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仲永》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伤仲永》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伤仲永》有感 篇1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读了之后,我很受教育。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之后,他的爸爸不再让他学习了,带着他去全县各地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件事情使我联想到著名作家华罗庚,他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啊!
我要学习是华罗庚这种努力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为国家作出伟大贡献。
读《伤仲永》有感 篇2
读完《伤仲永》一文,心中确实涌入一股“伤”。金溪平民方仲永出生于一个“世隶耕”的家庭中,仲永从小就不认识书写工具,却能提笔成诗在现今社会,也属于天才一枚,却因父亲私心想要赚的眼前财物,最后却落得一个“泯然众人”的结局。
放下书本,心中不禁思绪万千。如此天资却落得如此结果,虽了解原因但无法控制自己心中的惋惜之情。学业的荒废,后天学习的忽视,让上天收回了对他额外的馈赠。人们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十分认可的,学习的道路上,唯有勤、唯有志坚,方能有所成就,不然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五千年历史长河,遗留千古的历史名人哪一个不是从小勤奋苦读。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也是个调皮的孩子。有一天,李白读书时感觉十分无趣,看到外面十分热热闹闹,于是逃学偷偷溜到大街上,东看西看,东瞧西瞧,后来发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着一根铁杵,李白十分好奇,就询问老婆婆原因,而老婆婆的回答却让人匪夷所思,“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这怎么可能?无论是幼时的`李白,还是年幼的我都是无法理解的,可老婆婆接下来的话却影响了这个唐诗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的大诗人一辈子,“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这铁杵怎么不能磨成一根绣花针呢?”李白因此大受启发,从此奋发读书,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美篇,被后人称赞为“诗仙”。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直都是我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标,而他的求生生涯也是一波三折的。在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名人的脚步
在我家隔壁,也有一位学习的典范,叫罗惬。着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她的,她学习特别用功,无论严寒酷暑,她都在坚持着,一直以来都是名列前茅却从不松懈,初中毕业后被顺利保送到县一中。在她家墙壁上刚劲有力的书写着几行大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而是最勤奋的人。天才尚努力,更何况平庸之人呢?
现在好多孩子因贫穷上不了学,放弃了梦想,而我们却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我们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的重视,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坚持不懈。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成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切不可让我们的父母长大后为我们而“伤”啊!
读《伤仲永》有感 篇3
伤仲永是我在爷爷的书架上的一本古老书籍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古文,我在爷爷的指导下认真地读了几遍。文中的方仲永的确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和惋惜。方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方仲永的最后结果,是因为他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而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又怕溜了,我想这同样对我们下一代的`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家长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才,就更加应该放手让他们多锻炼。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读《伤仲永》有感 篇4
作为“邑人”,帮助自己的邻居纠正错误,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仲永的邻居怎样做的呢?“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如此行为,仿佛仲永只是他们成人之间机械交往的一个话题、一粒棋子而已,对丧失了后天学习与成长进步机会的仲永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让人们感叹“邑人”的愚蠢的同时,更悟出人际交往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
我们生于此世,立足于社会,便不可能“独立”的活着,更不能够“自私”的活着。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固然要具有敢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沉静和决心,但展望未来,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拥有渊博知识的'我们,更需要有责任心、有合作互助意识的建设者。无论国家交往还是人们的日常交流,如果大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为对方着想,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清代的国策和结果便是对世人的一个警告。
自清代康熙皇帝的“闭门锁国”政策开始,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命运就已注定。这其中,既有皇族的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我才不需要借鉴尔等卑劣的技术和发展方式,我反倒还要把自己的先进技术藏起来,不让你抄袭去才好啊—的自大心理作祟,又有皇族巩固个人经济与政治地位—故意将资本主义在萌芽中消灭掉—以及他们对当时对己国已经不利的外国骚扰做出消极应战因素。愚蠢国策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被外国列强蚕食瓜分的血淋淋的事实!落后只能挨打!而不想落后,最好的方法便是谦虚、积极、合作,永远向比自己好的事物看齐而不是羡慕嫉妒恨。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身份低微的人,只要他们有过人之处,我们就一定要虚心学习。也许粗粮饼确实是“其貌不扬”,但它却如一朵桂花,将香味送入口中;又如一只利箭,射向身体不适之处。“择其善者而从之”,总是利于自己的。唐代的繁荣昌盛里,不也有“开放政策”的功劳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应如同自己名字一样熟悉吧。故事中既阐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更像是和本文的作者约好了似的—都说明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重要意义。与普通孩子一样,孟子儿时好奇心强,见了什么都模仿、学习,其中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孟子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的儒学大家,正是因为孟母对孟子的启蒙教育和无私奉献。看到孟子学习环境太差,学习对象平庸,甚至丑恶,孟母便陷入自省,并果断行动—搬家,终于让孟子拥有了一位好“老师”谦逊有礼、崇尚知识、刻苦好学的学习环境。于是,孟子勤奋、刻苦学习,终成大才,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前有孟母,后有魏征。魏征和唐太宗曾是“好哥们儿”。唐太宗作了皇帝后,魏征前后共提建议二百多次,次次都是站在国家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建议,而不是像“邑人”一样只为自己着想。唐太宗则十分重视魏征的意见,从谏如流,积极地听取、借鉴或采纳这些建议,即使魏征的意见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使魏征的话很难听,也不会像“邑人”那样对仲永父亲的错误做法熟视无睹。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魏征和唐太宗造就了贞观之治;而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唐朝的全盛打下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同学们,我们不仅嘲笑仲永悲剧中“邑人”的愚蠢作为,更要吃一堑、长一智,牢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古训,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成长进步。
读《伤仲永》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王安石的《伤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金溪县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还不知道文房四宝。有一天,他忽然放声大哭,问父亲要这四样东西,父亲很诧异,从别人家借来后给他,仲永接过后立即写了四首诗,并题上自己的姓名,同乡的人都来观看,并说是神童。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即便能写好,同乡的人都很稀奇,渐渐他的名声大了,人们都把他的父亲当做上等客人看待,有的人还用钱来让伤仲永作诗。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让他上学,天天拉着他去拜访同乡人。
当他十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与之前相比了。当他二十岁时,已经没有新的诗可作了,也就是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了。
王先生说再聪明再神童的人,后天教育不做好也不能成才;再笨再傻的人,后天教育做的`好,再经过自身的努力,也能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但有的是天才,后天的教育做的好了,后来怎么还是没成才呢?读下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一少年大学生钱某,十二岁熟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闲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最后荒废到退学当了油漆工!为什么哪?天才也需要谦虚和勤奋,踏实和努力。
又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常常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长了,他的双眼渐渐的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不是天才,但他恒心和努力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事业。
我赞成王先生的话,人成才在于后天的教育,更在于自身的努力。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不是起决定因素,我们还是要做好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踏踏实实的学习就会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天资在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的。
简单的说就是:“受至于人”而不是“受之于天”,记住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篇6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没有的。人们之间的才能虽然会有差别,但是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才华,但如果不努力学习,那就很难取的真正的成就。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伤仲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方仲永天资聪颖,5岁就能作诗,并且有了很高的'名气。于是换来的是——父亲带着他四处拜访本县的官人,不让他学习。使得这样一个“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没有名气的“庸人”!神童一落三丈,这些责任在于他的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以后不好好学习,也成为了一个普通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是普普通通如果不去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因为后天不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有很多,而本来不识“神童”的人却能在世界上留下奇迹。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一直努力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前休息,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识神童,中学成绩不好,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但是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有了基础。爱迪生不识神童,连初小都没完成但他努力自学,总是勤奋钻研问题。因为他工作时间比普通人要多得多。所以在他79岁时,就改成135岁的人了!
不仅科学上是这样,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要是谁付出和他们一样的努力,那就能取得对应的成就。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