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一封信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四、拓展延伸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分析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体格式。
2、朗读品味课文中真挚感人、朴实无华的语句。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学会坦诚地面对父母、理解父母。
说明:
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本文《给傅聪的一封信》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也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作者用真挚感人、朴实无华的语言既抒发了真挚感人的父爱与母爱,更表达了“儿子变了朋友”是“高兴”,是“幸福”的博大胸襟和豁达情怀。文章中许多语段非常感人,可读性很强,因此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且在不断诵读品味中,充分认识和理解作品的真情实感。
本文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讲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心灵对话,而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面临着和父母相处不融洽、不和谐的问题。本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会感兴趣。通过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和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重点圈划,通过对具体段落、词句的朗读与品味,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①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儿子变了朋友”的内涵。②学会给亲人写信,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
文中傅雷对父子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父子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儿子变了朋友”。文中充满了傅雷对儿子深挚的父爱,他们之间特殊的父子情感,需要在阅读中细心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已有所改善,但是中国数千年“父为子纲”封建思想影响或多或少还留些痕迹,即使父母和你讲民主了,但是由于忙于工作学习,彼此间还是缺少交流。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往往不能有效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所以让学生尝试用书信的方式和父母交流,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一封家书》(ppt演示),这首歌的歌词实际上是一封完整的家书,这是远离家乡的儿子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从这封信中,你们能看出儿子抒发了对父母怎样的感情呢?
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歌曲中儿子抒发了对父母怎样的感情。
从学生熟悉的歌曲入手,创设情境。这首歌的歌词是一封完整的家书,激发学生对书信的了解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从家书入手,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家书,导入《傅雷家书》,介绍作者,交待背景。
家书是连接亲人情感的纽带,各个历史时期无论古今中外家书一直都起到联系亲情的重要作用。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提到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背影》中,父亲的家书“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读后泪如泉涌,他被深深地触动了,就创作了《背影》。
3、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之间的《两地书》。
4、傅雷给他儿子傅聪也写过很多家书。
5、导入《傅雷家书》,介绍作者,交待背景。
课前搜集傅聪父子生平的资料,课堂交流。
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家书,加强学生对于家书的认识和了解,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顺势导入《傅雷家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ppt配乐)
你们从这封信中读到了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自由发言。要点:
1、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想念儿子。
2、父母很理解儿子,体谅儿子。
配乐朗诵,创设氛围,使学生更快地沉浸于文本之中。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深入文本
品读圈划
1、请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重点语句,反复推敲体会。
3、学生品读全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
4、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对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
①第一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得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抓住关键词“没一天不”、“翻来覆去”,透露出父母非常想念儿子的心情。
②第二节中“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抓住“儿子变了朋友”进行探究,傅雷和傅聪本是父子,现在变了朋友,亲情之中又加了友情,非常难得。(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父子变成了朋友,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从文中找一找。)
③“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抓住关键词“悲喜交集”,悲是因为儿子离开家了,妈妈想儿子;喜是因为看到父子相处融洽。
④“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父亲是什么神明都不信仰的,为什么还要谢谢上帝呢?他要谢谢上帝让他儿子陪在他身边一个半月,他们相处很愉快,可以像朋友一样。
⑤“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母爱是非常圣洁的`、伟大的。母亲的眼泪代表着母亲对儿子纯洁的至高无上的爱。只有付出,没有索求,是圣洁的、慈爱的。
让学生在阅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家书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父爱和母爱,对于儿子的理解和思念。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要对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推敲揣摩,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深刻体会到文中的情感。
拓展延伸
补充对于这次相聚,傅聪母亲和傅聪本人写的两封信(ppt演示)。
家书确实成了联系傅雷一家的重要纽带,使他们之间没有隔阂,更加亲密。通过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文中“儿子变了朋友”的感情的可贵,进一步理解家书连接傅聪一家感情的重要作用,为下面探讨自己和父母关系这个话题作铺垫。
联系实际加深感悟:
1、在你们的实际生活中,你们和父母是如何相处的?
2、你们希望和父母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你该怎么做?
3、教师展示自己给父母写的一封家书。(ppt演示)
自由发言,在全班交流。
1、七年级的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普遍面临着和父母相处不融洽、不和谐的问题,对于老师的提问可以充分的有感而发。
2、教师要倾听、引导,和学生共同探讨,能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启发,父母和儿女要想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父母和儿女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经常沟通。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就可以借助家书,用书信传递感情。
3、通过展示教师的家书,强调家书对于联系亲情的重要作用。
技能指导
介绍书信体格式。
布置作业
1、写一封信给你深爱的父母。
2、查阅《傅雷家书》,阅读其他书信。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开拓视野、增加积累。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散文的感情色彩,以读促写;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举隅
1、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选出最喜欢的片断朗读给你的父母听,和他们一起感受浓浓父子情。
2、本文语言真挚感人、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摘抄你最欣赏的两句,作简单评析。
3、试比较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你更欣赏哪种形式的父爱?说说你的理由。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封信》一课语言通俗易懂,通过信的内容,表达了露西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细致的体贴,对于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对于这类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体验十分接近的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对于书信,二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掌握书信的正确格式,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区别,让学生从中体气到母亲对露西积向上的引导,从而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也应该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并学着练习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也可以是同学)写一封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在给爸爸的信里都写了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露西懂得寻找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事物的乐观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2.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差别,体会露西心情的变化。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手上有许多小朋友给爸爸妈妈写的信,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教师读信)
2.你们觉得哪封信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3.接下来我们看看另一位小朋友露西是怎么给她的爸爸写信的。(板书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
2.同桌轮读,互相纠正错误。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1)露西在给谁写信?
(2)露西写了几次信?露西在信上分别写了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露西的爸爸,要过才能回来,所以露西想给爸爸。
四、指导书写会写字
1.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笔顺。(出示生字课件)
2.重点指导易错字。
今:偏旁“人”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
圆:全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再封口。
灯:“火”先写两点,再写撇、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如果你有半年见不到爸爸,你的'心情怎样?(学生答:非常想念)那么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你们还记得露西吗,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露西的信中都写了什么吧!
二、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出示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有谁来说说:露西为什么想要给爸爸写信?
(3)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①这段话一共有几个句子?
②露西回到家后做了什么?
③从第1、2句话中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劳,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
2.出示第3自然段。
(1)露西在给爸爸的信中写了什么?(不开心、冷清)
(2)为什么露西说“家里总是很冷清”?理解“冷清”一词。(家里只有妈妈和露西,没有人逗露西玩,露西觉得很孤单,很不开心)
(3)你有过和露西一样的感受吗?说一说吧。
3.出示第4~6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可是我写得不好。”为什么露西会这么说?你觉得露西写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4.出示第7~14自然段。
(1)指名学生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2)思考:露西在重写的信里写了什么?
(小狗希比希,螺丝刀,看电影……)
(3)品读妈妈说的话。(课件出示)
①“我们过得挺好。”(“我们”过得好吗?为什么妈妈要这么说?)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要知道螺丝刀放在哪儿有什么作用?)
②从妈妈的话里,你想到了什么?(要学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4)这封信和上一封信有什么不同?(露西写了比较开心的事情)两封信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封信,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5.教师总结。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和我们的亲人、朋友分享快乐。
三、拓展课文,实践体悟
你在生活中有碰到哪些快乐的事情?你最想和谁分享?那么我们也来写一封信吧。可以写给爸爸妈妈,也可以写给同学和朋友,还可以写给老师哦。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封信》一课语言通俗易懂,通过信的内容,表达了露西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细致的体贴,对于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对于这类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体验十分接近的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对于书信,二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掌握书信的正确格式,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区别,让学生从中体气到母亲对露西积向上的引导,从而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也应该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并学着练习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也可以是同学)写一封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在给爸爸的信里都写了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露西懂得寻找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事物的乐观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2.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差别,体会露西心情的变化。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手上有许多小朋友给爸爸妈妈写的信,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教师读信)
2.你们觉得哪封信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3.接下来我们看看另一位小朋友露西是怎么给她的爸爸写信的。(板书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
2.同桌轮读,互相纠正错误。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1)露西在给谁写信?
(2)露西写了几次信?露西在信上分别写了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露西的爸爸,要过才能回来,所以露西想给爸爸。
四、指导书写会写字
1.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笔顺。(出示生字课件)
2.重点指导易错字。
今:偏旁“人”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
圆:全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再封口。
灯:“火”先写两点,再写撇、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如果你有半年见不到爸爸,你的心情怎样?(学生答:非常想念)那么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你们还记得露西吗,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露西的信中都写了什么吧!
二、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出示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有谁来说说:露西为什么想要给爸爸写信?
(3)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①这段话一共有几个句子?
②露西回到家后做了什么?
③从第1、2句话中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劳,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
2.出示第3自然段。
(1)露西在给爸爸的信中写了什么?(不开心、冷清)
(2)为什么露西说“家里总是很冷清”?理解“冷清”一词。(家里只有妈妈和露西,没有人逗露西玩,露西觉得很孤单,很不开心)
(3)你有过和露西一样的感受吗?说一说吧。
3.出示第4~6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可是我写得不好。”为什么露西会这么说?你觉得露西写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4.出示第7~14自然段。
(1)指名学生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2)思考:露西在重写的信里写了什么?
(小狗希比希,螺丝刀,看电影……)
(3)品读妈妈说的话。(课件出示)
①“我们过得挺好。”(“我们”过得好吗?为什么妈妈要这么说?)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要知道螺丝刀放在哪儿有什么作用?)
②从妈妈的话里,你想到了什么?(要学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4)这封信和上一封信有什么不同?(露西写了比较开心的事情)两封信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封信,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5.教师总结。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和我们的亲人、朋友分享快乐。
三、拓展课文,实践体悟
你在生活中有碰到哪些快乐的事情?你最想和谁分享?那么我们也来写一封信吧。可以写给爸爸妈妈,也可以写给同学和朋友,还可以写给老师哦。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以免亲人担忧的道理。
2、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 2 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一封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些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1) 重点句
1“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开门见山的告诉爸爸他们的生活不开心,这样的信,爸爸看到以后会怎样?只能徒增烦恼。
(2)重点句 2“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从这句话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
(3)学习用“总是”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
(1)师引读。
(2)生领悟读。
4、学习第二封信。 请自由读课文 7 到 14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封信和第一封信的内容一样吗?他表达的是露西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句子画出来。
5、汇报交流。
(1)找出露西第二封信的内容,读一读。
(2)重点句子 1“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也写出了什么?(我们家的希比希过得很快活,我们也跟着过得很快活)
(3)重点句子 2“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从这句话,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怎么样?
6、这封信里面讲了台灯坏了的事情了吗?是怎么讲的?和前一封信表达的方式一样吗?哪一封信的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7、“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说话的人物在说的话的后面。仔细观察它的标点符号,应该怎样打标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在文中找找。
8、将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在课件上完整的呈现出来,再读一读。
三、对比分析,明白道理。
1、对比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第二封信表达的又是什么思想?
2、小组讨论:你认为第一封信好些?还是第二封信好些?为什么?
3、明白其中的道理。
4、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你有亲人不在身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
请拿出本子,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
注意信的书写格式,试着写一写。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学习提示”,预习课文。
2、检查预习,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学习提示”,了解训练重点(学会按三项要求预习课文)。
(1)回顾关于“预习”——过去我们学会了什么?(三年级、四年级)
(2)自学“学习提示”,同桌议议,然后指名说:什么叫预习?预习有哪三项要求?
(1)读通课文,快速、轻声、自由地读两遍,读准生字的音。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可注在书上)。
(完成作业 本第一题)
(3)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通过多次默读课文,运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①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标出,并打上“?”。(完成作业 本第2题)
②难理解的片段用“()”标出,同时打上“?”。
③其他不懂的安排或疑难问题用“——”标出,同时打上“?”。
3、检查第一项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全班评议。(字音有否读准,有无添字、漏字,是否读破句)
4、作业 :(1)作业 本3、6题(课内完成)。
(2)中午写字课听写词语。
(3)上交课本,检查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标注要求规范)
(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预备下节课使用。)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08一113页。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作者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儿子的分析,来让他不断从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关于亲情的名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亲情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名片的录像带。
2.搜集一些以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的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摘抄一些反映父、母爱或其他亲情的文章,认真体会;绘制父亲或母亲的图画。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亲情的句子或文章入手,结合创 1.结合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
作背景,导入新课。 问题,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
涵。
4.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技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巧所在并能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 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三、组织活动。加深课文理解(约 分钟)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父亲)在儿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的好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应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当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给儿子的一封信
刘亚洲儿子——追忆历史——优点评价——提出希冀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反映父亲对儿子的成长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希冀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书信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一封信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四、拓展延伸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分析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