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友好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騒!”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第一,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2
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我的大学》。
这部里有《来到喀山》《杂货铺老板》《当面包师傅》《到乡下去》这几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怀着一点上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不能实现。希望破灭后,阿廖沙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里,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面包房的时候,听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上了一只拖船,离开了喀山,来到了里海地区……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在当时的'苏联、俄罗斯有多少像阿廖沙这样的青年,历经重重困难,却没有上到大学,还经历了可怕的事实: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无法让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是最关心阿廖沙的,是本书里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可她却去世了,为什么好人死得快,坏人活命长呢?
还有,我还喜欢阿廖沙坚强的品质,他做事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性质、性格,反正,和坏没有关系,只和好有关系。而且,他并没有放弃那一丝的希望,经过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后,来到了里海地区,这一段经历,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伟大的、最让人受益的大学了。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起童年,我们想到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可在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笔下,他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却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主人公阿列克赛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死了,他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当时他的两个舅舅在闹分家,和外祖父闹不和,阿列克赛也被卷进去,天天遭打。他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十一岁时,母亲也去世了。阿列克赛为了生计只好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开始,他去捡破烂。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又到鞋店工作。后来,他来到绘图师家里学画画。他是很认真的画,好不容易要画好了一幅画,可那位脾气怪怪的老婆子把画撕了,还理直气壮的说自家本领不外传。阿列克赛就生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泪流满面。高尔基他家里虽穷,可他那种努力谋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人,不就是因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着他,使他更坚强?我曾经也体验过一次。我被叫到外公家住一个月,那里是乡下,我既然住那了,就要干农活。可不巧,那时正值暑假,俗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我才干一下就不行了,还中了暑,我就被送进了卫生室。可高尔基的生活条件比我差多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悲惨的人生可以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坚强。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4
在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我们是否想过《我的大学》生活?在我的大学,是否也会像童年那样“风调雨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的大学生活吧,让我们一起感受进一步的人间生活。 在第一篇,就讲了“我”是如何为了填饱肚子,到码头当搬运工的事情,同样也“相信”自己上大学是件美梦。但是,人不通过自己的.拼搏,怎么能达到对岸?光想着天上掉下来馅饼的事情,也许会被你碰到一次,可是以后会吗,这种事情会永恒么?所以,第一章短文就教给了我:人间是现实的,大人赚钱也是不容易的。
有些人,一天能吃饱,也是件很难的事情呢!因为这样,我们就要珍惜他人给予我们的一切。不要想当然,自己认为该怎样就怎样,这是不对的……看,光是从第一篇,就知道这么多,之后的那几篇,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仿佛钻进了作者的心灵,看到了他在向世界发出的痛苦呻吟。当然,在他迷茫不清的时候,也有过几个好心人帮助过他,成为路标,成为“支撑的柱子”,让他不再迷茫,不再在人间、大学、甚至是生活,感到迷茫。作者也在书里一再的感谢,让我们也同时感到了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激之情…… 这本书,也是我最好的指路标,也是大家的良师益友,阅读这本书,你会知道真正的做人道理,让我们重新回到最纯洁、最无瑕的时候……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5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十分同情故事的主人公;读完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里讲主人公啊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1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产,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画师家和轮船厨房做工,受尽屈辱。可是,书籍是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16岁那年,阿廖沙又获得了自由。他重新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学生是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
————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们比真是差远了,我们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爱护,都是小公子、小公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学习上,我们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比对起来阿廖沙把学习当朋友,而我们却把学习当成了敌人。
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而文学带给他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走向了光明。我们的生活很轻松,那就更该努力学习,长大干一番大事业。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6
我读完了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高尔基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的描写,给我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高尔基)的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而吵架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但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的故事的熏陶,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主要说了阿廖沙四处打工,也有时拣写东西卖钱、捕鸟、摘野果,并在打工中学习。生活中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不为环境所屈服的人。他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去喀山读书。
《我的大学》写了青年阿廖沙新的人生。他读大学的梦想破灭了,但是懂得了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个真理。这个时候,阿廖沙已经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任何苦难都无法打垮的青年。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尔基,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作家。和他比起来,我真的自愧不如。我的生活环境比他好很多,但有时还因为看电视、玩电脑的原因,而把学习推到明天,或是更远;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对我非常的疼爱,而我还有时和他们发脾气。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