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渔父》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渔父》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习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渔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
1、行吟泽畔。(省略“于”状后)
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宾前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之”)
(三)翻译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五、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渔父》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渔父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间,在超逸脱俗的渔父的对比下,屈原的选择选得决绝而生硬,不少学生很难理解屈原这种“宁为玉碎”的执著的珍贵。
同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有限,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文中的渔父是为衬托屈原的伟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从而难以抵达文本深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一文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人物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课时课型:
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工具:
幻灯机、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学: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完成导学案并订正。
二、课上探究:
(一)导入
(课间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全体齐读《屈原》节选:
“他们说你是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谧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这一位孤独的诗人、这一颗忧郁的灵魂是谁?两千多年前他为何选择带着满腔的忧愤,忿然一跃,独自一人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两千多年过去了,他是否依旧孤独,是否依旧寂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拨桨的手,来撩开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诱思探究
1、释文:探索观察
(1)教师范读全文。
(2)渔父初见屈原,问屈原的第一个问题是:“何故至于斯”?这个“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译)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生答、翻译)
(3)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回答,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维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体现吗?
“深思高举”,“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译)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你还能发现屈原“清”的体现吗?:(小组合作各推一生发言)
屈原《离骚》: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经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齐读屈原相关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教师总结:“清比己之洁,而浊比世之秽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浊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独操,而仕壅君,处乱朝,安得而不见放乎?”
(2)与屈原的“清”相对的“浊”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呢?
“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生答、翻译)
(3)这是渔父的做法吗?
不是,渔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译)
(4)全班分成两组合作朗读人物对话部分,读出不同情感。
3、悟道:迁移运用
(1)独立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屈原、渔父、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请写下你的观点并分享。(请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渔父:道家重真、超然旷达
屈原:儒家重善、执着进取(教师引导:因为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总结
(1)许多同学的观点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我们也会遇到困境,我们不可能像屈原那样决绝,我们也不太可能像渔父那样抬脚远遁,我们只有选择面对。但是在投身社会洪潮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做到:“淈泥、扬波,不离于泥,亦不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为酒所溺。内不失己,外不忤世,斯为与之推移。”
屈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理想的执着追求,鲁迅先生曾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对这份伟大的理解与感谢,人们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独的、不寂寥的!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个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三、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巩固练习,并背诵全文。
《渔父》教案 篇4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2、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3-《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渔父》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习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渔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渔父》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思
1.积累最后三节的文言实词、虚词,标出疑问及重点。
2.文本理解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议
对议:互相提问自学遇到的文言疑问及注释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组议: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展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评
内心生存的一种方式
----关于“离骚式”主客问答的再分析
一、内心生存的源头---屈原《离骚》
二、内心生存的流传---苏轼《赤壁赋》、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蒲松龄《聊斋志异》
三、内心生存的客观存在---
1、表世界2、里世界
四、内心生存的主观存在----本我、自我、超我
内心生存方式的种类-----
1、心理描写:独白?对白?旁白
2、主客问答----赤壁赋
3、人物映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4、魔幻现实主义---
检
1.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
2.翻译:
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渔父》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 槁gǎ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én 皓hà 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