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前不久,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我可高兴了!一有空我就拿来看,简直爱不释手。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人们,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仗势欺人,看着别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这样不好!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
为什么不做个好官?为什么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所以,我要告诫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那样,你在一些方面变得富裕的同时,你就会在另一方面变得很贫穷。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母之女贾敏和林如海的女儿,自小体弱多病,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但生的却是极俊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只可惜如此佳人却不得好下场。心爱之人娶了他人,大婚之日,独卧病榻,抑郁而终。纵是与宝玉两情相悦,有情人却终不成眷属。欠的泪已还尽,临死前却不能与宝玉见上最后一面,留着最后一口气还在恨着:宝玉,你我真心相爱,为何中间又插进个宝钗?可悲!可叹呀!
“可叹停机德,勘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黛玉能诗善文,深得贾母喜爱,与薛宝钗相比,宝玉更喜欢与黛玉处在一起,黛玉可算得上是宝玉的红颜知己了。但宝钗的身世背景更好,更能帮上宝玉和贾府。所以宝玉和林妹妹硬生生地被贾母等人棒打了鸳鸯。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男人娶的不是女人,而是她们背后的势力。所以纵使两人再相爱,女子若无家庭背景,又有什么用呢?宝玉和黛玉两人的爱情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我为黛玉悲惨的一生悲哀,更为宝玉和黛玉两人无果的爱情惋惜。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们在里面不仅能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形成和破灭过程,更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几千年来积淀在古人心中的审美意识。今后我们就以“读红楼梦赏古典美”为一个子专题,详细地品评蕴含在书中的审美智慧。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一品,从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说起……
话说当时贾母带了刘姥姥来至栊翠庵,妙玉接了进去并为贾母斟了老君眉,贾母递与刘姥姥品尝,刘姥姥的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惹的众人哄笑。其后妙玉在和宝玉、黛玉、宝钗一起喝茶的时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其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见妙玉确实懂得品茶之道。从美学角度而言,“解渴”源于我们的生理需要,此时对外界的判断还建立在实用功利之上,而审美是远离这些利害计较的;后面的“饮牛饮骡”更是这种束缚的极限描述,完全被肉身功利所局限,根本无“美”可言了。
只有摆脱外在功利束缚,回归初心,在祥和的心境中安宁地去把自我身心融入一杯暖茶,细细的回味那淡淡的清香,恰似回望人的生命,绚烂光华总是短暂的,只有内心温暖的安宁祥和才是永恒,这即是超越的美学。茶中上品总会让我们在灵魂深处获得许多精神慰藉,因而品茶也就成了历来文人的一件生活雅事。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有《水浒传》,有《列那狐的故事》,还有《凡尔纳科普科幻作品选(3)》……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中国最有名的小说之一,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也鼎鼎有名,许多人更把它当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书中的几位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更常被大家拿来当成朋友或同学的绰号,由此可见,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生于清雍正年间,他幼年住在南京,过着富贵人家的生活,但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家道中落,他因此回到北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二十几岁时,他回忆过往的`岁月,想起小时候那个大家庭里的许多人物,于是动手写《红楼梦》,一写就写了十年。
本书叙述发生在金陵贾府的故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和贾府的兴衰为主线。贾府众人靠着祖先留下来的基业,过着奢华的生活,最后终于遭到抄家的厄运,而宝玉和黛玉虽然互相爱慕,宝玉却在贾母的主持下与薛宝钗结婚,林黛玉因此抑郁以终。宝玉面对这些打击,在考取举人后,选择出家,走向茫茫大荒。
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局,往往以大团圆收场,但《红楼梦》却是一出大悲剧,深深打动着我的心弦。
虽然故事结束了,但是它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看着荣国府欢天喜地、温馨祥和的一幕,不得不使人想起独处深宫的贾元春来了。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谁不想在家人身边,共同掀开新的一年呢?谁甘心失去天伦之乐呢?府中,有伶牙俐齿的凤姐,慈祥和蔼的祖母,还有许多贴心的好姐妹,谁都不愿意离去的。可是现在烟花满天,爆竹声声时,贾元春正受着寂寞的煎熬。
或许宫中的条件比贾府更优越,但这毕竟是物质上的丰厚,一个人吃饱睡好固然重要,但若能在精神上,感情上绚丽多彩,做人也就有满足感了。
我看完这两回,觉得原先认为《红楼梦》是无聊文字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红楼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且反映了一个大家族中面子和自尊的捍卫。
赵姨娘的.兄弟死了,得了二十两,可她不服气,在李纨、探春二人前使性子,说探春做事不顾及他人,我想探春也太可怜了,掌管贾府,做出来的事却遭人反对,整天负气,少不了伤心流泪,可她并没有打掉门牙往肚里咽,硬是倒出自己一肚子苦水,挤出满脸眼泪,然后照样做她的工作,在贾府中,确实少不了精湛的“演技”,这不,赵姨娘气呼呼地走了,连凤姐也夸探春能干呢。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里知人心,人人皆笑我痴情。——题记
一个梦,让多少人惊醒,让多少人垂泪,让多少人感动。
《红楼梦》以第三人的视角诠释了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林黛玉从小寄人篱下,生性孤傲的她从不敢多说一句话。黛玉的才华是众多姊妹中最好的一个。黛玉和宝玉本应有情人终成眷属,却被凤姐一个“调包计”而拆散在。黛玉梦未成却香魂散,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红尘天涯。
我为黛玉一生的痴情而惋惜:爱一个人为何如此深?明知不会有结果,却依旧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他。我同为黛玉一生的奋斗而感动:从不会因为别人喜欢而去改变自己,从不为讨好别人而屈膝,从不被封建主义而禁锢,生活只为活成自己想象的模样。我敬佩黛玉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佩服他那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也喜爱她那敢于去与命运作斗争的拼搏。虽然黛玉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散而陨。但我认为: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至少黛玉可以解脱,不再寄人篱下,不再憋屈的苟活。
而造成这个悲剧的,是封建的思想观念。正是因为它才造成了荣国府衰败、黛玉去世、探春远嫁、宝玉红尘天涯的结果,这就是作者要抨击了封建主义吧!这或许是作者心中的一个梦吧!
梦醒,结局原来早已注定——红楼一梦终会断,不解其中之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