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红楼梦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篇1
《红楼梦》这部中国经典的著作,我也曾有所涉猎。几年后的现在,成长了一些的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再去欣赏这部名著,以求有所新的不同体会。
从课本中黛玉进贾府的一小个片段中就不难看出《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之丰富,作者心思之缜密。纵观全文,亦是如此。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在贾府中,宝玉能碰上的几乎全是女性,而贾宝玉还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终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由此可见,宝玉的柔也十分正常,自从他们搬进大观园后天天吟诗作乐,在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算得上是最突出的两人了。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用“凄美”来形容。可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体虚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宝玉与宝钗成亲,林黛玉知道了以后竟被气死,而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是宝钗,而黛玉又已经死去,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另外,王熙凤这个人物不得不提,她类似于贾府的“总管”她凭着自己的权利用毒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到最后害了全家。还有贾母,她是贾家的“最高统治者”。她十分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曹雪芹的文字中可以得知,贾母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但是在高鹗的续篇中,她又不支持了,这又是《红楼梦》的一个悲剧,最后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主要人物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这出悲剧就算落幕了。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曹雪芹用了10年的心血凝结成这本书,文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有关联,即便是开头再小不过的东西,文末都有清楚的交代。作者曹雪芹自己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横批:情不情。
《红楼梦》还是一个谜,有谁能够解开它呢?也许曹雪芹也不能回答吧……
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篇2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笨狼的故事》;有写出了女孩心声的《贾梅日记全传》;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琵琶、办小报……。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篇3
对于《红楼梦》,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厚厚的书册,密密麻麻如蝌蚪般的文字,散发着油墨的气息,让那时才初一的我产生了厌倦。也许是对这种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排斥,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完。再读红楼时,我已是高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长大,对于爱情有了朦胧的见解。重新端起厚厚的书页时,发黄的书页上不再是蝌蚪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幅幅真实动人的画……
起初,看到的是黛玉的孤傲,宝钗的圆滑,湘云的爽朗,王熙凤的泼辣……后来,看到了黛玉对爱情的纯真,对封建教条的不满。宝钗对婚姻反应的冷淡,是一个封建世俗的守卫者……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便是黛玉和宝钗。“可叹停机德”说宝钗是合乎封建道德标准的贤妻良母,“金簪雪里埋”描绘了宝玉出家,一人独守空闺的悲凉。“堪怜咏絮才”称黛玉有谢道韫咏絮之才,“玉带林中挂”黛玉泪枯而死,宝玉出家为僧。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家庭悲剧,更是社会悲剧。王熙凤在得到贾母的态度后,用宝钗替代黛玉演了一处“偷梁换柱”。结果便是黛玉的死,宝玉的心灰意冷。
红楼里众多人物,独爱黛玉,她的孤傲,她的.天真,她的才气,她对爱情的纯真,深深感染了我。她没有宝钗的机灵圆滑,没有王熙凤的权术,没有湘云的英朗直爽……一个多泪多伤的女子,即便出生便择定了家庭轨迹,即便出生便注定死的凄凉,她依旧敢爱敢恨,临死前的那句,“宝玉,你好……”更是悲凉。一首《葬花词》是她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强要胜的情绪宣释。“侬尽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意为现在别人笑我葬花痴傻,他年别人葬我可知我是谁么?暗含了自己命不如花,道尽了心中苦楚。这样一个格格不入,多泪多伤的女子是那样的凄美。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一抹降珠草,受神瑛侍者浇灌,又因浇灌过多故五内郁结。这也就是宝玉与黛玉悲惨爱情的写照了吧!
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篇4
花错爱满园的花开放,明媚而妖娆,一寸一寸清澈的脉络,在暖暖的阳光下纯洁得如水般浮动。滋生出硬生生的疼痛,在心间蔓延……
你远远的一袭素红,袅娜地从仙阆走向人间悲苦的道路,在人情世故里,她执着喆自己的孤僻高洁,在游人如织的花园里,她悲痛地埋葬着满地的落花。
每次醒来,满满的泪水倾泻而至。静谧的夜就这样变得冗长,浑身上下似是淋了场寒雨,几缕湿润的头发沾在额上,甩也甩不开。黑暗中,瞳孔没有焦距地游走。一壁墙,一扇窗,从此分割出两个世界。即使看不见任何东西,也会觉得此时的眼睛,在黑暗中显得特别明亮。夜晚的风有气无力地拍打着窗子,偶尔闻得叶子坠地的声响。黛玉便是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惶恐的夜。
于是潇湘馆里的几竿青竹,一弯曲栏,成了黛玉一生的守候。眉尖若蹙,双眸痴痴凝视着暗影重重的灯焰。那微弱的一丝光亮并不能温暖自己尘封的心,那魂牵梦萦的人呐,他又在与何人共欢?
爱上林黛玉的固执与叛逆。她仿佛一朵莲花,洁白如雪,漫不经心地盛开在充斥着金钱与权力的贾府。独自欣赏沁人心脾的淡淡忧伤。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黛玉的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吟》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善良孤傲的她只是一味的哭泣,她的哭泣并不是软弱,而是从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对抗封建礼教。
“一个是莨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层,,春流到夏。”
或许两个浪漫的人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将浪漫消磨的一干二净,最终,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最幸福的回忆。
纵观《红楼梦》,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却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最后的潇湘馆内,她安静地焚烧着她的尘缘一世,如同焚烧着她一颗欲哭无泪的心。可焚烧成灰的一点光明,又怎能照亮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馆外依旧一片喧哗,又有谁能为她唱一曲安魂。
质来洁去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
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篇5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