛水的大盆里有杯子、瓶子等,幼儿用器皿倒水,观察水会怎样?用有洞的胶袋装水会怎样?用手兜水,水又会怎样?

第三组:水的浮力。幼儿可随意拿积木、小船等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

第四组:冰的融化。让幼儿玩冰块,观察冰块为什么越来越小?冰块熔化成什么了?

3、实验后谈话。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你们找到水的秘密了吗?水是怎样的?

小结:第一组: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无味的。

第二组:水是会流动的,我们倒水时,水会从一个杯子流动到另一个杯子里,水满了,也会流出来。

第三组:水有一种力,叫浮力,能使一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船就是因为水的浮力才会浮在水面上的。

第四组:当冰遇热的时候会变成水,水放在很冷的地方会结冰。

4、老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的秘密,可你们知道水有什么作用吗?(让幼儿讨论,后提问)

小结:水的用处很大,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每天喝水、洗脸、洗衣服、煮饭都需要水;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生长需要水;动物也离不开水。

5、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6、结束:将玩过的水用来冲厕所和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