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荷塘月色》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荷塘月色》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1
我相信,有一本书,一定藏在远方。它是你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月光在云层上抛洒,像银色流水般慢慢融化了云层。星在耀,月在浅笑,夜很安祥。蓦然间,我陶入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晶莹的光流进我的心灵。
朱自清原名自华,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这篇文章中我读出了……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很少人走……”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荷塘月色,流柔情,荷杆颤动,拨响了我心中的琴弦,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思绪辗转于柔肠,无奈的感悟,隐没了意图,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大家一起生活;爱冷静,爱独居----在这种不满现实,想自由,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感情,当然,想住在“世外桃源……我的心也随着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荷塘”,仿佛也和作者一样,我把学校里承重的压力融进这荷塘中,消隔,消隔……荷叶仿佛一位刚出谷的美人,和着风儿摇曳……月光,它比星星吸引人的`月光,又没太阳如此招摇,只是默默衬托着荷花,我的心啊,陶醉了……
看着看着,月光躲进了云层,蝉声,蛙声,声声入耳,《采莲赋》,《西洲曲》让心凉了一地,无奈,这一夜,我辗辗未眠,荷塘月色的美景,使我感受到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但更感觉到作者厌恶现代生活,不禁蹙了蹙眉,握住笔与“白色恐怖”作斗争的精神,令我敬佩。
以前,回到家乡,炊烟升起,村庄上空氤氲着一抹抹青黛,房前屋后飘逸着一缕缕稻香,麦草香,柴火的熏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屋檐下,盘算着明天的活计,如今,城市化的爪牙无孔不入侵入村庄,乡村的美感如同壁画上的油漆,一天天剥落,一些朴素的东西也慢慢掉色。无论现代生活多么繁扰,它依然稳稳扎向大地深处痴痴守望……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寻找生命的本色……终究是海市蜃楼,就这样,我写了一篇《荷塘月色》有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2
清华圆里的荷塘还是那般幽雅,夜晚天空挂着的玉盘还是如此皎洁。我仿佛听到了风吹芦苇声萧萧,与百年前无异,可百年之后,执伞赏景的人再看此景,却无朱自清那般感悟,只因心境不同吧。
文章看过了一遍又一遍,书本已置之阁楼,文字却未在我脑海消逝。忆起《荷塘月色》,文章开头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愣然。怎样的“不宁静”呢?思来想去,方知这“不宁静”的缘由。
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多少的无奈无处诉说,看着四分五裂的国土,面对麻木不仁的国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感慨万千”。回想当年的学生时代,正如月色照荷塘之纯净。有一群学生坐在树下,对着月光,流着眼泪唱着歌,谈抛头颅洒热血,谈救国家救民族。而今,一切都“无话可说”,只剩下这“不宁静”,只有借景消愁,只有把内心愤慨寄予纸笔。
或许于他而言,只有荷塘才映得出他那如月般明亮透彻的心,月色才能影射淡雅无垢的`心性吧。
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这是一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水墨丹青,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与外边战乱、压迫,恍若隔世。世界是那样的令人窒息,何不在这美景中赢得片刻的安宁?
文章使我意犹未尽,沉湎其中,心底竟也有一丝“不宁静”闪过。既是感慨于朱自清的淡雅心境,更暗自思量自己。“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在这浮华世界里,我们忙碌着,生活中充满了欲望、焦虑、烦恼,心灵也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有人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不堪?”或许,说这些话的人,已经历了无数生活的不如意了吧。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种几近隔世生活对于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是残忍的,更何况,社会的发展,是靠千万个隐居山翁也走不出来的。这一点,朱先生清楚的,他与黑暗斗争的心却未曾变过,他把把内心愤慨寄予纸笔,经久不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诉说着“大隐隐于市”的传奇。
我从未奢求过着闲淡的生活。本是喧嚣的年纪,又何必妄自菲薄?朱自清的“荷塘”与“月色”,是他所见,更是心底的净土,是他对美好未来的心灵寄托,是他与不公与侵略作斗争的原动力。“大隐隐于市”,只要心底留有一份净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纯净的感觉,是那夜的静谧,风的自由,雨的洒脱,雪的飘逸,是过滤掉喧嚣纷扰后的宁静,是心如止水的放松,是一份属于自已的天地,心如夜晚的月色一样皎洁,倒映于荷塘,映在他与我“不宁静” 的心上。
荷塘映月,月色如水,水自清明,明亦月光,光亮如厮。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3
带着忧愁独自徘徊在幽寂的小路,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题记
似曾在梦中见到过:幽寂的深夜,池塘的碧波荡漾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面明镜,映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荷叶上滚动着露珠,荷叶下游玩着小蝌蚪。好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世人的梦境。
荷的最大美处是洁。贯通古今,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美名,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风采。荷花一直以它的纯洁优雅、清雅脱俗而独步人间,引众人仰慕。因而有“六月花神”之美称。而《荷塘月色》描写的并非如此。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这无疑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并非只有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了,感情自然也就变了。
淡淡的月光,喜悦中透出丝丝悲凉。在朱自清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他是多么希望追求高雅、自由的生活呢?可是,社会的落后,使当时的生活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四一二革命政变正在接踵而来。这次******残杀了多少百姓,又有多少人面对“叛变”“被杀”两个选项而不知所措。面对国家政局的混乱,他愤怒、忧虑、无奈,而又多么的向往自由与高雅的生活!朱自清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虽然他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但是他的心是一颗炽热的爱祖国的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像朱自清、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呢?
面对昨天的耻辱,我们新一代的娇娇宠儿该怎样做呢?会不会过上让朱自清先生追求的生活呢?我们的国家又会不会更加繁荣富强呢?一切重任都肩负在我们身上,一切希望都要靠我们!躲在温室里的雏鹰,出来展翅飞翔吧!
那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那清雅纯洁的荷花。那幽寂的深夜,那皎洁的月光……
带着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我睡着了,在梦中,我又梦到了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4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我读得最多遍,印象也颇为深刻的佳作。
记得在10岁那年,我就在书柜中“淘”到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当时其他文章的印象已逐渐淡忘。唯独记得这篇文章,我被作者那典雅的语言所深深牵动着,枯竭的心灵也得到了滋润。从此“荷花”在我心里已有了一幅简单的构图,碧绿的叶子,柔嫩的.花朵,点点水滴似宝石地镶嵌在叶子花朵上,被诗意的月光所静静包围着,的确像作者所描述地那样清新美丽,典雅高贵。我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了新的定义。
12岁的夏天,是即将进入初中的日子,这段时间的等待是漫长的,我又读了一遍《荷塘月色》,这一次的阅读,让我领略到了白话文的风采,整篇文章的布局、逻辑、构思再加上语言,简直可以称作为“文学的金字塔”——奇迹。在10岁那样,我心中的荷花是纯静的,而这一次,荷花在我心中已经变成一朵朵会跳跃的荷花,每一朵荷花却是活泼的,它们与水珠、与月光、与荷叶在嬉戏,让我联想到了荷花底下的鱼儿是否与《采莲曲》中一样:“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今天,14岁的今天,我又拾起了书本,品味这道文化大餐,或许人的成熟,让我注意,体会到了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感情,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作者的心情一点儿也不闲适,而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下,或许知道他写作背景,才发现文中有点点滴滴,隐隐约约地在暗示着读者,作者此时的心情。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正说明作者的矛盾,所以作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将情感融入了文学,今天看来心中那幅荷花又有变化,也变神秘,彷徨又时而安静,时而活泼了。
真不知道《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我16岁、18岁,或是更远的将来,是否会改变我心中那幅荷花图呢?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5
晚风轻轻吹来,我读着《荷塘月色》,仿佛自已正走在荷塘也……
看着荷塘,四周静悄悄的,正如文章那样清新。荷塘的'美景在这篇文章里写得真美,让我也读着看着着迷了:你看,绽放的荷花,芬芳诱人;花苞儿又可爱又淡雅;半开半合的,也是那么亭亭玉立。不傀是作家笔下的荷塘啊!
外公说,这篇文章是我们五、六年级或许初中要学的一篇课文,我算是“提前预习”了!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6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有写景的《扬州的夏天》,有说明文《谈抽烟》,还有记叙文《背影》。都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好散文。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荷塘月色》。
细细的品读这篇文章,你就会慢慢的进入文章优美的意境中去。“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女人。”读到这一段时,我仿佛回到了老家那条幽静的小路上。夜深了,荷塘里的的鱼都睡着了,只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还在悄然绽放。荷塘边的柳树似乎也独爱这美丽的景色,用它们高大挺拔的身影来保护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姑娘们”不受外界的影响。
我深吸了一口气,嗯,空气真清新!在这里,我似乎远离了外界的喧嚣,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在耳畔回响。星星、碧天、月亮都倒映在池水里,让我沉浸于它的美丽。
这就是我眼中的荷塘月色,不知是不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月色呢?