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童年》有感

2025/09/12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童年》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童年》有感 篇1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和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童年是我最为宝贵的收藏。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却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然而,苦难的经历对于成功者是一笔财富,无数曾经失落的梦会成为他生活和文字颠峰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说起来真让人惭愧,我以前并不爱读小说,因为篇幅太长,总需要花费很多的光阴,每次都是有始无终,从未完整地读过一篇长篇小说。但是《童年》 这本厚达380余页的长篇小说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居然,我破天荒的把他读完,而且说是聚精会神的看完豪不为过。小说读完了,我为主人公——阿廖沙原型的命运深深牵挂着——我流过泪,我生过气;与他共苦;我欢笑过,我开心过,与他共乐。可以说:这是一本令人震撼,启迪和和难忘的好书,不愧我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

《童年》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在外祖父家中,他看满了周围的一切:贪婪、凶暴。泯灭人性的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年老落魄后竟利用自己的名誉换得金钱;两个舅舅更是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就连儿子也卷进了这场权利的斗争……在这个家中,是美丽善良的外祖母点燃了主人公阿廖沙的生命之灯,正如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外祖母是是廖沙的所有精神支柱,也潜移默代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而他唯一的朋友----茨冈给了阿廖沙真正的友情的温暖。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一写道理,但他仍旧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高尔甚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向命运低下头。在同命运的不幸的斗争中,他深八俄国社会的底层,和各个阶级和各种任务接触,饱尝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

读完此书,我掩卷遐思:是什么使阿廖沙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出淤泥而不染”呢?再次回顾此书,我发现,阿廖沙虽然对自己所处的黑暗生活充满了愤怒,厌恶与忧虑……但他并未被种种恶势力带来的困难与不幸所影响,凭借着坚强勇敢的精神,在“炼狱”中接受磨练,战胜种种困难,终于成就了一个神话。

如今的青少年都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苦难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只是一个简单而遥远的名词罢了。我们没有忍受过饥饿的历史,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贵;没有受过寒冷的考验,不清楚温暖的含义;没有尝过委屈的作为滋味,想象不到苦楚的可怕。于是----当苦难降落在我们的头顶上时,常常被命运所打倒。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且阿廖沙仅有的那么点认识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啊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五彩的,是没有泪水的,是没有有委屈而言的。甚至没有那么多的孩子不知道“暴力”的含义,也许我们从未尝过这种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阿廖沙的童年如此,而我们的童年却不同我们应该悔过自己的奢侈----梅花香自苦害来。

读《童年》有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当我翻开它时,情绪也随

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我读了之后心情非常压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他的身边还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所以高尔基又感慨地说:“她(外祖母)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外婆总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宽容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 外婆用她的爱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可是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我现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爱,,良师益友,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使我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知识,用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读《童年》有感 篇3

黑暗中的马灯,黑暗中的光明。

——题记

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看不见任何东西,甚至看不清路,看不清地和天。在这一片寂静而又恐怖的夜色中,一盏小小的马灯孤独地亮着,不算耀眼,在黑暗中却显得那么明亮,那么温暖。它照亮了提着它的一个小男孩,那个男孩子身穿缀有补丁的衣服,在茫茫黑暗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正一步又一步,毅然地向黑暗深处走去……

我仔细端详着《童年》的封面,久久没有翻开——我畏惧即将到来的黑暗的深渊。

再三思索后,我终于小心地打开了第一页——

立刻,我被卷入到了一股黑暗洪流之中……

小男孩阿廖沙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在悲痛之中将他寄托在了凶恶的外祖父家中。从此,阿廖沙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外祖父嗜酒成性,爱财如命,暴戾冷酷,动不动就打阿廖沙;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打闹不休,无视任何兄弟情谊,杀红了眼,对阿廖沙总是横眉冷对;家中的女人如温顺的羔羊,对丈夫唯唯诺诺,任人宰割……到处弥漫着绝望的烟幕,仇恨的硝烟,家中好像成了战场,随时都会大打出手,大人全中了贪婪的毒,甚至连小孩子都一样。面对这样的生活,阿廖沙愤怒,阿廖沙不平,阿廖沙恐惧,但更多的是厌烦与无奈。黑暗伸手不见十指,浓重的硝烟散不开,阿廖沙迷茫的小小身影孤独地站在人生岔路口,不知是走向“附和”,还是走向“抗拒”。

所幸的是,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黑暗,也有小小的一点光明。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他们始终都是阿廖沙的朋友与至交,引领她寻找大道,顺利前行。他们就像满天的星光,黑暗中的灯火,为阿廖沙照亮前方的道路。其中,外祖母始终伴随着阿廖沙,为他注射生活必须的营养,是外祖母给了阿廖沙前进的动力,使他能够义无反顾地在生活大道上越走越远。

不幸一个接一个降临:“小茨冈”被砸死了;“好事情”搬走了;纳塔利亚舅妈去世了……到最后,连母亲也疲倦地撒手走向了天国。于是,外祖父像扔垃圾一样把年仅12岁的阿廖沙扔进了社会,任他一个人孤单地背着小包袱走进了社会,被一团黑暗吞没了。那浓稠的夜幕如同胶水,撕也撕不开。

阿廖沙童年如此黑暗,为什么他能够保持着正确的方位走过来,而不是如同那些残酷、冷漠、暴戾的人一样,在谩骂与痛苦中度过一生?因为他在人生的茫茫黑暗中有着一盏“小马灯”,因为他每到一个岔路口就会停下让正义的光芒驱散邪恶的黑暗,因为他有着并且也正确地使用了那点黑暗中的光明。

我相信,阿廖沙虽然走进了更加黑暗更加不堪入目的社会,但他在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人生岔路口中,决不会走向“愚庸”,也不会走向“冷酷”,更不会走向“软弱”,而是提着那盏用坚强、乐观、自主、毅力点燃的小马灯,驱走黑暗,走向远处已经泛出了一点鱼肚白的东山,走向遥遥在望的光明……

《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也就是说,高尔基就是文中那个坚韧的小男孩阿廖沙。那么,为什么高尔基要将自己如此凄凉的童年写出来呢?

也许,他是希望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要惧怕黑暗,更不要顺从黑暗,应该尽力去寻觅、去点亮那盏小马灯,那冥冥黑暗中的光明吧。

读《童年》有感 篇4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闻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闻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布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经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假如大街上静静静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

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童年读后感: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这就是我读《童年》从中得到的读后感。

读《童年(十三)》有感〈〈童年(十三)〉〉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中的最后一篇文章。虽然是大结局,却略显伤感,但也无不透露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文章主要讲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虽然依然住在一起,却样样都是分开的。共同劳动生活了五十年之后,却连泡茶的茶叶也要放在手上细细地数,细细地分,这一切都被幼小的阿廖沙看在眼里,他感到又好笑又厌恶。之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由于外祖父不再照顾他们,阿廖沙只有与年迈的外祖母相依为命,不得不与小伙伴们一同到外面去拾破烂;加之母亲的去世,被外祖父赶出家独自谋生,阿廖沙的生活更加悲惨。虽然生活十分悲惨,磨难重重,但与小伙伴在一起的日子里,使阿廖沙对生活布满了希望。

这篇文章,使我了解到旧生活的艰难,黑暗和可怕,感知今天的幸福;使我熟悉到,虽然我们身边也有着一些自私贪婪的小人,也有着一些不美好的事情,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碰到挫折,但这些都应当使我们感到激愤,而不应该被打垮,相反应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善良的人。

因为,现实生活里除了黑暗的一面,更多的是光明和正直善良的人们。并且,我们只有经历过种种困难的磨练后,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幸福!

只有当你冲破困难的乌云,步入快乐的阳光时,你才会发现,风雨过后的天空分外漂亮!和阿廖沙的悲惨童年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

读《童年》有感 篇5

高尔基与阿廖沙这两个人物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语文书中明确写着:《童年》的作者是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趁着假期,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这本书。它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期间的生活状态。阿廖沙在三岁时,父亲病故,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他从小饱受痛苦的煎熬,受尽外祖父与两个舅舅的虐待,幼小的他过早的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极大的创伤。幸好还有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把他教育成一个正直勇敢,充满爱心的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家,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与高尔基比童年,我是多么的幸福。当我在妈妈面前撒娇时,高尔基自己在家搭窝;当我在祖父怀抱里入睡时,高尔基在外祖父膝前遭毒打;当我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听讲时;高尔基在路灯下偷偷地读书;当我在餐馆开心地吃着美食,高尔基在家饿肚子;当我在景区愉快地旅行,而高尔基在家受尽折磨……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黑暗的,那么我的童年就是光明的;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那么我的童年却是快乐的……

但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我怎会体会到这些,我总是埋怨作业太多,总是埋怨培训班太多,总是羡慕自由飞翔的蝴蝶蜻蜓。这不,我的脾气又上来了——

“妈妈,这稿子太长了,能不能不背!”我看着密密麻麻的主持稿,真想把它扔了!

“宝贝,主持要有主持的范儿,一个称职的节目主持人是很少看稿子的。”妈妈耐心地安慰我说。

“妈妈!——董卿主持的时候还看稿呢!”我抗议道。

“……”妈妈一时语塞,眼神黯淡了下来。我成功了,心中暗暗窃喜,转身将稿纸往桌子上一扔,正好压在了《童年》上。

阿廖沙,阿廖沙,这个悲惨的小阿廖沙为什么长大后会成为高尔基?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学习环境远不如我,为什么他能成为世界著名作家?是他外婆的原因?不,应该是他那自强不息、刻苦求知的精神。悲惨的童年并没有让他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我呢?董卿是我学习主持的终极目标,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她主持时能看稿件,我要超越她不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吗?

我看看躺在《童年》上的稿子,再看看一脸茫然又有点失落的妈妈,默默地拿起主持稿,坐下来轻声诵读着。妈妈没有再说一句话,我也没有再开一次小差。那次站在舞台中心,我特别自信,灯光格外灿烂,嗓音分外清脆,当我字正腔圆地宣布活动开始时,台下掌声一阵高过一阵。接下来的主持,我更是游刃有余。成功了,真的成功了,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样抱住妈妈,在她脸上亲了又亲。我特别感谢妈妈,更感谢《童年》,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学习的真谛。

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尽管有一天我们会遇到挫折,但我们都要像高尔基一样——乐观坚强、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就一定能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读《童年》有感 篇6

读完了《童年》这部伟大的作品,我的感受颇深,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

故事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这时,我的鼻子不禁一酸,为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而伤痛。我依然含着泪水,终于把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读完……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不是还有贫富之分、不平等的现象吗?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楚楚可怜的小孩子和孤苦无依的老人。这足以证明现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腐化的不良风气。试问社会怎么才能进步呢?怎么才能繁荣昌盛呢?怎么才能迈向新的旅程呢?从那个时候起,我心里就暗暗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万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万万个像乞丐那样可怜、无家可归的穷人从恶霸的威胁和利用下,一个个地拯救出来……慢慢地,慢慢地,这颗种子不知何时从我心里缓缓地萌发了,而且那样的坚固、结实……

这时,我的脑子里也随着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个市长,那该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实现理想,我必定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能把幻想变成现实,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长大成人,当上了潍坊市市长,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领导各阶层人民,把潍坊市建设成为第一的城市。要潍坊市舍弃以前的旧面目,不再希望有高尔基那童年般的生活。不要以为我在说大话,因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我一上任,会执行任务:第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抓好社会治安管理。因为只有这样做,社会才会进步,才不再有”的现象,人们才不再过被压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业。要多设一些专门学校,让失学儿童读上书,使学生能茁壮地成长成为国之栋梁。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无依的儿童,还可以为国家培育人才。其次,还要多设儿童场所,发展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第三:设老人福利院。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退休职工、干部,都可以搬进去休养,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并且特意派出专门人员为老人服务。

虽然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愿望,但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这个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为了能早日实现这个理想,我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