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边城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边城读后感 篇1
《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读后感 篇2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的让人神往,脆弱的让人心疼……”这是很多人读过《边城》的想法,当然也包括我。
《边城》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的茶峒,沈从文老先生用一支笔,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湘西世界,写出了茶峒人民的善良、淳朴,故事又让人莫名的心碎……
这本书塑造了很多人物,有朴实憨厚心地善良的老船夫,有乐善好施的顺顺,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天真、可爱、勤劳的翠翠,她每天帮助爷爷弄船,帮助路人渡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当和爷爷独处时,又会吹响竹子做的竖笛,爷爷唱歌,这一刻是多么美好!其实翠翠是不幸的,父母双亡,只能和祖父为伴!但是翠翠又是快乐的,她心地善良,孝顺祖父,当祖父睡着时,船上来了客人,她舍不得喊醒爷爷,自己把客人渡上岸。
沈从文老先生在这本书里用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片段,有大喜,大悲,也有大惊,大叹。其从第二十节让我印象深刻,每次想起,我总是感觉到心疼,不自觉的留下眼泪。那天傍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祖父和翠翠在躲雨,这时突然雷电交加,祖父被一块碎石砸到,黑暗中,翠翠不停大声的喊着祖父……这一次,祖父没有像平常一样回应翠翠。当翠翠找到祖父时,祖父已经奄奄一息了……在那样漆黑的夜,在那样滂沱的大雨中,一个小女孩拼命哭喊着找她唯一的亲人……突然我的眼泪不停往下滴……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还是要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爱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爱惜我们的'家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意外的惊喜也许有,惊讶的意外也不少。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人,做好眼前的事。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让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领悟了,你呢?
边城读后感 篇3
在学本文前,曾独自一人捧着沈从文的《边城》静读。虽然从中并未悟出些许大道理。但字里行间带给我的点点纯真,滴滴淳朴,却让我记忆犹新。如今再次读起节选部分来,除有种和老朋友阔别重逢的感觉外,更让我有一份更深的体会---发觉一切美的东西。
《边城》虽然有着悲剧性的结局,可那结局未尝不是凄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贴切。城内乡民的淳朴是一种美,不谙世事,与世隔绝是一种美,与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种美,民风习俗是一种美,地理风貌是一种美,坚强乐观是一种美,真挚纯真的初恋是一种美,忠贞不渝的坚守是一种美,不顾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种美……
文章无处无美,处处皆美,这更是作者沈从文内心深处对美的寄托和追求,亦如陶潜所作《桃花源记》一般,作者将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纯真、美好的歌颂均寄于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记》,更平添一份悲伤,一份希望无法实现最终湮灭的无奈伤感。追溯过往,追溯那个城外纷乱的年代,作者写此文只是为平静内心不安和混乱,唤起尘世的纯真,唤起尘世对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时常不解,在其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如何让心那般心如止水,这种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镜的品性如何保持?况那番年代,寄亡国之恨于这般平静的文字中,引人细细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灵?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多么纯净的尘世净土?
联系今日,无数人生活在欲望的桎哠中,受尽金钱权势的牵制和诱惑,他们终日思量着如何稳居其位,如何尔虞我诈,如何勾心斗角,他们心中没有美的印象,或歪曲对美的审评标准。他们内心浑浊,全身充满着让人嗤鼻的恶臭,他们失去美,更失去对美的追求。纵然将沈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捧之当前,恐怕只是依旧“羞见于刘郎才气”。
彼之美,铸成人之美,心之美,纯之美,则万物皆美。
边城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
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咱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咱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非常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非常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相比之下,咱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咱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咱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咱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读后感 篇5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然而就是那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但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命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地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观音一样的女孩,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把她带到很远的`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她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轻声诉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些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