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这个队胜x场,根据题意得
解得
x=18
则 20-x=2
答:这个队胜18场,负2场。
新课: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0
2x+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x+y=20说明y=20-x,将第2个方程
2x+y=38的y换为20-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1 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x-y=3 (2)3x+y-1=0
例2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例3 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作业:
教科书第98页第3题
第4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资源分析
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初中阶段,不等式位于一次方程(组)之后,它是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不等式的研究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是本章的基础知识。解任何一个代数不等式(组)最终都要化归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不等式的解集,并为解不等式组做了准备。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不等式(组)的基础。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逐渐将不等式化为x>a或x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
不等式性质3在解不等式中的运用是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3.经历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一元一次不等式逐步化简为x>a或x
达到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后积极参与学习中去,在轻松,没有负担在氛围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4、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方法,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的学习中我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尤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比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类比的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导入,探索新知1
问题1: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设计意图】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便于对比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和探究能力。
问题2:
将学生举出的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等号改写成不等号。请学生观察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通过以上问题归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问题2采用自主发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不等式中,通过归纳其共同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3:学生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学生判断。
师: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②③④⑤
⑥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运用概念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考察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1。
、探索新知2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解不等式的目的,就是将不等式变形成x>a或x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不管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多复杂,最终都可以转化为x>a或x
师:那怎么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呢?有具体的解法吗?请看下题
(1)解方程解不等式
2(1+x)=3 (1) 2(1+x)
学生回答不等式含有分母
师:怎样变形使不等式不含分母?
师生共同去分母解(2)题
师:通过(1)、(2)题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相同,都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师:在解(1)和(2)题的过程中注意些什么?
生:系数化为1时,注意未知数系数的符号,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未知数的系数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情况,学生主动地参“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等数学活动,把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了对比,实现了知识的自然迁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新知识,理解并掌握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得以基本达成,教学难点也取得相应突破。
练习小明解不等式的过程如下,请找出错误之处,并说明错误的原因。
解:2x-2+2
2x-3x<-2+2
-x
本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9.2第1,2,3,题
目标检测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6、教学评价的设计
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任务明确。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灰渗透了类别的学习思想,这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利用正迁移,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对新知的学习。课上回答的问题及解题在正确率以小组的得分的形式计入到小组教学成绩日常评比中。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 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
平移的作图。
一、预习导学
预习课本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2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
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___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_____。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和____。
3、图形的平移是由_____和_____决定的。
4、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_____,对应角____,对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
5、如图1,△ABC平移到△DEF,图中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平行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_。
6、把一个△ABC沿东南方向平移3cm,则AB边上的中点P沿___方向平移了 __cm。
7、如图,△ABC是由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则可以看成是△ADF平移得到的小三角形是___________。
8、如图,△DEF是由△ABC先向右平移__格,再向___平移___格而得到的。
11、如图,有一条小船,若把小船平移,使点A平移到点B,请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12、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平移的概念
1、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下列各组图形中,可以经过平移变换由一个图形得到另一个图形的是( )
3、如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A △OCD B △OAB
C △OAF D △OEF
(二)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_____、______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____________ _______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且________或_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
2、如图,将梯形ABCD的腰AB沿AD平移,平移长度等于AD的长,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DE且AB=DE B ∠DEC=∠B
C AD∥EC且AD=EC D BC=AD+EC
3、△ABC沿B 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1)若∠B=260,∠F=740,则∠1=_______,∠2=______,∠A=_______,∠D=______
(2)若AB=4c m,AC=5cm,BC=4。5 cm,EC=3。5cm,则平移的距离等于________,DF=_______,CF=_________。
( 三)平移作图
1、△ABC在网格中如图所示,请根据下列提示作图
(1)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
(2) 再向右移3个单位长度。
2、已知三角形ABC、点D,D为A的对应点。过点D作三角形ABC平移后的 图形。
三、随堂小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图形是由左图平移得到的( )
2、如图所示,△FDE经过怎样的平 移可得到△ABC。( )
A、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DB长;
B、B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CD长
C、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BD长;
D、D。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DC长
3、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
4、如图所示,△DEF经过平移可以得到△ABC,那么∠C
的对应角和ED的对应边分别是( )
A、∠F,AC B。∠BOD,BA; C。∠F,BA D。∠BOD,AC
5、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
A、互相平行且相等; B。互相垂直且相等 C。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填空题
1、在平移 过程中,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________和_________都相同,因此对应线段和对应角都________。
2、如图所示,平移△ABC可得到△DEF,如果∠A=50°,∠C=60°, 那么∠E=____度,∠EDF=_______度,∠F=______度,∠DOB=_______度。
(三)解答题
1、如图所示,将△ABC平移,可以得到△DEF,点B的对应点为点E,请画出点A的对应点D、点C的对应点F的位置。
2、如图所示,请将图中的“蘑菇”向左平移6个格,再向下平移2个格。
3、如图所示,画出平行四边形ABCD向上平移1厘米后的图形。
4、如图,将△ABC沿水平方向平移3cm。
5、直角△ABC中,AC=3c m,BC=4cm,AB=5cm,将△ABC沿CB方向平移3cm,则边AB所经过的平面面积为____cm2。
6、一个长方形竹园长20米,宽12米,竹园有一条横向宽度都为 1。5米的小径(如图)。你能求出这个竹园中竹子的种植面积吗(除去小径的面积)?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消元思想”和“化未知数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3.通过对方程中未知数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 是 “消元思想”和“化二元为一元”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熟练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1.问题1: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胜场数是x则负的场数是20-x 列方程为:2x+(20-x)=38.解得x=18,则负的场数为
20-x=20-18=2
2.问题2: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若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则
x+y=20
2x+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同一问题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对两者关联认识,为后续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作铺垫。
二、学生探索,尝试解决
交流问题2: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一个方程x+y=20可的到y=20-x,将第2个方程2x+y=38中y换为20-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x+(20-x)=38.
归纳: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个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方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小结:上面的解法,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问题2,引导学生将心中所想显现出来,代入消元法的步骤和功效逐步显现出来。
三、典例交流,揭示规律
例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x=y+3(1)
3x-8y=14(2)
解:把①代入②,得3(y+3)-8y=14,解得y=-1.把y=-1代人①,解得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2,
y=-1
思考下列问题
(1)选择哪个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入?目的达到了吗?
(3)只求出 y=-1 ,方程组解完了吗? 把y=-1 代入哪个方程求x的值较简单?
(4)怎样知道你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反思:需检验,将 x=2,y=-1分别代入方程①②,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以口算,也可以在 草稿纸上验算.【例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x-y=3(1)
3x-8y=14(2)
思考:
(1)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例1是用①直接代入②的,而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2)如何变形?(把其中一个方程变形为例1中①的形式.)
(3)选择哪个方程变形较简单?(方程①中的x的系数为1,故可以将方程①变形得x=3+y.)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变)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代)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求)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利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逐步抽象出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
用代入法解下面方程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练展示,帮助学生巩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五、师生共进,反思小结1、本节主要学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主要的解题思想方法是消元思想。
3、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常选用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变形,这有利于正确、简捷地消元.
(2)由一个方程变形得到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必须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去,否则会出现一个恒等式.
(3)方程组解的表示方法,应该用大括号把一对未知数的值连在一起,表示同时成立,不要写成x=?y=?
六、布置作业:
习题8.2 1,2题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